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世界与生活世界:民族医学的社会境遇--基于一位拉祜医者的个案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医学是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认知和治疗疾病的文化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一位拉祜医者的案例,描绘了民族医学在"体制世界"中经受着政策法规的规制和排斥,但从乡土"生活世界"中又获得生存和延续力量的社会境遇,揭示了体制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是制约民族医学发展的主要根源,认为体制世界如何充分反映和对接生活世界的"乡土性"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以在南部非洲多年来的实地调查与田野体验为例,论述了赴非洲做田野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及方法;同时强调历史文献法与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是做海外或异文化研究的必经之路。在认识到跨文化比较中搜集事实的困难以及人类学个案研究的局限之后,认为人类学者要在知己知彼、面对面交往互动的前提下,努力从微观、特定的个案走向更宏观、一般的总体,进而拓展个案研究的意义与用途,满足更广阔的民众与国家需要。
以在突尼斯进行的田野调查为个案,讨论研究者在进入海外田野与研究对象构建关系过程中的礼物的作用,并分析在这种互惠的互动关系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身份和关系的变化,从而探讨进入海外田野时的互惠规律。
借由笔者在坦桑尼亚田野中面临的错误的访谈问题、主客翻转场景以及情感互惠实践的呈现,梳理了田野作业中自我与他者的凝视、反凝视及相互凝视的过程,对凝视机制下的主客体关系进行了反思,并认为田野作业应当超越单向的凝视造就的权力结构,在平等主体相互凝视的过程中,借由视差视域的转换,实现主体的互惠。同时,海外田野既提供了反思的机遇,也对研究者自我客体化的反思提出了挑战。
对美国和墨西哥学界恰帕斯研究成果的梳理表明,在国家中心主义和现代化的诉求下,20世纪美国人类学对墨西哥印第安社会的研究旨在美墨两国的对比中呈现、剖析印第安社会与文明的特征,实现对美国利益及其支配的全球体系的维护;在混血作为民族国家象征的语境下,20世纪的墨西哥人类学研究长期致力于将印第安人整合为现代民族国家公民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新自由主义改革导致的社会裂变使墨西哥人类学界的印第安研究沦为政治观点交锋的战场。萨帕塔运动后,墨西哥人类学研究出现了反思全球化的实践转向,开始强化与世界各大区域人类学研究的合作。中
民族地区发展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张力给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冲击,其传承与发展受到关注。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发展表明,仅留下文化表征的传承方式迎合市场,使非遗文化得以生存;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核相统一的传承方式,虽使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但远离文化冲击,逐渐走向消亡,这是非遗传承的困境。走出非遗传承的困境,应把握文化的层次性,推进文化内核和文化表征相融合,一方面丰富文化表征、坚持深挖文化内核,另一方面注重将文化传承融入现代发展,在新时代焕发非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关注民族地区旅游创业投资现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创业投资机构网络社群结构与特征。研究发现,创业投资机构对民族旅游项目的选择偏好存在差异;民族地区旅游创业投资网络具有明显的社群结构,且具有基于网络拓扑结构形成的领导型与自组织型共存、基于不同属性的同质性偏好与异质性偏好共存的社群特征。研究结论为民族地区旅游创业的发展及创业投资引导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参考。
桂西地区资源富集,但整体经济发展落后,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脱贫攻坚任务重。构建桂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体系,充分挖掘桂西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精心设计的旅游项目和现代技术来加以多层面、多视角的阐释,必能让民族文化富集的桂西为世人所瞩目,从而促进桂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文化旅游产业振兴,推进桂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研究将西南民族地区交通和旅游的协同具体到高速公路与特色旅游小城镇的协同作用关系上来,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民族共同繁荣为目的。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将高速公路划分为交通量、公路网布局、服务区三个维度,将特色旅游小城镇分为慢旅游、居民受益和旅游功能开发三个构成维度,并建立了西南民族地区高速公路与特色旅游小城镇协同关系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高速公路与特色旅游小城镇的协同作用进行定义,建立起主动和被动的演化过程理论模型,识别出高速公路对特色旅游小城镇协同作用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为西南民族地区健全交通
在合作人类学多点民族志的理论架构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文学为中心,展开以网络爬虫、数据库技术为支持的数字人文分析。首先考察自媒体时代文学话语空间变迁带来的资源获取问题。其次通过对爬虫技术的详细描述,提出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文本查询及搜集的示范案例。最后关注如何进行少数民族文学资源的数字化可视呈现,用数据库方式对少数民族文学加以归类和保存。以期从新的方法及角度,经由数字科技在特定文化情境下的使用经验,为少数民族文学乃至更广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传承与保护提供参加与借鉴的案例。
在梳理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尝试从作家身份、作品性质、艺术个性等几个角度对华文文学的发生标准做出界定。以此为标准,对照南洋华文文学的表征,推断其发生当在晚清黄遵宪派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至于本土文学何以发生及其蕴生过程,若立足彼时的文学现场,不难发现文坛领袖、报刊媒介与文社组织三者实则是促生南洋华文文学的直接推手,并就此逐渐确立了书写本土、关注现实、通俗写作的发展方向。此中所塑造的文学独立品格及本土化因子,是本土文学身份确立的肇始,晚清南洋华文文学也就此开启了从自发创作到自觉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