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网络业经过二年的低迷之后,2003年进入全面复苏阶段,此前悄无声息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的同时,与之类似的公司百度也依靠为大型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服务迅速崛起。他们不仅获得了难以匹敌的访问量,也获得了依靠搜索引擎广告带来的巨大收入。仅这一年,国内搜索市场排名市场业务总额已达到10亿元人民币。
面对这一市场的巨大诱惑,国内另一家拥有搜索技术的公司——慧聪也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将原有的新闻搜索技术加以改进,开始向网页搜索进军。2003年上半年,由陈沛先生领军的慧聪搜索团队不仅完成了对网站搜索的技术研发,而且还组建了一个由600余家网站所组成的搜索联盟——中国搜索联盟。这些网站不仅包括新浪、Yahoo、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同时还包括各地信息港以及部分行业网站。按照当时陈沛的观点,若要销售自己的搜索引擎结果排名产品,就必须拥有与百度、新浪、搜狐旗鼓相当的流量。当时以慧聪的能力短期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组建一支联盟则可迅速达到要求。在完成这两项准备之后,慧聪开始销售搜索排名产品,并在2003年的下半年完成1000万元左右的销售收入。
恶战搜索市场,思路决定出路
2003年12月,慧聪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HK8292),当时公司对外宣布的主要互联网概念为搜索引擎产品。2004年1月,慧聪宣布将其搜索技术剥离,与中华网联合组建一家新的公司,名为中国搜索网,宣告“中搜”正式成立。
网络市场的变化一日千里。此时由google和百度两强对峙的阶段转眼进入“战国七雄”的风云时代。中搜进入市场之前国内的搜索排名市场大体有如下几支力量:1.以百度为代表的大众搜索引擎;百度以简洁的页面风格以及更人性化的搜索引擎拥有强大的流量基础,并且依靠这一基础大力销售其固定排名及竞价排名业务。此外,在检索页面的右侧及顶部他们也开发了相应的广告位。2.以3721为代表的地址栏产品:尽管很多人抱怨3721插件所带来的不便,但3721仍占据了国内搜索引擎市场的巨大比例。他们支持用户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中文,因此在低级别市场中更有竞争力。3.以新浪、搜狐、Yahoo为代表的大众门户;大众门户网站当中有一项重要的功能便是搜索引擎,而这些门户网站更是通过这一引擎同样吸引了大量用户,尤其是初级网民,因此他们在引擎排名市场当中同样具有竞争力。
面对上述状况,陈沛心中清楚,以自己的实力很难与上述对手直接抗衡,而慧聪的行业客户基础与事业部格局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做一个专业搜索引擎。可是这一决定却铸成了战略性错误。由于过于依赖慧聪的销售渠道以及历史积累,在定位产品方面,他们希望使用慧聪的行业客户资源,推出了所谓的“行业搜索引擎”。在他们的观点看来,如果是商人就应该在商人的专用引擎上搜索与商业有关的信息,于是将这些引擎结果排名卖给希望面向商人推广的企业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他们忽略了用户的习惯,一方面习惯了在大众引擎上搜索的人是不会轻易改变习惯的,另一方面习惯了网页搜索的人是不会在下拉菜单中去选一个极为陌生的“行业搜索”的。有了这两条原因,慧聪的行业搜索排名便只能以市场不断萎缩而告终。
适时调整,难追市场变幻
进入2004年,中搜从慧聪独立后.他们意识到了行业搜索引擎的定位错误,于是陈沛开始对中搜做了进一步的调整:1.将主打域名由WWW.huicong.com调整为WWW.zhongsou.com;2.将公司标识系统重置,突出民族概念,公司的主logo也设计成一条龙的形状;3.修正原有的定位,正式将公司定位为大众类搜索引擎;4.新的中国搜索重点推出了一款名为“网络猪”的软件,该软件集成了大量的新功能;5.对新公司的销售策略进行调整,慧聪成为中搜的最大代理商;6.新公司在宣传推广上与以往相比有更大的动作,投放了大量的互联网广告与户外广告(包括公交车车体广告)。
在中搜做出上述调整的同时,另外一家觊觎搜索市场已久的搜狐也大举推出了“搜狗”,试图以“狐狸”加“狗”的组合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新浪也逐渐开始了搜索引擎技术的研发。
