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生态文明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本文通过对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水资源现状分析研究,总结了水资源在能化基地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开发建设的瓶颈,从而提出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及对策,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对确保陕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对策建议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1.63万。榆林市具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征,区内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全市地下水资源量24.7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可利用量为5.46亿m3.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75亿m3.2015年末规划新增加需水量为5.42亿m3,2020年规划新增加需水量为6.00亿m3.新增加的需水量,除少部分在提高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的条件下在境内可以解决外,大部分基本都需要从境外调水。
1 榆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底子不清,储量不准。现有水资源的资料和数据均沿用上世纪90年代的数据,加之多年来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实际数据与原成果有较大差距。
(2)水利工程的利用率都达不到设计供水能力,亟待加固维修,提高利用能力。
(3)数量短缺矛盾。“十二五”期间,全市供水能力缺口为4.5亿立方米,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4)生态用水日趋紧缺。部分地区用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这个问题正在逐渐加剧。
1.2 水环境污染严重
榆林市北部有煤、西部有气、南部有盐,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建设,工矿及城市用水量将显著增加,其废污水排放量也将急剧增加,工业废液、废渣渗漏和直接排放将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目前全市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达标排放的仅占总排放量的15%。
1.3 水资源没有做到合理有序开采利用
在全市范围内仍然有不顾总体规划乱采、超采地下水的现象。据调查,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全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2.5米,局部地方已达6米。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地表植被生长缓慢甚至枯死,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1.4 水资源利用率低
一是节水宣传不到位,市民的节水意识不强;二是法律法规缺乏具体操作细则,监督不力,查处不严;三是节水灌溉技术仍粗糙,高新节水技术应用少,农业灌溉平均用水定额为322m3/亩,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在0.5以下。四是工业企业节水措施配套差,万元产值用水定额高,重复利用率低。
1.5 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打穿了地下隔水层,引发了地表水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周边植物枯萎,生态破坏,使不少井泉干枯,库坝干涸,河溪断流,树木枯死。
2 水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建议
2.1 科学普查,合理规划,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放在首位
首先应摸清全市水资源的家底,尽快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全市水资源普查,对重要水源地进行详细勘探,然后编制全市水资源中长期规划,规划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案。
2.2 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与水的承载力相适应
一是搞好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审查,提高水资源对引进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二是做到以水定项目,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水资源量不能满足项目要求的,坚决不引进。第三要在留足农业、生活、生态用水的前提下发展能化工业,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暂时的利益。
2.3 从源头上治理水体污染,提高中水利用率
首先应考虑各县区建设污水处理厂,解决排放污水问题;其次要健全监测体系,督促各企业配套污水、废水处理系统,提高中水利用率,使排放水达到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同时还应注重水源地的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落实责任,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确保水质的安全可靠。
2.4 规划建设新的水源工程
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蓄水工程。建议加快王圪堵、朱盖沟水库等水源工程的建设,积极搞好总体规划,开发利用天桥岩溶水、黄河漫滩地下水,还要加快黄河龙口引水工程的建设,中远期规划新建碛口、大柳树黄河引水工程,为榆林市中长期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证。
2.5 改造、提高现有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榆林市节水的重点环节仍然是农业灌溉,国有灌区年引水量4亿多立方米,渠系利用率仅为0.5左右,毛灌溉定额高达1329m3/亩·年,要加快对国有灌区进行技术改造,仅国有灌区可节水50%,年净可节水1亿立方米。
2.6 加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的动态监测
煤炭开采会直接破坏地下水的储存条件。矿井大量抽水会导致矿井周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致使周边地面植被枯萎。因此,要实行动态监测,根据监测信息,采取措施,保护水环境。
2.7 加快水价改革,尽快提高水价
榆林市的水的价格远远低于价值。要全面推行水价的改革,必须把水源管理推向市场,让市场来调节水资源,使水价逐步围绕价值合理波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对策建议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1.63万。榆林市具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征,区内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全市地下水资源量24.7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可利用量为5.46亿m3.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75亿m3.2015年末规划新增加需水量为5.42亿m3,2020年规划新增加需水量为6.00亿m3.新增加的需水量,除少部分在提高现有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的条件下在境内可以解决外,大部分基本都需要从境外调水。
1 榆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底子不清,储量不准。现有水资源的资料和数据均沿用上世纪90年代的数据,加之多年来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实际数据与原成果有较大差距。
(2)水利工程的利用率都达不到设计供水能力,亟待加固维修,提高利用能力。
(3)数量短缺矛盾。“十二五”期间,全市供水能力缺口为4.5亿立方米,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4)生态用水日趋紧缺。部分地区用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这个问题正在逐渐加剧。
1.2 水环境污染严重
榆林市北部有煤、西部有气、南部有盐,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建设,工矿及城市用水量将显著增加,其废污水排放量也将急剧增加,工业废液、废渣渗漏和直接排放将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目前全市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达标排放的仅占总排放量的15%。
1.3 水资源没有做到合理有序开采利用
在全市范围内仍然有不顾总体规划乱采、超采地下水的现象。据调查,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全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2—2.5米,局部地方已达6米。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地表植被生长缓慢甚至枯死,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1.4 水资源利用率低
一是节水宣传不到位,市民的节水意识不强;二是法律法规缺乏具体操作细则,监督不力,查处不严;三是节水灌溉技术仍粗糙,高新节水技术应用少,农业灌溉平均用水定额为322m3/亩,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在0.5以下。四是工业企业节水措施配套差,万元产值用水定额高,重复利用率低。
1.5 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打穿了地下隔水层,引发了地表水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周边植物枯萎,生态破坏,使不少井泉干枯,库坝干涸,河溪断流,树木枯死。
2 水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建议
2.1 科学普查,合理规划,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放在首位
首先应摸清全市水资源的家底,尽快组织专业机构进行全市水资源普查,对重要水源地进行详细勘探,然后编制全市水资源中长期规划,规划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案。
2.2 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与水的承载力相适应
一是搞好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审查,提高水资源对引进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二是做到以水定项目,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水资源量不能满足项目要求的,坚决不引进。第三要在留足农业、生活、生态用水的前提下发展能化工业,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暂时的利益。
2.3 从源头上治理水体污染,提高中水利用率
首先应考虑各县区建设污水处理厂,解决排放污水问题;其次要健全监测体系,督促各企业配套污水、废水处理系统,提高中水利用率,使排放水达到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同时还应注重水源地的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落实责任,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确保水质的安全可靠。
2.4 规划建设新的水源工程
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蓄水工程。建议加快王圪堵、朱盖沟水库等水源工程的建设,积极搞好总体规划,开发利用天桥岩溶水、黄河漫滩地下水,还要加快黄河龙口引水工程的建设,中远期规划新建碛口、大柳树黄河引水工程,为榆林市中长期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证。
2.5 改造、提高现有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榆林市节水的重点环节仍然是农业灌溉,国有灌区年引水量4亿多立方米,渠系利用率仅为0.5左右,毛灌溉定额高达1329m3/亩·年,要加快对国有灌区进行技术改造,仅国有灌区可节水50%,年净可节水1亿立方米。
2.6 加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的动态监测
煤炭开采会直接破坏地下水的储存条件。矿井大量抽水会导致矿井周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致使周边地面植被枯萎。因此,要实行动态监测,根据监测信息,采取措施,保护水环境。
2.7 加快水价改革,尽快提高水价
榆林市的水的价格远远低于价值。要全面推行水价的改革,必须把水源管理推向市场,让市场来调节水资源,使水价逐步围绕价值合理波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