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纤维及其传感器在可穿戴智能纺织品领域的应用

来源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zn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述了导电纤维的种类以及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分析各种传感器的灵敏度、精确度、穿着舒适性及其在人体可穿戴中应用的优势,总结了近年来柔性传感器在柔性化、弹性化、可拉伸性、快速响应、轻量化和多功能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由导电纤维或织物制备的柔性传感器灵敏度、精确度高,在人体脉搏监测、运动监测、生物力学能量收集等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为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的进一步研发提供更大的空间。
其他文献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发了制造业的大变革,其中基于人机物协同的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展现出越来越大的潜力.针对这一背景,文中分析了智能制造系统中人机协同的相关研究,从人机建模、人机交互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和人机共享控制等几个方面回顾了面向集群自主系统的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的关键理论和方法,总结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收集到我国跨径不小于100 m的混凝土拱桥共计313座(截至2020年11月).对混凝土拱桥的应用概况、桥型、结构参数和施工方法等进行分析,并与2007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我国混凝土拱桥的修建数量不断增多,跨径不断增大;西南地区应用较多;以公路桥应用为主,铁路桥的应用不断增加;上承式无铰拱所占比重增大,轻型拱已无修建;主拱混凝土强度持续增高;施工方法增多,但仍以悬臂拼装法为主,跨径大于250 m以上时,则以埋置拱架法(Melan法)为主.今后在混凝土拱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上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建立了植物源性食品中总氟吡禾灵的测定方法。样品经碱性乙腈提取,用无水MgSO4、十八烷基硅烷(C18)和石墨化炭黑(GCB)基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采用0.1%甲酸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分离,在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氟吡禾灵在2.5~5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
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汽车产品的智能化与网联化,以革命性的变化推动未来人们交通出行的变革.当前,在技术发展和产业探索实践的综合推动下,汽车自动驾驶成为现阶段汽车技术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基于此,重点围绕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等汽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今后的自动驾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