表面上看尽管各类搜索模式互有差异,但其客户群却大体相似。对于各个经营者而言,谁拥有更强的技术谁就能迅速拥有更多的用户,谁也就能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先占有这一先机的是google,但由于种种无法解释的原因,google遭遇了来自政府的封杀。此后百度便一炮走红,毕竟他与google太像了,用户也感觉不到操作上的差别,于是百度便成了国内引擎的霸主。
除技术之外,概念也相当重要,尽管搜索引擎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页面而已,但他却包含相当复杂的对用户习惯以及搜索内容方面的研究。最初无论是google还是百度,他们拥有的仅仅是一个网页搜索。随着人们对搜索内容细分需求的增加,各大搜索引擎分别推出了MP3搜索、新闻搜索、图片搜索等新的概念搜索。在用户习惯方面,以google为代表的关键词检索替代了此前yahoo的目录检索。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他更符合人类的思考习惯,而此后推出的多关键词搜索使这一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google与百度之外,3721也凭借网络实名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尽管随后CNNIC也以类似的通用网址试图复制一个3721,但由于概念的抄袭与不规范的推广使得他们的口碑极差。
网络搜索的竞争,越来越惨烈。如果站在整个中国互联网进化史的角度看,2004年是关键的成长年。2003年所释放出的那点火花在这一年纷纷被点燃成为一把把火炬,所有这些更多应当得益于风险投资商(VC)的重新介入,搜索引擎市场也并不例外。
面对外来资本,3721表现得似乎出人意料的积极,他们在公司业务顶峰之时卖掉了自己,投身yahoo的怀抱,此举也使得该公司所有管理层几乎丢掉了饭碗。yahoo对3721进行了全面整合,提出了一套多种引擎联合搜索的方案,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3721的地址栏工具、一搜的搜索引擎以及yahoo的门户网站三个地方同步搜索或进行推广。但这里最重要的仍是3721的基础流量。
相比之下百度则将上市作为自身获得资本的最终途径,面对google的参股,他们虽不拒绝,但仅仅出让20%的股权达到既无伤大雅又可以获得最强的合作伙伴的目标。在产品方面,百度依然以模仿google为主,不断推出操作简洁但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小型工具,包括新闻搜索、要闻监测、硬盘搜索、MP3搜索以及图片搜索等。
各家搜索引擎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许更多的火药味是表现在渠道竞争方面。可是,也就是在其他领域视为常见的渠道之争,却给中搜一致命的打击。最先出手的是3721,他们曾出台一条政策要求所有3721代理 不允许代理中搜,此举致使中搜2004年上半年损失惨重,不得不拉着慧聪网在几个城市作现场销售会。与此同时,百度也开始学习中搜四处扩张自己的联盟,依靠这些联盟扩大流量。让人不可理喻的是,这一招最后倒霉的竟然也是中搜,众多中国搜索联盟成员纷纷加入百度联盟,使得中搜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
竞争的加剧使得中搜也不得不多次拿起概念牌。最初他们凭借陈沛早期的技术推出了新闻搜索,并组建了最早的搜索联盟,当时新浪的新闻搜索也采用了陈沛的技术。此后他们又推出了行业搜索引擎,但由于两者都脱离大众搜索偏好太远,因此均遭失败。中搜独立注册后,陈沛开始反思以往教训,将新的搜索引擎在页面表现形式上完全定位在了与google、百度相似的位置上,而在此基础之上又推出了一款需要下载安装的搜索软件——网络猪。
从最初上线的网络猪判断,陈沛便寄希望于这是一款包罗万象的产品,里面既包含了新闻定制、天气预报、便签等功能,也包含了日程提醒、购物、酒店预定等内容,同时通过这一软件上网还可以脱离IE,尽管他的浏览器设计得极不方便。这款软件的名称来自于personal information gate(个人信息门户)的缩写PIG,从这一点上看,陈沛希望未来的网络猪能够成为可以取代门户网站的“上网第一站”。于是他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地扩充网络猪的资源,包括收购缤纷购物网,与气象局合作在网络猪上加载3天以内的天气预报,与e龙合作预定酒店等。但陈沛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消费者研究。这一致命的错误,使中搜离成功越来越远。一方面是用户所不熟知的上网方式,另一方面虽然它有很大的便捷性,但由于技术并不完善,立意点也随着功能的增加而缺乏打动用户的利器。因此,如果想像当年的qq那样让网民之间自动地传来传去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以慧聪网加上中搜的实力,他是没有实力改变大多数网民的习惯的,因为这需要足够的资金对产品加以宣传。推广网络猪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中搜,恰恰缺的就是这个。
