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为,特殊家庭应分两类,即特殊形式的家庭和特殊现象的家庭。特殊形式指父母离异后重新组合的,父母间出现第三者的,单亲的等等形式。特殊现象指父(母)有吸毒的,赌博的,偷盗抢劫的,斗殴致伤致死的等犯罪现象。这种形式和现象的家庭目前已占相当的比例。在对我校的一次综合性调查中发现,在406例调查对象中,对家庭正常、和谐情况表示不满意的就有39例:特殊现象者,单就吸毒和赌博两者而言,就有126例学生的父母有参赌现象,有38例学生的父(母)吸毒,另外,有74人对家庭参赌的问题选择“不想说”,有26人对家庭成员吸毒的问题不愿表态。调查结果实在令人担忧!这是初二某班的有关情况:在7例家庭吸毒的学生的答卷里,有6人的父母经常吵架,还有1人对父母关系很不满意。因而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缺乏正常化、科学化。那么,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会是怎样的呢?有42.9%的人以经常看电视度过家中时间,有71.4%不服父母管教有顶嘴习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于无疑多数心理不大健康,因而给学校教育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
面对如此不乐观的现实,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首先,要摸准对象,谨慎处事。为此,我们可进行调查。调查的方法有多种,可问卷调杏,也可明察暗访,但要遵循保护隐私的原则,调查结果要建立个人档案。摸准了对象后,处事一定要谨慎,因为这些学生心理较自卑、脆弱,极易受伤害,稍不留神就会因伤害了他(她)而使以后的工作寸步难行。
其次,要送其温情,剖析内心。一张笑脸,就像一阵温和的春风,轻轻地掠过老师的面孔,又重重涤荡着学生的心灵。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共振”。老师要做学生真正的知心人。对于“特殊家庭学生”,尤其要提倡写“心灵日记”。让学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对某件事的看法或对老师的意见记录下来,然后与自己信得过的老师交流,得到老师适当点评或解答。这样,让学生有倾诉的地方,也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加强彼此的沟通。
第三,要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想脱离现实,躲到桃花源里去,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世上本就没有桃花源。解决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找一找自己的优点,一个人总是有不少优点的。要鼓励学生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首先是建立在对自己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第四,要施以真情,尊重为先。有这么一个故事:爱默森父子想把小牛赶到栏内。父子俩一个在前面拼命地拉,一个在后面用力地推,但是小牛回报的是同样的态度,只顾自己四脚落地,一动也没动。而没有文化的女仆走过来轻轻地把手指头放进小牛的嘴里,等小牛吮得正起劲时,轻拍一下,小牛便乖乖地走进牛栏了。女仆正是用了真情和尊重,从而征服了小牛。我们的对象是“特殊家庭学生”,更要注意这一点。
第五,要激励教育,激发动机。教育激励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激励有目标激励式——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信任激励式——激励主体要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关怀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激励信任。信任激励又有工作信任,人格信任,友谊信任等。激励后取得的成绩,可用表扬、评比等办法予以肯定。
第六,还得热情帮教,耐心引导。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尝试对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培养学生积极、自信、健康的情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人格教育,探索新时期人格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开展“金的人格”教育和实践活动,并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探索分年级教育目标。抓住重大活动的契机,开展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道德完善的能力。发动学生广泛阅读富有知识情趣的书籍,寻找学习乐趣,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性情,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在做以上工作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好记录,以便于比较,总结。总结工作也要及时、认真。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不断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手段。
让我们把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化作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各种有利时机,付出真诚,把融融的爱洒向他们,精心护理,定能让那些受伤的花蕾在老师爱的浇灌下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丁洪刚
面对如此不乐观的现实,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首先,要摸准对象,谨慎处事。为此,我们可进行调查。调查的方法有多种,可问卷调杏,也可明察暗访,但要遵循保护隐私的原则,调查结果要建立个人档案。摸准了对象后,处事一定要谨慎,因为这些学生心理较自卑、脆弱,极易受伤害,稍不留神就会因伤害了他(她)而使以后的工作寸步难行。
其次,要送其温情,剖析内心。一张笑脸,就像一阵温和的春风,轻轻地掠过老师的面孔,又重重涤荡着学生的心灵。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共振”。老师要做学生真正的知心人。对于“特殊家庭学生”,尤其要提倡写“心灵日记”。让学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对某件事的看法或对老师的意见记录下来,然后与自己信得过的老师交流,得到老师适当点评或解答。这样,让学生有倾诉的地方,也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加强彼此的沟通。
第三,要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想脱离现实,躲到桃花源里去,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世上本就没有桃花源。解决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找一找自己的优点,一个人总是有不少优点的。要鼓励学生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首先是建立在对自己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第四,要施以真情,尊重为先。有这么一个故事:爱默森父子想把小牛赶到栏内。父子俩一个在前面拼命地拉,一个在后面用力地推,但是小牛回报的是同样的态度,只顾自己四脚落地,一动也没动。而没有文化的女仆走过来轻轻地把手指头放进小牛的嘴里,等小牛吮得正起劲时,轻拍一下,小牛便乖乖地走进牛栏了。女仆正是用了真情和尊重,从而征服了小牛。我们的对象是“特殊家庭学生”,更要注意这一点。
第五,要激励教育,激发动机。教育激励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正确行动。激励有目标激励式——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信任激励式——激励主体要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关怀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激励信任。信任激励又有工作信任,人格信任,友谊信任等。激励后取得的成绩,可用表扬、评比等办法予以肯定。
第六,还得热情帮教,耐心引导。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尝试对学生心理问题个别辅导,培养学生积极、自信、健康的情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人格教育,探索新时期人格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开展“金的人格”教育和实践活动,并不断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探索分年级教育目标。抓住重大活动的契机,开展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道德完善的能力。发动学生广泛阅读富有知识情趣的书籍,寻找学习乐趣,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性情,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在做以上工作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好记录,以便于比较,总结。总结工作也要及时、认真。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不断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手段。
让我们把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化作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各种有利时机,付出真诚,把融融的爱洒向他们,精心护理,定能让那些受伤的花蕾在老师爱的浇灌下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