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初中阶段(水平四)发展学生运动技战术能力的水平目标中,要求学生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在教会学生基本套路动作和对练技术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以下六种能力。
细心观察的能力
武术运动是由单个动作组成的套路运动,动作的转换要求连续性、准确性和节奏性。教师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对每一个手型、步型、跳跃等每一个细节进行观察,把握每个动作的结构和完成顺序。一旦有复杂的动作,教师在讲解后不要直接进行示范,而是将动作先慢速至正常速度地示范几次,使学生能通过认真观察,达到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后再加速连贯练习。同时,教师也可采用四面示范的方法,让学生看清、看懂动作的各个方位,强化动作,使学生的动作更趋规范、合理、美观。教师亦可通过语言或手势,提醒学生正确理解和体验自身运动的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教会学生整体、局部、重点、对比的角度传授学生观察的方法,从整体观察看配合,动态动作看路线,静止动作看姿态,行进动作看步法,难点动作看关键,精神意识看手眼,动作衔接看首尾,正误示范看差距,慢速示范看细节,组合示范看节奏,培养学生如何观察自己学习的内容,认真思考,积极实践,以达到快速掌握武术动作的目的。
主动自学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在课前认真准备,制作武术套路动作卡片(有图示和动作要领),作为课后作业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中的图解,自学比划。并说明课上要学生进行演示,演示好的同学将得到奖励,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课上,教师可先从眼神、呼吸、发力、节奏、起伏、转折、轻重、缓急等方面重点进行指导,并一一进行讲解、示范。经过几番集体学习和练习后,最后采用分组演示,或指派学生演示,检验学生学的效果,教师和同学共同作出评价,给予认可,并提出建议。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自学,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动作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得法,那么,不仅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终身受益。这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相一致。习拳当然在于功夫,更主要的是要明白拳理,拳的神意,练习真正的力,然后用力学原理去支配自己练习的灵活均称之为力。如果不从矛盾对立统一的道理去练习,只按照拳的套路练习,那就会使学生盲目地只知练招,而不能达到明拳理的地步。要让学生知道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是盲目的锻炼,没有实践的验证,也就不会明白理论是否正确,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才能将武术练的形神兼备,动静自如。
灵活应变的能力
武术运动技术不但套路多,构成套路的动作也多,且路线、方位变化大,跑跳、空翻、转折的速度、高度、方向、姿势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动作的衔接变化比较复杂。动作贯穿后,不同的节奏变化,各类套路的技法特点,演练风格各异,都给学生学习和掌握套路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武术套路的这些特点,通过演示和提示,讲述武术动作灵活多变的奥秘,并对武术动作之间的衔接变化,从路线、手法、身形等方面举例阐述。要突出武术动作的多变性,但又千变万变都不能改变该门武术的本原。从练习动作多变的武术套路来达到锻炼学生灵活多变的能力。
动作创编能力
新课标要求体育课堂教学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项目的武术,固然不会例外。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武术的基本动作技术,更要教会学生创编武术动作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告之学生在创编成套动作时,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次要清楚,即段落要明显,要突出武术动作所特有的动作方法、规格,内容要广泛、全面,各组合及分段动作中都应有重点,运动负荷要适中。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造型而失去武术的技击特点,运行中的手法、步法不能太随便,要体现声东击西、左顾右盼、指上打下等机智灵敏的攻防技击意识。要巧妙地将动作的动与静、快与慢、刚与柔、起与伏结合在一起,以突出武术的技术风格和特点。
防身自卫的能力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通过系统的武术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强身健体,发展素质,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学会各种攻防技术、战术,特别是武术的功力训练,散打战术训练,不仅能增强肌体攻防的力度,还能提高身体的判断力的应变能力。如各种手法、脚法、摔法、跌扑、滚翻等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暗藏不同的用意。因此,通过练习,既能强壮学生身体,又能锻炼学生防身自卫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讲解动作同时,一定要将动作结合实际运用,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更快、更有效地全面掌握动作。当然武德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否则,武术的功能将被误解,这一点教师平时正确教导是最重要的。
持之以恒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铁杆磨针,非一日之功,对于此理,人人知晓,唯独说来容易做起难,练习武术,必须持之以恒。学者若能夏越三伏,东闯三九,常年不辍,何愁解决不了问题,闯不过难关!贵乎,在其志。尤其是自学、自练,无人督促,全靠自我要求,全靠坚强的意志。武术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勉励学生培养这种意志力,只要有顽强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在艰苦的训练中战胜自己,就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校体育课堂是实施武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有义务、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从改革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武术迈向奥运殿堂出发,将中华武术推向全世界,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初中)
