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动静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呈现的万般景致,像一匹闪烁着哲学思想光彩的锦缎,华美且通俗地描述着生命的动静。
  譬如身处春天里的人们,似乎比其他季节动静得更情绪化一些,有爱说爱唱的,有狂笑大哭的,表现得痛快淋漓。也有的恰恰相反,本是嬉笑怒骂溢于言表之人,此际变得不苟言笑,郁郁寡欢。
  植物表面上无声无息,精气神上的动静却表现得热烈。阳春三月,我因公去某山乡工作了几天。住所的窗外有片水竹林,那竹子饱饮春雨过后,抽笋的抽笋,拔节的拔节,展枝的展枝。看那枝枝叶叶,顶着嫩青嫩青的好颜色,不用语言破译,就能领略水竹们那股子抖擞水灵挥洒喜悦的兴奋劲儿。工作结束回城时,乡干部送我一盆水竹盆景,说是留个纪念。
  转眼由春而夏,身体里洋溢着的某种气息旋律般地缭绕起伏,暗自应和着季节的变换。观察那盆捎回的水竹,却没有应季而长,默默地在陽台郁郁地上演着一曲生命悲歌:叶子渐渐发黄,光泽黯然褪去,接着是脱水蜷曲,终为一束干柴。
  想来这水竹,打从随我进入人气浊重的城市,也就进入活力抑制状态,经受生命背离过程的吧。任何生命的诞生成长,只有在属于它自己的天地里,才会应时萌发生机张扬活力,如果某生命半途夭折,当然是逆应了这规律的结局。这逆,不是因为夭折的动植物表现了“逆子”行为,而是人类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造逆”的后果。理解到这些,尽管是在这盆水竹枯萎之时,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况味,但由此获得这些感悟将是新鲜不老的。
  我仿佛听到:规律的梭子正回环往复,隆隆作响,一边抖落人类不经意间留下的斑斑“逆迹”,一边不遗余力地做着善后处理。千梭万线,经纬相织,织成的,不就是那匹覆盖生命动静规律之上的哲学思想锦缎吗?
   (编辑 若水)
其他文献
我最早的“写作”应该始于小学三年级,那时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记日记,即使没有什么内容,流水账也要写。一开始老师还检查,后来不检查了,很多学生也就不写了。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我把这个好习惯保留下来了,十多年间存下了大大小小几十本日记,如今再翻阅起它们亦然是对自己学生生活和青春岁月的见证与回望,泛黄的照片只能定格于一瞬,而文字的堆砌却能还原一个时代!  记得我最早给报刊投稿是在小学五年级,投给的是《中
我从小生活在豫南山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土地包干到户,我家分到12畝土地和3亩山坡地,耕地里种小麦、稻米、苞谷等作物,山坡上除了种红薯、豆类之外,还有3分地的龙须草。  刚分到责任田那阵儿,人们还没有从饥饿穷困的氛围中走出来,平日里,一日三餐靠的是两成的主粮,夹杂八成山里的野菜填饱肚子,若能吃上一碗白米饭,或是一个白面馍,那是值得高兴的事。  记得那年暑假里,父母忙着庄稼活,我力所能
在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一家塑胶厂独创出一种塑胶花,不用浇水,长开不谢,投入市场后大受欢迎,塑胶厂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溢。但是,这种新产品很快引来了大量仿制者。  一天,这家塑胶厂厂长正坐在破旧的办公室勾画新厂区的蓝图。突然,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着急地说:“老板,大事不好!外面有几个人拿着相机到处乱拍,估计是要给我们曝光。”厂长立刻意识到,这是同行做的小动作,对方肯定是想拿厂房破旧来做文章,以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