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要关注人文建设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85695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镇化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人文建设。建设者将居民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标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传承地域文化,充分张扬地域风格和城镇个性形象,除了让全体当地居民感受到城镇化带给他们丰富的物质文明之外,还有更重要的“舒适感”、“亲近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城镇化 人文建设 城镇居民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JZ069);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JK1851)。
  引 言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第二、三产业不断在城镇中扩张,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我国城镇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城镇面貌也是日新月异。城镇中的建筑新了,道路宽敞了,环境干净了,建筑风格也与大城市接轨,变得多样化、时代化、国际化。城镇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居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具有进步的意义。在城镇化浪潮中,广大落后地区从原来封闭的自我语境转变为全国通用的开放语境,通过学习、转变和自我创新,地方城镇建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城镇建设与国内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了。但是,我国在城镇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城镇越来越没有特色了,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城镇形象的差异越来越小,城镇面目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城镇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旧的城镇空间格局逐渐被打破和重新划分,老建筑和老街被成片拆除,一栋栋新的大楼又拔地而起,许多城镇在短短几年内就风貌大变,曾经伴随居民熟悉的街道、房屋、树木甚至邻居都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代之的是全新的城镇面貌和居住环境以及人的关系。这种现象产生了一些问题,这种短时间内的空间变迁和异化,割断了传统聚落中人之间的邻里和社区关系,消除了传统聚落所拥有的一些生活、交际、互动方式和习俗,城镇居民被动地进入到全新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和精神困惑的心理问题。新的环境减弱了传统社区提供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慰藉功能,居民普遍感觉到城镇失去人文气质和人情味。城镇成为一种纯粹的容身之地,人之间的关系被打乱,人们被一个个隔离开来并圈在封闭的独立空间中,行为和生活被迫进入到另一种规范和模式之中。
  城镇是当地居民生活的地方,城镇和居民形成“地”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在人地关系中,“地”不仅具有地理上的含义,还有人文、社会心理的内涵,“地”的主要功能在于促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依恋感。然而,城镇化新旧环境更替造成的“地方”的变化和高速、剧烈的空间环境变动破坏原住民与环境之间形成的情感性联系,影响到了居民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以及安全感。许多城镇居民对新的生活环境感觉到无所适从,曾经的生活习惯和日常活动以及人际关系因环境的改变而不得已被放弃或改变,造成精神上的困惑、失落和孤独,产生强烈的怀旧情绪和对新环境的排斥心理,丧失愉悦和幸福感。
  人文因素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
  城镇化的内涵包括城镇空间形态的扩大,城镇地域、城镇景观不断涌现,城镇生活环境变化以及城市文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内容。新空间和环境的出现是以旧空间和环境消失为代价的,而旧空间和环境对于居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远不止于它的物质性。一个空间和环境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人生存模式的一部分,旧的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有机的联系,并逐渐与居民生发出情感,塑造出稳定的邻里关系和生活样式,最终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空间和环境或可成为一代人情感的寄托、灵魂的居所,在与生活环境长年的相伴中,居民逐渐获得行为认同和根源认同,从而获得一种无比的亲近感、稳定感、安全感和满足感。城镇化带来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动势必会造成承载于传统环境中的文化活动的变动和消失,而它们的消失也将迫使人们改变习惯、生活方式以及邻里关系,从而也影响到人的心理,而心理因素是构成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在环境心理学对“地方”的定义中,心理元素是重要而独特的成分,因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者要时刻关注和重视心理元素部分。社会学认为城镇化应该是一种过程——是人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社会演化过程;是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相互依赖度加强的过程;是传统性逐渐减弱,现代性逐步增强的过程;是民众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和接受新型生活方式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既不是要求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亦不是对传统或者旧事物的彻底抛弃,实际上恰恰相反,城镇化建设的成功需要对传统聚落和社会优秀元素的大力继承,其中就包括对传统人文因素的保留和继承。
  传统人文因素是一个内涵范围广泛的概念,渗透着地方民众的传统思维方式、心理底层结构和文化基因,是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共构,包括一些传统的观念、认知、文化活动、交往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载体、建筑和场所等。它们的价值在于其与居民群体生活方式和活动所形成的一种记忆功能,在于它们与地域文化和传统观念密切联系的纽带作用,它们是人们过去生活、记忆、人际关系的构成部分,是人们拥有稳定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以及生活情趣的重要来源和保证。城镇化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城镇化质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其中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中的居民幸福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并不仅仅受物质条件等硬件的影响,更多的是受人的心理“软”的部分的影响,因而促进和保障居民在新的环境中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而且此一任务的完成实际上就是要求建设者认识到人文因素的价值要求建设者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实现人文因素的参与和渗透。   城镇人文因素建设的方式和途径
  1.对具有人文价值的老建筑和老街进行保护
  城镇建设不需要大拆大建,在建设的时候要保留一些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保持原有城镇的品质,对具有人文价值的老建筑和老街进行保护。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有特殊的身份,它们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城镇成长的见证,有标志性意义。保留它们一方面是对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敬畏,给予历史和文化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延续城镇的文化积淀和街区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则是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关怀,老街区的空间环境所承载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建筑、民族风情、文化特色早已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形成共生关系,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完全与之匹配起来,老建筑是人们寄托情感和灵魂的居所。在这里人们能感受到温暖,感觉到富有人情味的氛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因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建设者要有意识地保护和保留有价值的传统老街和老建筑,不能一味拆除。相反,应该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对有价值的老街和老建筑进行改造或重建,从而让它继续保持原有的街景风貌和空间格局,继续承担当地居民延续原有生活方式的空间和环境机能,并保留这一空间和环境所承载的城镇发展历史文脉见证、文化传承和风俗活动的功能,使得当地居民生活不因环境变化而受到干扰。因而可以说,城乡营造是结合跨领域的专业整合,以及社区参与的社会创新,它不只是建设硬件工程,它需要落地生根与街坊社区的生活融合。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农民保留过去的生活形态并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2.对新环境文化因素建设的重视
