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牛的父亲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袁连云,出生于1925年秋月,属牛。他这一生,性格刚毅,硬汉一个,碰墙不回头,一直向前走,在我家族上下和周围乡村,可是出了名的。
   1948年秋的一天,父亲牵着牛在地里耕田,可耕了一会儿,不知是牛饿了没劲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牛拖着犁就是不肯走。看着不肯使劲的牛,父亲找了根树条在牛屁股上狠狠地抽了几下。正在这时,祖父来到田边,看到父亲打牛,顿时心疼起他心爱的牛来。祖父不由分说,狠狠地把父亲训斥了一顿,倔强的父亲见祖父责怪儿子不怪牛,将犁梢一甩,拔腿就走。祖父一个劲地在后面叫他,可父亲像头犟牛,头也不回,闷不吭声地走出田头。
   父亲连奔带跑地赶到区公所的征兵点。征兵点上,新兵已经报到,正在整队集训。父亲找到征兵负责人,死磨硬缠地要求当兵。征兵的同志说,你家已经有人报了名,不需要再报了。父亲据理力争地说,弟弟虽然20岁,符合征兵年龄要求,可他刚刚结婚,叫他当兵,于心不忍,我虽年龄稍大,但也大不了多少,加之又是单身,无忧无虑,两人情况相比,我岂不更符合服役上前线的要求吗!征兵负责人见父亲说得在理,就说,你们兄弟俩自个儿去商量吧。父亲找到已经参加集训的三叔说,老三,你刚结婚,你回去,我去当兵。叔叔也是热血青年,开始不肯调换,父亲即刻火冒三丈,训斥三叔。叔叔知道父亲的脾气,他主意拿定的事情,肯定是拗不过他的。那天夜里,父亲替换叔叔,奔向了淮海战场。
   父亲一到部队,就分配到营部当上了通信员。听父亲说,淮海战役打得十分激烈,最激烈的时候,他和战友们七天七夜没有合眼,有时只能一边跑步一边闭着眼睛打个盹;最紧张的时候,一个晚上要奔跑百十里路,抢在敌军的前面到达阵地;最冲动的时刻,看到身边的战友倒下了,愤怒得嗷嗷叫,急着要冲上前去拼个鱼死网破。父亲说,那个场面,一个个战士血气方刚,又急又恨,打仗都打得眼睛通红通红的。两个多月的淮海战役,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频传捷报而胜利结束。如今那枚“淮海战役纪念章”,父亲一直珍藏着。记得父亲八十寿辰的时候,他还要挂着纪念章拍个照片。
   淮海战役胜利后,父亲的部队按照毛主席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继续向前走,紧接着参加了渡江战役。万船竞发,百年待废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父亲又一次经历了枪林弹雨的考验,从安徽蚌埠南下胜利渡过了长江,命大福大加幸运,父亲竟然毫发无损。记得1999年春天的一天,父亲突然向我提出,要到长江边看一看,原来那年是渡江战役50周年,他要到长江边回味一下当年渡江的情景。我陪同父亲到了江阴的“鹅鼻嘴”江边公园,父亲看到当年渡江的木船,思绪万千,连连叫我以渡江木船为背景,为他拍了几张照片,以作纪念。拍完照片,父亲只恨当时没有把“渡江战役纪念章”从家里带来挂在胸前。
   跨过长江向前走,父亲的部队开进了杭州,不久又参加了舟山战役,这次父亲不再幸运。那是1949年初冬,解放军渡海登陆部队分三路向舟山外围岛屿发起进攻,先后攻占了大榭岛、梅山岛、金塘岛、桃花岛等岛屿。当时,蒋军驻守在登步岛上,并不断派海军和空军增援,欲与解放军决一死战。11月初的一天,进攻登步岛的战斗打响了,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解放军攻占了四分之三的登步岛,迫使岛上蒋军退守到登步岛北部一带。虽然当时的战况对解放军很有利,但由于后续部队因退潮而无法增援,解放军没有及时攻占登步岛北端的一个渡口,从而为蒋军增援留下了通道。为避免重蹈金门失利的覆辙,指挥部决定暂时撤退。就在父亲将撤退的命令送到各个阵地返回营部的时候,敌军一颗炮弹落在了父亲身旁。父亲醒来时,已到了后方医院,从此落下了脑震荡和耳聋的伤残。
   1950年,父亲伤愈后,按照国家的政策,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分配工作,到安徽当工人;一条是分粮回家,回原籍务农。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热火朝天的土改运动,父亲毅然选择了回家务农。
   50年代,父亲成了家,然后有了我们兄妹几个。日月如梭,星转斗移,我们兄妹几个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有一次,我们一家闲谈的时候,说起父亲如果当年选择分配工作,现在就是光荣的离休干部,一家人就会跟着沾光,吃上国家粮,住在大城市。当我们说起这事的时候,父亲似乎对我们的说法非常不满,脸上顿时变得严肃起来,他长吁一声说,有命回来就是最大的沾光,没命回来,什么光也沾不到啊,你們去看看那些牺牲的烈士吧。
