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当前很多高校文科专业相继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笔者拟从文科数学发展历程、课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文科数学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文科数学教育的发展,可以1979年为界,大致划为两个历史阶段:前一阶段,由于历史原因,文科特别是文、史、哲等专业的学生,一进入大学,就与自然科学绝缘,文科专业基本上没有开设高等数学课;后一阶段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开设文科数学的学校和专业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95 年以后,发展更快更普遍。
1995年,国家教委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掀起了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5年8月,我国高校文科数学教育首次全国性会议“第一次全国文科数学教育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同时全国文科数学教育研究会宣布正式成立。国家教委高教司有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人文学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课非常重要,是深化文科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凡是设有人文学科类专业的高等学校,要把高等数学课的开设和教学改革纳入议事日程,争取在一到两年内,把高等数学课作为本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并列入教学计划,具体实施。1998年,教育部在昆明举办了“全国文科数学第一次师资研讨会暨第二次数学研讨会”;同年10月,由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研讨班在北京开班;2000年8月,“全国文科数学教育研讨会2000年年会”在张家界举行。这些由教育部高教司、师范司所支持会议的召开,机构的成立和教改课题的立项,推动了我国高校文科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促使我国高校教文科类专业教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前迈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文科数学教育的发展,也加强了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课程开设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的文科数学课程基本上是高等数学课程的压缩和简化,它一方面试图把大量基础的高等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受课时较少的限制必须精简内容,于是普遍采取了重结论不重证明、重计算不重推理、重知识不重思想的讲授方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常闷头背题的方法去学习。虽然基础好的学生能在数学知识上收获一些,但在数学素质的提高上见效甚微;而基础差的文科学生,只能勉强应付考试,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数学素质的提高,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不听甚至逃课。
虽然全国90%以上的高校在文科专业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但目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在大学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是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共识,但目前国内没有对文科数学准确定位,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国内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每本教材的内容都有很大差异。其二,从事文科数学教学的教师都是来源于数学专业,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文科学科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顾及文科学生的特点,而是按照理工科学生的思维讲授。出现的问题是: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乏味;教师感到教不会,学生感到学不会。其三,文科数学的考核方式没有充分考虑文科数学和文科学生的特点,考试方式和命题思路略显单一,缺乏灵活性,跟理科的考核方式基本相似,使得文科数学教育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
加强文科数学课开设的认识
必须提高对高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认识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离不开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也已发展到不懂数学的人望尘莫及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当掌握一些高等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来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每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的数学素养。数学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提高,它能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思维品质。对文科学生来说,良好的数学素质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正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众多事实证明,必须进一步提高给文科大学生普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认识,把高等数学作为所有文科类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要把进一步建设好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
从根本上认识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把握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意义和要求,大致上有两方面: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初步应用;另一方面,培养和加强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能力,文理交融,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通过前者来实现。二者相比,后者更重要。这正是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性所在。
观点与建议
要形成具有良好导向的教学大纲 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文科数学教育的导向和关键。要探索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学习规律,应该从认知规律和教与学的规律出发,以培养大学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重点,来进行研究与改革,明确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要求,形成具有良好导向的教学大纲是关键。
要选编贯彻数学理念的教材 教材是贯彻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文科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文科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大学文科数学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编写教材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力求使文科学生通过该教材的学习,了解数学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意义,了解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了解数学文化及其背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在保证数学内容和理论的基本要求下,教材还应该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的养成、基本数学知识的交代,避免理工科教材的难懂难读,避免多而泛,融合数学文化于具体数学知识中,避免二者割裂空洞。
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有了适合文科学生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因材施教,包括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并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着眼于培养文科学生特殊的思维品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讲就是:第一,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非常重要。他们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来学习高等数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二,作为大学教师,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从学生获得终身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第三,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教学目的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第四,对于文科学生,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侧重让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减少一些难懂的理论证明,侧重形象、直观地渗透数学思想;弱化一些数学运算技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第五,教授文科高等数学,教师要尽量避免用“数学味”过浓的数学语言,采用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适当插入数学历史、数学家趣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六,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尽可能排除文科学生惧怕数学考试的心理,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愉快地接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增强其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数学素质。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改课题“JG1032文科类高校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基础部)