细心观察的能力
武术运动是由单个动作组成的套路运动,动作的转换要求连续性、准确性和节奏性。教师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对每一个手型、步型、跳跃等每一个细节进行观察,把握每个动作的结构和完成顺序。一旦有复杂的动作,教师在讲解后不要直接进行示范,而是将动作先慢速至正常速度地示范几次,使学生能通过认真观察,达到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后再加速连贯练习。同时,教师也可采用四面示范的方法,让学生看清、看懂动作的各个方位,强化动作,使学生的动作更趋规范、合理、美观。教师亦可通过语言或手势,提醒学生正确理解和体验自身运动的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教会学生整体、局部、重点、对比的角度传授学生观察的方法,从整体观察看配合,动态动作看路线,静止动作看姿态,行进动作看步法,难点动作看关键,精神意识看手眼,动作衔接看首尾,正误示范看差距,慢速示范看细节,组合示范看节奏,培养学生如何观察自己学习的内容,认真思考,积极实践,以达到快速掌握武术动作的目的。
主动自学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在课前认真准备,制作武术套路动作卡片(有图示和动作要领),作为课后作业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中的图解,自学比划。并说明课上要学生进行演示,演示好的同学将得到奖励,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课上,教师可先从眼神、呼吸、发力、节奏、起伏、转折、轻重、缓急等方面重点进行指导,并一一进行讲解、示范。经过几番集体学习和练习后,最后采用分组演示,或指派学生演示,检验学生学的效果,教师和同学共同作出评价,给予认可,并提出建议。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自学,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动作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得法,那么,不仅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终身受益。这跟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相一致。习拳当然在于功夫,更主要的是要明白拳理,拳的神意,练习真正的力,然后用力学原理去支配自己练习的灵活均称之为力。如果不从矛盾对立统一的道理去练习,只按照拳的套路练习,那就会使学生盲目地只知练招,而不能达到明拳理的地步。要让学生知道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是盲目的锻炼,没有实践的验证,也就不会明白理论是否正确,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才能将武术练的形神兼备,动静自如。
灵活应变的能力
武术运动技术不但套路多,构成套路的动作也多,且路线、方位变化大,跑跳、空翻、转折的速度、高度、方向、姿势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动作的衔接变化比较复杂。动作贯穿后,不同的节奏变化,各类套路的技法特点,演练风格各异,都给学生学习和掌握套路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武术套路的这些特点,通过演示和提示,讲述武术动作灵活多变的奥秘,并对武术动作之间的衔接变化,从路线、手法、身形等方面举例阐述。要突出武术动作的多变性,但又千变万变都不能改变该门武术的本原。从练习动作多变的武术套路来达到锻炼学生灵活多变的能力。
动作创编能力
新课标要求体育课堂教学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项目的武术,固然不会例外。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武术的基本动作技术,更要教会学生创编武术动作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告之学生在创编成套动作时,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次要清楚,即段落要明显,要突出武术动作所特有的动作方法、规格,内容要广泛、全面,各组合及分段动作中都应有重点,运动负荷要适中。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造型而失去武术的技击特点,运行中的手法、步法不能太随便,要体现声东击西、左顾右盼、指上打下等机智灵敏的攻防技击意识。要巧妙地将动作的动与静、快与慢、刚与柔、起与伏结合在一起,以突出武术的技术风格和特点。
防身自卫的能力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通过系统的武术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强身健体,发展素质,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学会各种攻防技术、战术,特别是武术的功力训练,散打战术训练,不仅能增强肌体攻防的力度,还能提高身体的判断力的应变能力。如各种手法、脚法、摔法、跌扑、滚翻等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暗藏不同的用意。因此,通过练习,既能强壮学生身体,又能锻炼学生防身自卫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讲解动作同时,一定要将动作结合实际运用,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更快、更有效地全面掌握动作。当然武德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否则,武术的功能将被误解,这一点教师平时正确教导是最重要的。
持之以恒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铁杆磨针,非一日之功,对于此理,人人知晓,唯独说来容易做起难,练习武术,必须持之以恒。学者若能夏越三伏,东闯三九,常年不辍,何愁解决不了问题,闯不过难关!贵乎,在其志。尤其是自学、自练,无人督促,全靠自我要求,全靠坚强的意志。武术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勉励学生培养这种意志力,只要有顽强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在艰苦的训练中战胜自己,就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校体育课堂是实施武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有义务、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从改革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武术迈向奥运殿堂出发,将中华武术推向全世界,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