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引领传统应用题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但课程标准倡导的创新方式,并不是摒弃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成功经验,而是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更科学地赋予应用题教学新的生命力,使数学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得更加丰富和健全,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我们的教学现实是:把关注的重心过多地放在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上,对数量关系的形成与分析显得比较单薄,导致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应用”,忽视了“数量关系形成”这个重要的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样就明显地削弱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缩小了学生的数学理解的空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就缺失了解决问题的“脚手架”,当遇到稍微复杂或有变动的题目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问题越积越多。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些经验。
一、重视建立基础的数学模型——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关系
解决问题的基础模型主要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关系。第一学段的解决问题主要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的数量关系一定要清晰,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桌子的左边有1只纸鹤,右边有2只纸鹤,一共有多少只纸鹤?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纸鹤,就是把左边的1只纸鹤和右边的2只纸鹤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列式是1+2=3(只)。 草地上有4只小鸡,走了2只,还剩多少只小鸡? 求还剩多少只小鸡就是从总数4只小鸡里去掉走的2只小鸡,就是还剩下的只数,用减法计算,列式是4-2=2(只)。这两题是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有了数学模型,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清晰多了。
二、注重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现行教材中显现的需解决的问题改变了以往以全文字的形式,而呈现给学生的都是富有生活气息、发生在身边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師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排除干扰因素有效地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这种能力需要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采用“观图思文,读文想图,图文合一”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归纳与类比收集信息,引导学生们说图意,在提取出简炼的数学语言的过程中,完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对问题的深度理解。
三、注重建模的思维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合理问题,必须经过对信息的内在联系进行生活化的经验梳理程序。如给学生两个信息,要求学生提出合理问题:1 .妈妈买回8个苹果;2.吃了5个苹果。学生要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他首先就要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这两个信息进行思考:“吃了”就是在原有的基数上减少(生活经验),应该提出求剩余的减法问题。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提出符合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创设充分思考和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任何包办代替或者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性的行为必须避免和杜绝,这样才有助于鼓励学生敢想、敢于表达思考的意向。训练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加强,合理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当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常见的“模型”,归纳提炼数量关系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解决问题的“拐杖”——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适时提炼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分析,较快地找到解题的方向,使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获得有效的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呢?我们可以分三步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的能力:第一步,对信息(数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识别,确定数量间的关联性;第二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存在怎样的运算关系,得到正确的数量关系;第三步,用数字符号把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转化成解决问题的算式。整个获取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的思维过程,都围绕着数量之间的运算关系进行思维活动;而前两个步骤则是“如何获取正确的解题方案”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步骤、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按“思维三步走”的办法对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思考分析,机会多了、时间长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就会形成——最终为解决问题的学习与发展获得有力的“拐杖”支持。
五、灵活训练——多种形式去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形式丰富的练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渗透教材编写的习题的设计意图,还要根据教学训练的需要,挖掘习题潜在的价值,灵活变通,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使习题的利用效益多元化。题目的设计形式是多样化的,关键是目标要明确、形式要多样、训练要到位,才能增强学习解决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引领解决问题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发展。过去应用题传统教学的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不应被忽略或抛弃,而应该结合新思想进行相应的优化。只要我们立足课改去继承和取舍,及时反思教学现状,就能够把传统教学中的优秀经验与课改新思想、新教法进行有效地结合,探索出更科学、更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建立基础的数学模型——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关系
解决问题的基础模型主要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关系。第一学段的解决问题主要运用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的数量关系一定要清晰,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桌子的左边有1只纸鹤,右边有2只纸鹤,一共有多少只纸鹤?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纸鹤,就是把左边的1只纸鹤和右边的2只纸鹤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列式是1+2=3(只)。 草地上有4只小鸡,走了2只,还剩多少只小鸡? 求还剩多少只小鸡就是从总数4只小鸡里去掉走的2只小鸡,就是还剩下的只数,用减法计算,列式是4-2=2(只)。这两题是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有了数学模型,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清晰多了。
二、注重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现行教材中显现的需解决的问题改变了以往以全文字的形式,而呈现给学生的都是富有生活气息、发生在身边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師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排除干扰因素有效地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这种能力需要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采用“观图思文,读文想图,图文合一”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归纳与类比收集信息,引导学生们说图意,在提取出简炼的数学语言的过程中,完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对问题的深度理解。
三、注重建模的思维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合理问题,必须经过对信息的内在联系进行生活化的经验梳理程序。如给学生两个信息,要求学生提出合理问题:1 .妈妈买回8个苹果;2.吃了5个苹果。学生要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他首先就要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这两个信息进行思考:“吃了”就是在原有的基数上减少(生活经验),应该提出求剩余的减法问题。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提出符合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创设充分思考和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任何包办代替或者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性的行为必须避免和杜绝,这样才有助于鼓励学生敢想、敢于表达思考的意向。训练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得到加强,合理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当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常见的“模型”,归纳提炼数量关系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解决问题的“拐杖”——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适时提炼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分析,较快地找到解题的方向,使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获得有效的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呢?我们可以分三步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的能力:第一步,对信息(数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识别,确定数量间的关联性;第二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存在怎样的运算关系,得到正确的数量关系;第三步,用数字符号把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转化成解决问题的算式。整个获取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的思维过程,都围绕着数量之间的运算关系进行思维活动;而前两个步骤则是“如何获取正确的解题方案”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步骤、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按“思维三步走”的办法对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思考分析,机会多了、时间长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就会形成——最终为解决问题的学习与发展获得有力的“拐杖”支持。
五、灵活训练——多种形式去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形式丰富的练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渗透教材编写的习题的设计意图,还要根据教学训练的需要,挖掘习题潜在的价值,灵活变通,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使习题的利用效益多元化。题目的设计形式是多样化的,关键是目标要明确、形式要多样、训练要到位,才能增强学习解决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引领解决问题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发展。过去应用题传统教学的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不应被忽略或抛弃,而应该结合新思想进行相应的优化。只要我们立足课改去继承和取舍,及时反思教学现状,就能够把传统教学中的优秀经验与课改新思想、新教法进行有效地结合,探索出更科学、更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