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探究式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54—01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笔者针对历史探究式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谈一些看法,以与同仁共同交流。
一、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放任自流。传统历史教学基本是以接受性为主,即教师讲,学生记。有一些历史教师简单地认为探究式教学是针对接受性教学提出的,为此,他们放弃了自身主导作用,只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由于网络上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谬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网上的所得,课堂上貌似热闹,最终的结果却是学生仍然一头雾水,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更无从谈起。实际上,探究式教学不但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处理学生探究的结果,并及时予以点评,和学生一起整理、归纳各种信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2.以讨论代替探究。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观点。于是,每逢上课必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其进行讨论,虽然课堂讨论热热闹闹,内容却只是学生观点的简单交流,没有深度和广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也无从谈起。
3.重教材处理,轻探究能力培养。为了适应课改要求,不少教师也在想方设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他们认为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历史是最容易的一门学科,于是一上课便直奔主题,告诉学生们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学习重难点,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则让学生进行交流。诚然这种教学的效果远比“满堂灌”要好,但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仅是培养了学生简单处理教材的能力,而探究能力是将教材信息与自身背景信息融合的一种能力。
二、有效实施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对策
1.创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处在探究的冲动之中,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如,在《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课教学后,可以提出:“如果没有8·19事件,苏联会不会解体?我国和苏联同样进行了改革,为什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探究质量。(1)课前给学生布置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报刊资料、网络进行认真思考。预习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把要学的教材内容看一遍,而是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得出有一定深度的结论,为进行探究式教学做好准备。(2)课堂上提出一些新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共同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时间、地点是无须探究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应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或者跟同伴进行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3)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给予适当点拨,从而提升学生探究质量。学生的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相对分散且无序的,教师应在学生探究后,将他们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筛选有效的,精选恰当的,然后再和他们一起梳理、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明了于心,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激励,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探究思维得以升华。
3.给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开展课外探究。“以史为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要义之一,给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就是要引导学生将科学史观、唯物史观运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必要途径。如,可让学生运用经济史的知识分析“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政府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等。
编辑:孟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54—01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笔者针对历史探究式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谈一些看法,以与同仁共同交流。
一、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放任自流。传统历史教学基本是以接受性为主,即教师讲,学生记。有一些历史教师简单地认为探究式教学是针对接受性教学提出的,为此,他们放弃了自身主导作用,只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由于网络上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谬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网上的所得,课堂上貌似热闹,最终的结果却是学生仍然一头雾水,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更无从谈起。实际上,探究式教学不但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处理学生探究的结果,并及时予以点评,和学生一起整理、归纳各种信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2.以讨论代替探究。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观点。于是,每逢上课必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其进行讨论,虽然课堂讨论热热闹闹,内容却只是学生观点的简单交流,没有深度和广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也无从谈起。
3.重教材处理,轻探究能力培养。为了适应课改要求,不少教师也在想方设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他们认为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历史是最容易的一门学科,于是一上课便直奔主题,告诉学生们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学习重难点,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则让学生进行交流。诚然这种教学的效果远比“满堂灌”要好,但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仅是培养了学生简单处理教材的能力,而探究能力是将教材信息与自身背景信息融合的一种能力。
二、有效实施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对策
1.创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处在探究的冲动之中,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如,在《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课教学后,可以提出:“如果没有8·19事件,苏联会不会解体?我国和苏联同样进行了改革,为什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探究质量。(1)课前给学生布置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报刊资料、网络进行认真思考。预习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把要学的教材内容看一遍,而是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得出有一定深度的结论,为进行探究式教学做好准备。(2)课堂上提出一些新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共同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时间、地点是无须探究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张口就能答出,应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或者跟同伴进行合作,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3)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给予适当点拨,从而提升学生探究质量。学生的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相对分散且无序的,教师应在学生探究后,将他们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筛选有效的,精选恰当的,然后再和他们一起梳理、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明了于心,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激励,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探究思维得以升华。
3.给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开展课外探究。“以史为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要义之一,给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就是要引导学生将科学史观、唯物史观运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必要途径。如,可让学生运用经济史的知识分析“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政府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等。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