  除了保留传统优良空间和环境外,城镇化亦要加强具有新内涵环境和空间的建设。我们在城镇规划建设时不仅关注物质形态的规划,还要重视人文艺术等视精神层面的规划,将城镇建设当成地区文化的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建设中引入文化理念和艺术设计方法,通过对城镇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城市风貌特征等因素的关注,构筑出彰显地域性和时代性皆备的特色城镇风貌,使之成为地方城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体。以现代城镇功能和居民生活作为城建建设的依据,建造出具有现代性的环境空间,营造出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氛围。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设计和建造街道、广场、公共设施等空间环境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文化设施的灯光亮化、景观雕塑、音乐声控、园林美化等表现手段来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内涵,使其具有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充满无穷的文化魅力,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文化风格。以此来满足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引导居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向现代生活方式,培养和树立新型的娱乐方式和审美品味,融入到更加现代、科学、文明的城镇生活方式之中。这意味着设计关注目标开始从直接的市场需求转向更有深度的人文关怀。而未来人们消费的也绝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商品,更是商品背后的精神意义和人文附加值。
  3.建设良好的城镇形象
  良好的城镇形象,有特色的城镇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是一个城镇繁荣和宜居的方向标。从社会学及经济学的视角以及已有的国际经验来看,构建城镇形象的建筑风格和公共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与一个地区城镇化程度和速度是成正比的。现代城镇发展的方向是城镇产业结构及空间性能的逐步转换迎来了当代城镇职能和景观形象向着新的理性化、功能化、生态化、艺术化的趋势转换。它包括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及其城市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的提升水平。构建良好的城镇形象,能提高市民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等现代城市居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提高城镇民众文化生活品质和环境品质,能积极有效地带动市民参与公众活动,促进居民的情感交流,为大众营造有人文和艺术氛围的城市环境,让艺术走向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激发居民对环境满意度和认可度,营造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而且好的城镇形象能有效地提高城市魅力和吸引力,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高品质的公共艺术,优良的人文社会环境将大大提高城镇的品质和声誉,十分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精神享受,使得城镇成为居民生存和生活的乐园,真实地实现城镇化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圣琳:《知天命,接地气的“新乡村路线”》,《新美术》2014年第11期,第50;88页。
  [2]莫军华:《基于农村社区文化重建的视觉系统设计——以苏州地区为例》,《装饰》2015年第2期,第132页。
  [3]林曦、吾霄:《设计的未来面貌——人文关怀与美意识的更新》,《新美术》2014年第11期,第50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陕西榆林
其他文献
带球首船型的降阻效果已被许多理论和实践所证实,然而要确定球首的大小和位置却比较困难,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得阻力性能优良的船型,以势流兴波阻力Rankine源法为基础,结合非
根据合肥市纯电动公交车示范工程采集到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后得出车辆运行规律,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提炼出3个典型工况模块,合成了合肥市纯电动公交工况循环(HF-PEB-D
鉴于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结构新颖,目前世界上尚无先例,为了检验其设计及计算理论的正确性,探索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的整体结构特性,以大连湾跨海大桥推荐方案为原型,
基于系统论,应用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等方法筛选出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指标,建立了高速公路网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5/5-9/1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指
采用曲线正交网格处理复杂边界问题,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DELFT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溢油模拟模型,对船用柴油发生泄漏后在该河段扩展、漂移、蒸发和岸线吸附等进行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微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优势,继而提出了几点“微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期对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微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  数据资料显示,当前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形式”的大学生已经超过了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基于微博、微信在信息传播、信息扩散、信息分享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形式”已经成
【摘要】当前,高校很多课程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但评价理念滞后于现代教学观;评价指标设计多站在教师教的角度,与当代课堂教学变革在价值取向上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违背。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应用“以学评教”的评价取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以学论教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何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自行创建视频;学生课下自
基于合肥市纯电动公交工况,采用模糊控制原理开发设计了工况自识别系统,以行驶阶段的驻车时间比例、平均速度和加速度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人,合肥市纯电动公交工况典型模块参数为
[摘要]大学生群体独特的微信使用行为,使其微信空间成为了特殊的强舆论场,具有分化程度低、层级少、容易形成自由舆论场和舆论暗潮等特点。加之大学生既是场中舆论传播者又是受害者的双重角色特征,学校应坚持通过“教、防、引”综合引导策略,多引导,少截堵,“寓引于乐”,来提升大学生微信舆论场舆论引导效率和效果,以建设更加和谐的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 微信 舆论场 舆论引导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