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洞试验的竞走项目编队气动减阻效应

来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t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编队位置对核心运动员气动阻力的影响以及与单人竞走情况相比的气动减阻效果,并量化评估不同编队策略对竞走成绩的影响.方法 选取由不同国家队竞走运动员人数组成的编队模拟不同竞走场景,通过风洞试验获取不同编队位置核心运动员的气动阻力.风洞试验内容包括核心运动员单人测试、双人编队测试、3人编队测试、4人编队测试.结果 与单人竞走情况相比,双人编队中核心运动员位于辅助运动员的正后方时气动阻力减小最为明显,减阻率可达64.9%,此编队站位为相对最佳双人编队;3人编队中核心运动员位于其他2名辅助运动员沿着运动方向连线的中间时气动阻力减小最为明显,减阻率可达79.9%,此编队站位为相对最佳3人编队;4人编队中核心运动员位于其他3名辅助运动员组成的V型编队的正后方时气动阻力减小最为明显,减阻率可达83.8%,此编队站位为相对最佳4人编队.在50 km竞走比赛中,与单人竞走成绩相比,若采用相对最佳双人编队策略,比赛成绩将至少提升约3.89%;若采用相对最佳3人编队策略,比赛成绩将至少提升约4.79%;若采用相对最佳4人编队策略,比赛成绩将至少提升约5.03%.结论 不同编队位置下竞走项目核心运动员的气动减阻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研究不同编队的气动减阻效应能为减小核心运动员气动阻力、优化能量分配、改进团队协作策略、提高运动成绩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
其他文献
从分析“竞技状态”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中的逻辑地位出发,提出中国特色运动训练过程安排理论.认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既揭示了以发展“竞技状态”为核心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又以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重大比赛中获得最佳表现和最好成绩为主要目标,其适合于中国举国体制下的运动训练过程安排实践.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体现了运动训练过程安排理论的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特色运动训练过程安排理论必须依靠举国体制的优势,全面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在“竞技状态”形成和调控中的应用,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对运动训练
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仿真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促进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结果显示: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可供选择的理想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的冲击下逐渐发生改变,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正在不断面临着收视率的竞争和新媒体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电视新闻类主持人需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来逐渐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趋势,最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型.文章以《机智过人》节目主持人朱广权为例,探究其在节目当中的个人语料,总结朱广权在融媒体背景下进行角色转换的方式方法,以期为业内人士发展提供方向.同时,也对当前媒体背景下的主持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