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ytl1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让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个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物理学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空间形成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形时少直观,形数时难人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道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除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直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1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10001d水倒进11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用时代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和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五、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能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调节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六、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想思维联系起来,就可以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水浒传》的悖论意蕴主要体现在:以反抗和招安为特征的冲突旨归。对《水浒传》冲突旨归的探讨,有助于认识文学本身的特征,昭示小说人物悖论存在的本质和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水浒传;冲突旨归;悖论意蕴    情节是小说构成的最重要要素,它是小说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由一组以上能显示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作为情节,必须有行为之间的冲突
内容摘要:    一、探究式教学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二、怎样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三、探究性讨论与一般課堂讨论相比较,探究性讨论的主要特点  四、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  五、探究性演示须经过精心设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
[摘要]“教学要有情境”——这是带有规律性的命题。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兴趣需要,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情境,融教学目标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它能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它能创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知识、建构意义,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目的,最终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情境语言教学;应用
【摘 要】本学期在“自主有效”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下,以及自己的亲自实践下,我对“自主有效”也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关键词】自主有效 目标环境过程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那什么样的学习才是自主有效的学习呢?“自主学习”就是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
美术学科作为小学基础学科门类,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也是新课程中的最主要目的和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由指导者转化为引导者,但是如何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就要看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的作用发挥的如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一、激发兴趣,引起探究需要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学
[摘要]本文从学生单词拼写错误着手,综合几位学者对单词拼写错误分析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单词拼写错误的表现,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英语词汇学习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单词拼写错误;原因分析;词汇教学策略    一、引言    从教以来,在教学和作业批改中,笔者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在单词的拼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解释学生拼写错误的成因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课题之一。其中国内在此方面研
【摘 要】经过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总结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体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把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与实验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生命科学这门实验科学的知识。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体系    一、引言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实验科学的成败。实验能力主要包括了获取知识的能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61-01  摘要: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
【内容概述】  本文主要概述了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友谊的天空”和“师长情谊”两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友谊的天空”由一个主题(友谊)、两个话题(现实交友、网上交友)、一个重要性(友谊的力量)、两个辨析(友谊的澄清、网上交友的利弊)、三个方法(建立友谊、呵护友谊、慎重结交网友)构成;“师长情谊”由两个主题(师生交往、亲子交往)、两个重要性(教师、孝亲敬长)、两个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种做法(如何建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第九册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P68、69例1、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二第1-3题 。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有关小数乘法的数学问题,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3、敢于质疑,勇于暴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