在网络猪的根基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陈沛又别出心裁地试图推广一种新的搜索方式,也就是他所称的“划词搜索”。在拥有网络猪的电脑上,用户要用鼠标划上文本文件中的一个词语,点一下“搜”字的按钮,网络猪便会通过引擎搜索这一关键词。从流程上看,这纯粹是陈沛关起门来想出的概念,一方面不会给用户带来多少便利,甚至比以往更麻烦;另一方面要用户学会这一流程也需要花费大量成本。此外,划词搜索还占用了计算机系统大量资源,使安装网络猪的电脑运行速度大减。所有这一切都使得网络猪在推行一年后流量始终达不到预期目标,时至2005年,网络猪的推广已悄无声息。
相比其他引擎供应商而言,中搜的定位极为不明朗,而且不断摇摆,最初推新闻搜索,后来又推行业搜索,再后来又作大众搜索,最后又要以网络猪试图开创一个时代。但以中搜的实力即便是做好其中一项都很难,更何况是经常摇摆不定?最终中搜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想作,又什么都没做好;同时网络猪所倡导的卖点有误:相比其他供应商,中搜是最早提出桌面搜索概念的,它至少比google早了半年。但它却错误地把网络猪的卖点定义在了“划词搜索”上。试问有几个用户会习惯于在文档或者桌面上重划一个词去搜索它?这纯粹是关起门来想出来的概念,而由于他们强调了这个概念,使得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卖点遭到了忽略。
尽管在2004年9月份的互联网大会上,陈沛还有机会与yahoo、3721以及百度的总裁们同场竞技,但中搜的流量、销售收入、网络猪下载量等几个关键指标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一路狂跌。而此前他们辛辛苦苦组建的中国搜索联盟也几近解体,中搜的排名更被市场视为垃圾产品,即便在慧聪的销售团队当中,也很难见到有销售中搜产品的成功案例。
进入2005年,中搜处境更加艰难,而作为其母公司的慧聪日子并不好过,慧聪无法持续向中搜输血。面对这样的困境,中搜并未拿出有效的遏制途径,反而越陷越深。2005年夏天.中搜一改往日的定位,将自身描述为国内最大的打折消费平台,同时又推出了一个Mp3搜索业务。可以说,从技术创新方面看最先推出的新闻搜索,最先推出的新闻定制功能,最先推出桌面搜索的中搜,越走越不像自己,同时,用户对它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
(编辑:潦寒Iiaohan@vip.sohu.net,Iianhan1977@126.com)
面对这一市场的巨大诱惑,国内另一家拥有搜索技术的公司——慧聪也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将原有的新闻搜索技术加以改进,开始向网页搜索进军。2003年上半年,由陈沛先生领军的慧聪搜索团队不仅完成了对网站搜索的技术研发,而且还组建了一个由600余家网站所组成的搜索联盟——中国搜索联盟。这些网站不仅包括新浪、Yahoo、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同时还包括各地信息港以及部分行业网站。按照当时陈沛的观点,若要销售自己的搜索引擎结果排名产品,就必须拥有与百度、新浪、搜狐旗鼓相当的流量。当时以慧聪的能力短期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组建一支联盟则可迅速达到要求。在完成这两项准备之后,慧聪开始销售搜索排名产品,并在2003年的下半年完成1000万元左右的销售收入。
恶战搜索市场,思路决定出路
2003年12月,慧聪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HK8292),当时公司对外宣布的主要互联网概念为搜索引擎产品。2004年1月,慧聪宣布将其搜索技术剥离,与中华网联合组建一家新的公司,名为中国搜索网,宣告“中搜”正式成立。
网络市场的变化一日千里。此时由google和百度两强对峙的阶段转眼进入“战国七雄”的风云时代。中搜进入市场之前国内的搜索排名市场大体有如下几支力量:1.以百度为代表的大众搜索引擎;百度以简洁的页面风格以及更人性化的搜索引擎拥有强大的流量基础,并且依靠这一基础大力销售其固定排名及竞价排名业务。此外,在检索页面的右侧及顶部他们也开发了相应的广告位。2.以3721为代表的地址栏产品:尽管很多人抱怨3721插件所带来的不便,但3721仍占据了国内搜索引擎市场的巨大比例。他们支持用户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中文,因此在低级别市场中更有竞争力。3.以新浪、搜狐、Yahoo为代表的大众门户;大众门户网站当中有一项重要的功能便是搜索引擎,而这些门户网站更是通过这一引擎同样吸引了大量用户,尤其是初级网民,因此他们在引擎排名市场当中同样具有竞争力。
