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
【机 构】
:
100700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出 处】
:
中华医史杂志
【发表日期】
:
2018年48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hosphaturic mesenchymal tumor, PMT)的临床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7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206例PMT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06例PMT患者男女比例1.1∶1.0,平均年龄42岁(范围13~70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痛、乏力、活动受限,部分有身高变矮、胸廓变形、
1906年2月,协和医学堂举行了开业仪式。医学堂的开办要归功于来自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医疗传教士科龄(Thomas Cochrane, 1866—1953)。科龄经历了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巨大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作为英国传教士,他在以蒙古族人为主的辽宁朝阳亲身体验了中国的贫困和缺医少药状况;躲过了义和团运动对外国人及中外基督徒和传教士的追杀。随后,他亲近
明清新安女医,大体可分4类:为女性患者提供一般医疗服务者;为产妇提供助产服务者;作为助手随夫业医者;夫亡之后坚守夫家医业者。虽然随夫行医者、坚守夫家医业者能够得到家族尊重和社会赞誉,但由于女医多不曾接受良好的医学教育而医术未精,更因"男尊女卑"礼教思想的影响,在以男性为医界主体的社会中,女医难以受到重视,她们的事迹很少见于史志记载。而女医群体的出现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她们对当地医疗卫生的贡献是不应
坐落于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约翰日的金华昌公司,是由伍于念大夫和梁安先生共同创造。1952年伍于念大夫离世,他将诊所在内的整栋建筑和物品捐给政府,并设为博物馆,供后人了解当年的历史。馆内用照片、实物、录像生动客观地浓缩和再现了100多年之前,一代早期华人移民远渡重洋,在美国西北部的奋斗历程。博物馆中珍贵的中医药资料为后世的中医药研究以及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推广和宣传具有重大的意义。
清代医学家刘奎《松峰说疫》中,言所收多种治方乃出自"岱宗石壁"。有医学史家谓其系借"怪诞"之说,以神化其方。今从历代医籍中检索出多条关于泰山石刻药方的记录,可证确有其事,而非妄言。其镌之者为宋代惠民和剂局,镌刻地点则在岱顶玉女池侧。今玉女池故址有摩崖石壁,其下部掩于土中,或即药方石刻。
鼻疗法是维吾尔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在历代维医药文献中具有广泛记载。根据14部维吾尔医药文献的相关记载,对维吾尔医鼻疗法的应用分类、临床特点、用药特色进行了初步整理,结果表明,维吾尔医常用鼻疗法可分7类,常用药材200余种,常用炮制方法8种,常用剂型10种,并在临床中形成了鼻疗方数量大、遣方用药灵活、综合治疗特点显著等特色,具有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