   父亲复员回家后,在当时的小公社当了公社委员、治保主任。那时的父亲热情高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样事情冲在前头。其中做得最多、做得最响的就是带河工。那一年,父亲在江都宜陵带河工,当时腊月季节,天寒地冻,分配的工段又非常复杂,要想抢先完成任务非常困难,可父亲硬是凭着一股拼劲,动员工友们一直走在前列。就在决战“抢河底”的关键时刻,父亲接到奶奶去世的消息。看到水利工地决战时刻谁也不服输、谁都想争先的场面,父亲毅然做出留在水利工地、与工友们一起战斗的决定。在父亲的带领下,大家奋战了三天三夜,抢在春节之前完成了分配的工段任务,又一次获得了先进。当父亲完成河工任务回家的时候,奶奶已经下葬。每当想到此事,父亲就有一种不孝的愧疚和未能最后送别奶奶的遗憾。
   父亲脾气耿直,但十分关心儿女。我们兄妹四个,两个妹妹身患严重疾病,大妹患有红斑狼疮,小妹因幼儿时期咽喉炎治疗不当从小聋哑致残。父母既要关心我们的学习,又要关照两个妹妹的治疗。上世纪80年代前,家里的现金收入仅靠年底卖家中养的一两头猪,其他毫无出处。在那个年代,父亲和母亲从未说过艰难二字,一直坚定地守护着一家向前走。
   为了我们上学和妹妹看病,父亲有时背上渔网,到一些野沟塘里捉上几条鱼,小鱼给妹妹补充营养,大的卖一点钱,供我们上学凑凑书杂费。1970年后,村里办起了服装厂,父亲有时踏上二轮车,星夜兼程地为村办厂送货,往苏南送一趟货,也仅能收入五六块钱。那个年代,家庭收入很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我参军服役的1974年之前,每年暑假和寒假,父亲总要叫我做一件事情,把家里的往来账整理记载一下。父亲报账我记账,欠东家的,差西家的,当年还清了多少,尚欠多少,一块一角一分都记得一清二楚。当年记账的时候,我每记一笔,心里就为父亲增加一份沉重,真不知这些往来账,何时还得了。1979年,我在部队接到父亲的家信,我家在生产队得了将近100元的收入,第一次不用出工分钱。看到这消息,我为我家在生产队终于有了盈余,激动得掉下了眼泪。后来想起来,父亲每年叫我记上往来账,其意图也许是催发儿女进取、奋发。
   父亲直率公正,在左邻右舍享有口碑。家族或邻居碰上家庭矛盾,总要叫上父亲协调解决,父亲处理矛盾不偏不倚,该说则说,谁是谁非,有理有据,最后决断使人心服口服,使矛盾妥善化解。村里遇上难以解决的事请,父亲出场,总能基本公正摆平。数年以来,村里镇上,父亲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发个奖励证书,得个纪念用品,父亲总是非常珍惜,有的还要珍藏起来。
   岁月苍茫。1986年,我家摆脱贫困,在村里第一个建起了楼房,孙儿孙女都相继上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如今,父亲当年启发我们儿女的愿望基本得到了实现。
   父亲一生,参加过淮海、渡江、舟山战役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我们为之自豪。2013年农历七月初,年近九旬的父亲离开了我们。父亲倔强、坚毅的一生,始终鼓舞我们积极进取,激励我们奋发向上。
                                          (责任编辑 徐良文)
其他文献
本刊記者报道 近日,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发出《通告》,就开展第二届评选表彰优秀学术成果活动有关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通告》明确,经会领导批准,2021年四季度研究会将开展第二届评选表彰优秀学术成果活动,并在明年4月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期间,表彰一批优秀学术成果。此次评选表彰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史军史研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着力提升以编纂《新四军全书
期刊
抗战日子里,常皆春最忘不掉的,是转移。   常皆春回忆说,转移是和敌人赛跑,领导交待,要跑,假如跑倒下了就算,没倒下就要拼命跑,别让日军打死或抓去。受中共地下组织委派,一开始从事情报工作,当她身份随时会被告密的危险时刻,组织上指示赶快撤出。她和另一名情报员搭船,转移离开苏中地区的泰兴,上了岸火速直奔海安方向,星夜兼程,脚上鼓起血泡还是死命跑,寻找到分区教导队,参加了新四军。   在教導大队学习
期刊
苏北建湖的长北滩,地处古射阳湖东畔,原为古潟湖遗留下来的一片湖滩,有十里方圆,古称长北滩。   1940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进入盐阜地区后,立即派出一批民运工作队前来长北滩开辟工作。1941年春夏间,驻盐城的新四军军部,为迎战日伪军对苏北发动的第一次“大扫荡”,陈毅代军长即提前到几个开辟较早的地区进行勘察,选择长北滩为以后情况变化时军部机关临时转移地点。这里东、西、北面有塘河环绕,西南是芦苇
期刊
