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事情。一直以来,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主要缘于以下三大积习。
积习一:语文考试——拿住耗子才是好猫。学生不喜欢作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是目前语文考试所致。考试的作文题目不管学生是不是有生活,是不是有感受,总之我出了题你就得无条件地去作答。面对这样的考試,学生是毫无选择的,只有“编”、“煽”。
另外,这样的考试,也带给了老师很大的功利心,很多老师不再研究作文学习本身的规律,不再研究过程,而是研究起了考试,研究起了如何对付考试。毕竟不管怎样,只有在考场上拿了高分才是教师的成绩。于是乎,为了追“分”,一些速成的作文教学出现了,老师忽视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生活,只要结果,即使学生在作文中说的是假话,是无病呻吟,甚至是抄袭,也均予以放行——不管白猫黑猫,拿住耗子就是好猫!
积习二:作文批改——老师的眼睛不揉沙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老师都成了文学批评家,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学生稚嫩的习作,用放大镜看那些所谓的毛病,而从不考虑自己教得怎样,不考虑作文应该怎么会写,好像学生天生就应该会写作文,而且应该写出高水平的“作品”。在批改作文时,一律横挑鼻子竖挑眼,从错字到病句,从段落到篇章,都要挑剔。我们不反对指出学生的错误、毛病,但是难道学生除了这些毛病就没有值得你去夸奖的地方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难道这些毛病不挑不可以吗?
张祖庆老师曾提出让老师不写批语而写读后感,就文章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的闪光点。这样的作文批改,学生会喜欢,会觉得作文不难,每次看老师的批语就是在和老师交流。久而久之,就喜欢上了作文。
部分老师之所以不放过学生一点点的毛病,其实还是自己的功利心在作怪——这样的作文拿到考场上还能拿高分吗?岂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学生喜欢写作文,喜欢每天都写,在这样的状态下,作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自然能提高考试成绩。
积习三: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写”是点缀。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历来被语文教学所认可,没有读就没有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课堂也是学习写的课堂。但实际上又是怎样的呢?现在的阅读教学中有一个很响的口号——“阅读课读是根本!”没错,阅读就是读,但是怎么读?仅仅是翻来覆去,拿腔拿调的朗读吗?不出声的读不是读吗?读的时候是不是要有思考?好的文章要不要背诵积累?这些都应该是阅读教学所关注的。而现在的阅读课呢,纯粹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展示老师的功夫而读,为了让课堂迎合评委的要求而读,真正的思考、语言魅力的默读反而少之又少,甚至要费力地去找,才能在一节课上找到那么几分钟。
仔细考虑,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拿腔拿调的所谓朗读中能学到些什么呢?能掌握多少语言的规律呢?在这样的读中,学生会学会写吗?有人会说:我在读中安排了写呀。可仅仅是写那么一两句,仅仅是为了点缀而安排的写,是不能把读中学写的目标完成的。在阅读中,要渗透给学生语言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到精彩语言的妙处,在阅读中学会如何表达。
有人曾提出写对读的侵略,我反而要说读对写的侵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的是侵略,而且是野蛮的侵略。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读要读出兴趣,要读出品味,要读出收获,要读出思考。这样的读才能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才能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述三大积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发展,学生刚刚出现的一些写作的兴趣萌芽,还没等露出地面,就被无情地扼杀了,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积习一:语文考试——拿住耗子才是好猫。学生不喜欢作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是目前语文考试所致。考试的作文题目不管学生是不是有生活,是不是有感受,总之我出了题你就得无条件地去作答。面对这样的考試,学生是毫无选择的,只有“编”、“煽”。
另外,这样的考试,也带给了老师很大的功利心,很多老师不再研究作文学习本身的规律,不再研究过程,而是研究起了考试,研究起了如何对付考试。毕竟不管怎样,只有在考场上拿了高分才是教师的成绩。于是乎,为了追“分”,一些速成的作文教学出现了,老师忽视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生活,只要结果,即使学生在作文中说的是假话,是无病呻吟,甚至是抄袭,也均予以放行——不管白猫黑猫,拿住耗子就是好猫!
积习二:作文批改——老师的眼睛不揉沙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老师都成了文学批评家,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学生稚嫩的习作,用放大镜看那些所谓的毛病,而从不考虑自己教得怎样,不考虑作文应该怎么会写,好像学生天生就应该会写作文,而且应该写出高水平的“作品”。在批改作文时,一律横挑鼻子竖挑眼,从错字到病句,从段落到篇章,都要挑剔。我们不反对指出学生的错误、毛病,但是难道学生除了这些毛病就没有值得你去夸奖的地方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难道这些毛病不挑不可以吗?
张祖庆老师曾提出让老师不写批语而写读后感,就文章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的闪光点。这样的作文批改,学生会喜欢,会觉得作文不难,每次看老师的批语就是在和老师交流。久而久之,就喜欢上了作文。
部分老师之所以不放过学生一点点的毛病,其实还是自己的功利心在作怪——这样的作文拿到考场上还能拿高分吗?岂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学生喜欢写作文,喜欢每天都写,在这样的状态下,作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自然能提高考试成绩。
积习三: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写”是点缀。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历来被语文教学所认可,没有读就没有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课堂也是学习写的课堂。但实际上又是怎样的呢?现在的阅读教学中有一个很响的口号——“阅读课读是根本!”没错,阅读就是读,但是怎么读?仅仅是翻来覆去,拿腔拿调的朗读吗?不出声的读不是读吗?读的时候是不是要有思考?好的文章要不要背诵积累?这些都应该是阅读教学所关注的。而现在的阅读课呢,纯粹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展示老师的功夫而读,为了让课堂迎合评委的要求而读,真正的思考、语言魅力的默读反而少之又少,甚至要费力地去找,才能在一节课上找到那么几分钟。
仔细考虑,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拿腔拿调的所谓朗读中能学到些什么呢?能掌握多少语言的规律呢?在这样的读中,学生会学会写吗?有人会说:我在读中安排了写呀。可仅仅是写那么一两句,仅仅是为了点缀而安排的写,是不能把读中学写的目标完成的。在阅读中,要渗透给学生语言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到精彩语言的妙处,在阅读中学会如何表达。
有人曾提出写对读的侵略,我反而要说读对写的侵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的是侵略,而且是野蛮的侵略。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读要读出兴趣,要读出品味,要读出收获,要读出思考。这样的读才能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才能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述三大积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发展,学生刚刚出现的一些写作的兴趣萌芽,还没等露出地面,就被无情地扼杀了,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