面对上述状况,陈沛心中清楚,以自己的实力很难与上述对手直接抗衡,而慧聪的行业客户基础与事业部格局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做一个专业搜索引擎。可是这一决定却铸成了战略性错误。由于过于依赖慧聪的销售渠道以及历史积累,在定位产品方面,他们希望使用慧聪的行业客户资源,推出了所谓的“行业搜索引擎”。在他们的观点看来,如果是商人就应该在商人的专用引擎上搜索与商业有关的信息,于是将这些引擎结果排名卖给希望面向商人推广的企业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他们忽略了用户的习惯,一方面习惯了在大众引擎上搜索的人是不会轻易改变习惯的,另一方面习惯了网页搜索的人是不会在下拉菜单中去选一个极为陌生的“行业搜索”的。有了这两条原因,慧聪的行业搜索排名便只能以市场不断萎缩而告终。
适时调整,难追市场变幻
进入2004年,中搜从慧聪独立后.他们意识到了行业搜索引擎的定位错误,于是陈沛开始对中搜做了进一步的调整:1.将主打域名由WWW.huicong.com调整为WWW.zhongsou.com;2.将公司标识系统重置,突出民族概念,公司的主logo也设计成一条龙的形状;3.修正原有的定位,正式将公司定位为大众类搜索引擎;4.新的中国搜索重点推出了一款名为“网络猪”的软件,该软件集成了大量的新功能;5.对新公司的销售策略进行调整,慧聪成为中搜的最大代理商;6.新公司在宣传推广上与以往相比有更大的动作,投放了大量的互联网广告与户外广告(包括公交车车体广告)。
在中搜做出上述调整的同时,另外一家觊觎搜索市场已久的搜狐也大举推出了“搜狗”,试图以“狐狸”加“狗”的组合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新浪也逐渐开始了搜索引擎技术的研发。
表面上看尽管各类搜索模式互有差异,但其客户群却大体相似。对于各个经营者而言,谁拥有更强的技术谁就能迅速拥有更多的用户,谁也就能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先占有这一先机的是google,但由于种种无法解释的原因,google遭遇了来自政府的封杀。此后百度便一炮走红,毕竟他与google太像了,用户也感觉不到操作上的差别,于是百度便成了国内引擎的霸主。
除技术之外,概念也相当重要,尽管搜索引擎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页面而已,但他却包含相当复杂的对用户习惯以及搜索内容方面的研究。最初无论是google还是百度,他们拥有的仅仅是一个网页搜索。随着人们对搜索内容细分需求的增加,各大搜索引擎分别推出了MP3搜索、新闻搜索、图片搜索等新的概念搜索。在用户习惯方面,以google为代表的关键词检索替代了此前yahoo的目录检索。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他更符合人类的思考习惯,而此后推出的多关键词搜索使这一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google与百度之外,3721也凭借网络实名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尽管随后CNNIC也以类似的通用网址试图复制一个3721,但由于概念的抄袭与不规范的推广使得他们的口碑极差。
网络搜索的竞争,越来越惨烈。如果站在整个中国互联网进化史的角度看,2004年是关键的成长年。2003年所释放出的那点火花在这一年纷纷被点燃成为一把把火炬,所有这些更多应当得益于风险投资商(VC)的重新介入,搜索引擎市场也并不例外。
面对外来资本,3721表现得似乎出人意料的积极,他们在公司业务顶峰之时卖掉了自己,投身yahoo的怀抱,此举也使得该公司所有管理层几乎丢掉了饭碗。yahoo对3721进行了全面整合,提出了一套多种引擎联合搜索的方案,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3721的地址栏工具、一搜的搜索引擎以及yahoo的门户网站三个地方同步搜索或进行推广。但这里最重要的仍是3721的基础流量。
相比之下百度则将上市作为自身获得资本的最终途径,面对google的参股,他们虽不拒绝,但仅仅出让20%的股权达到既无伤大雅又可以获得最强的合作伙伴的目标。在产品方面,百度依然以模仿google为主,不断推出操作简洁但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小型工具,包括新闻搜索、要闻监测、硬盘搜索、MP3搜索以及图片搜索等。