1939年冬,寒风呼啸,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纷飞飘落,林家巷的田野、村舍笼罩在一片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村中央的那棵古树根脉遒劲,枝干粗壮,圆形的树冠像一把巨伞擎住了上方的积雪,遮出一方约有五六个簸箕大的稍干一些的地块。   杨保长急促地敲打挂在树上的铜锣。自从日本人打进南京城后,林家巷的村民都是听着杨保长的铜锣声集中疏散,使得日军的“扫荡”回回都扑空。   这回杨保长的表情显得尤为凝重
期刊
那天晚上跟党史办朋友聊天。他问我,你采访了那么多老兵,哪位老兵最难忘?我说,每一位老兵都讓我难忘。他又问,那让你终生难忘的有没有?我说有。那是我跟老兵聊了一个多小时,老兵却“一语未发”。这是我最失败的采访,而这次失败却让我刻骨铭心。   大约在5年前的初夏,有关部门给我的资料显示,有一位老兵曾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任机要译电员。我顿感兴奋,因为这么多年采访老兵,知晓核心机密的人很少。心想,这次总算遇
期刊
在纪念建党百年的日子里,为寻找烈士戴振南与何也的足迹,我们走访了部分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和知情人。   新四军老战士戴词告诉我们,他是受同村战友戴振南的影响参加新四军队伍的。戴振南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戴振南80多岁的侄子在他已倒塌的老屋宅基地找到了破碎的烈士证书。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我们对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了整理,还原了戴振南烈士的生平和牺牲情况。   戴振南,安徽省无为市牛埠镇栗
期刊
2020年11月20日,我接到徐有威老师电话: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有个王虹铈老师,想找你了解些当年上海红光厂的情况,希望能够接待。徐老师是上海市上海“小三线”建设历史研究的首席专家,承担着收集、挖掘和抢救上海乃至全国“三线”建设历史的任务。凭徐老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很愉快地答应了。   上海红光材料厂(以下简称红光厂)设址在皖南徽州地区屯溪市屯光公社云村大队(现为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云村),属
期刊
本刊北京讯 2021年8月26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陈毅元帅诞辰 12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陈毅元帅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崇高风范,传承他的革命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于2021年9月15日在北京万寿宾馆隆重召开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  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
期刊
近日讀史,常为那些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的共产党员感动得泪流满面。掩卷自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假如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面对的不是锦绣前程,而是清贫、危险、严刑拷打,甚至死于荒丘古道,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在红色的土地上,在血染山野的无名烈士墓前,在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旁,在瞿秋白微笑坐定从容就义的翠坡,在周文雍、陈铁军举行婚礼的刑场,在被烈焰焚毁的白公馆、渣滓洞前,在雨花台烈士档案记述的往事中……
期刊
在丹辉身上,儿女至今未知父亲肌体留有多少弹片。   丹辉生在洪泽湖畔,1939年投身当地抗日武装常备队,后来加入新四军第四师。曾参加太平庄阻击战、津浦路西战役、陇海路战役、苏北朝阳集攻击战、涟水防御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征战。历任连长、营长、师作训科长等职,1966年转业,离休前任江苏省农水局局长。   丹辉,中国共产党党龄82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后辈们凝望父亲胸前的勋章,立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