文科数学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文科数学教育的发展,可以1979年为界,大致划为两个历史阶段:前一阶段,由于历史原因,文科特别是文、史、哲等专业的学生,一进入大学,就与自然科学绝缘,文科专业基本上没有开设高等数学课;后一阶段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开设文科数学的学校和专业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95 年以后,发展更快更普遍。
1995年,国家教委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掀起了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5年8月,我国高校文科数学教育首次全国性会议“第一次全国文科数学教育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同时全国文科数学教育研究会宣布正式成立。国家教委高教司有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人文学科专业开设高等数学课非常重要,是深化文科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凡是设有人文学科类专业的高等学校,要把高等数学课的开设和教学改革纳入议事日程,争取在一到两年内,把高等数学课作为本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并列入教学计划,具体实施。1998年,教育部在昆明举办了“全国文科数学第一次师资研讨会暨第二次数学研讨会”;同年10月,由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研讨班在北京开班;2000年8月,“全国文科数学教育研讨会2000年年会”在张家界举行。这些由教育部高教司、师范司所支持会议的召开,机构的成立和教改课题的立项,推动了我国高校文科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促使我国高校教文科类专业教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前迈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文科数学教育的发展,也加强了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课程开设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的文科数学课程基本上是高等数学课程的压缩和简化,它一方面试图把大量基础的高等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受课时较少的限制必须精简内容,于是普遍采取了重结论不重证明、重计算不重推理、重知识不重思想的讲授方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常闷头背题的方法去学习。虽然基础好的学生能在数学知识上收获一些,但在数学素质的提高上见效甚微;而基础差的文科学生,只能勉强应付考试,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数学素质的提高,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不听甚至逃课。
虽然全国90%以上的高校在文科专业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但目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在大学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是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共识,但目前国内没有对文科数学准确定位,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国内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每本教材的内容都有很大差异。其二,从事文科数学教学的教师都是来源于数学专业,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文科学科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顾及文科学生的特点,而是按照理工科学生的思维讲授。出现的问题是: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乏味;教师感到教不会,学生感到学不会。其三,文科数学的考核方式没有充分考虑文科数学和文科学生的特点,考试方式和命题思路略显单一,缺乏灵活性,跟理科的考核方式基本相似,使得文科数学教育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
加强文科数学课开设的认识
必须提高对高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认识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离不开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也已发展到不懂数学的人望尘莫及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当掌握一些高等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来指导、帮助自己的工作。每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的数学素养。数学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提高,它能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思维品质。对文科学生来说,良好的数学素质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正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众多事实证明,必须进一步提高给文科大学生普遍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认识,把高等数学作为所有文科类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同时,要把进一步建设好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
从根本上认识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把握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意义和要求,大致上有两方面: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初步应用;另一方面,培养和加强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能力,文理交融,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通过前者来实现。二者相比,后者更重要。这正是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性所在。
观点与建议
要形成具有良好导向的教学大纲 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文科数学教育的导向和关键。要探索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学习规律,应该从认知规律和教与学的规律出发,以培养大学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重点,来进行研究与改革,明确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要求,形成具有良好导向的教学大纲是关键。
要选编贯彻数学理念的教材 教材是贯彻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文科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文科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大学文科数学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编写教材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力求使文科学生通过该教材的学习,了解数学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意义,了解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了解数学文化及其背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在保证数学内容和理论的基本要求下,教材还应该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的养成、基本数学知识的交代,避免理工科教材的难懂难读,避免多而泛,融合数学文化于具体数学知识中,避免二者割裂空洞。
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有了适合文科学生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因材施教,包括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并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着眼于培养文科学生特殊的思维品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讲就是:第一,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非常重要。他们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来学习高等数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二,作为大学教师,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从学生获得终身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第三,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教学目的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第四,对于文科学生,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侧重让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减少一些难懂的理论证明,侧重形象、直观地渗透数学思想;弱化一些数学运算技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第五,教授文科高等数学,教师要尽量避免用“数学味”过浓的数学语言,采用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适当插入数学历史、数学家趣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六,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尽可能排除文科学生惧怕数学考试的心理,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愉快地接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增强其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数学素质。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改课题“JG1032文科类高校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