各家搜索引擎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许更多的火药味是表现在渠道竞争方面。可是,也就是在其他领域视为常见的渠道之争,却给中搜一致命的打击。最先出手的是3721,他们曾出台一条政策要求所有3721代理 不允许代理中搜,此举致使中搜2004年上半年损失惨重,不得不拉着慧聪网在几个城市作现场销售会。与此同时,百度也开始学习中搜四处扩张自己的联盟,依靠这些联盟扩大流量。让人不可理喻的是,这一招最后倒霉的竟然也是中搜,众多中国搜索联盟成员纷纷加入百度联盟,使得中搜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
竞争的加剧使得中搜也不得不多次拿起概念牌。最初他们凭借陈沛早期的技术推出了新闻搜索,并组建了最早的搜索联盟,当时新浪的新闻搜索也采用了陈沛的技术。此后他们又推出了行业搜索引擎,但由于两者都脱离大众搜索偏好太远,因此均遭失败。中搜独立注册后,陈沛开始反思以往教训,将新的搜索引擎在页面表现形式上完全定位在了与google、百度相似的位置上,而在此基础之上又推出了一款需要下载安装的搜索软件——网络猪。
从最初上线的网络猪判断,陈沛便寄希望于这是一款包罗万象的产品,里面既包含了新闻定制、天气预报、便签等功能,也包含了日程提醒、购物、酒店预定等内容,同时通过这一软件上网还可以脱离IE,尽管他的浏览器设计得极不方便。这款软件的名称来自于personal information gate(个人信息门户)的缩写PIG,从这一点上看,陈沛希望未来的网络猪能够成为可以取代门户网站的“上网第一站”。于是他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地扩充网络猪的资源,包括收购缤纷购物网,与气象局合作在网络猪上加载3天以内的天气预报,与e龙合作预定酒店等。但陈沛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消费者研究。这一致命的错误,使中搜离成功越来越远。一方面是用户所不熟知的上网方式,另一方面虽然它有很大的便捷性,但由于技术并不完善,立意点也随着功能的增加而缺乏打动用户的利器。因此,如果想像当年的qq那样让网民之间自动地传来传去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以慧聪网加上中搜的实力,他是没有实力改变大多数网民的习惯的,因为这需要足够的资金对产品加以宣传。推广网络猪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中搜,恰恰缺的就是这个。
在网络猪的根基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陈沛又别出心裁地试图推广一种新的搜索方式,也就是他所称的“划词搜索”。在拥有网络猪的电脑上,用户要用鼠标划上文本文件中的一个词语,点一下“搜”字的按钮,网络猪便会通过引擎搜索这一关键词。从流程上看,这纯粹是陈沛关起门来想出的概念,一方面不会给用户带来多少便利,甚至比以往更麻烦;另一方面要用户学会这一流程也需要花费大量成本。此外,划词搜索还占用了计算机系统大量资源,使安装网络猪的电脑运行速度大减。所有这一切都使得网络猪在推行一年后流量始终达不到预期目标,时至2005年,网络猪的推广已悄无声息。
相比其他引擎供应商而言,中搜的定位极为不明朗,而且不断摇摆,最初推新闻搜索,后来又推行业搜索,再后来又作大众搜索,最后又要以网络猪试图开创一个时代。但以中搜的实力即便是做好其中一项都很难,更何况是经常摇摆不定?最终中搜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想作,又什么都没做好;同时网络猪所倡导的卖点有误:相比其他供应商,中搜是最早提出桌面搜索概念的,它至少比google早了半年。但它却错误地把网络猪的卖点定义在了“划词搜索”上。试问有几个用户会习惯于在文档或者桌面上重划一个词去搜索它?这纯粹是关起门来想出来的概念,而由于他们强调了这个概念,使得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卖点遭到了忽略。
尽管在2004年9月份的互联网大会上,陈沛还有机会与yahoo、3721以及百度的总裁们同场竞技,但中搜的流量、销售收入、网络猪下载量等几个关键指标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一路狂跌。而此前他们辛辛苦苦组建的中国搜索联盟也几近解体,中搜的排名更被市场视为垃圾产品,即便在慧聪的销售团队当中,也很难见到有销售中搜产品的成功案例。
进入2005年,中搜处境更加艰难,而作为其母公司的慧聪日子并不好过,慧聪无法持续向中搜输血。面对这样的困境,中搜并未拿出有效的遏制途径,反而越陷越深。2005年夏天.中搜一改往日的定位,将自身描述为国内最大的打折消费平台,同时又推出了一个Mp3搜索业务。可以说,从技术创新方面看最先推出的新闻搜索,最先推出的新闻定制功能,最先推出桌面搜索的中搜,越走越不像自己,同时,用户对它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
(编辑:潦寒Iiaohan@vip.sohu.net,Iianhan197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