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车站端厅空间设计及自然光引入研究

来源 :都市快轨交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hez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车站站型多为地下结构,车站的通风采光模式为机械设备通风和人工设备照明,同时全地下结构型式的车站土建投资相对较大,高架车站和地面车站的建设对城市的区域交通和区域景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4座已建成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浅埋明挖”车站设计案例,对车站建设的研究背景、空间设计、自然光引入、精细化设计方案及后期实际运营效果进行了分析.针对该站型在场地适用性、建筑节能、空间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结合市政绿化带建设将车站设置在路侧绿地下面,减少地铁建设对市政道路和既有管线的迁改,并结合车站土建结构施工“明挖”的特点,减少车站结构埋深,节约投资,提升站厅高度,塑造挺拔舒适的候车空间;同时设置屋面采光天窗,形成车站站厅自然采光通风的效果,减少车站设备系统的投资和后期运维成本.这种绿色节能的创新设计思路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得到实际应用,不仅实现了车站“浅埋”的优势和适用性,达到运营经济、设备节能效果,还能营造一种舒适、健康的乘车环境,为后期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提供创新思路.
其他文献
为了优化混合储能参与电网一次调频,提出一种考虑混合储能调频死区的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采用超级电容和蓄电池组成的混合储能设备,根据各储能元件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将混合储能的调频死区设置在火电机组死区内,超级电容的调频死区设置在蓄电池死区内,不仅能提高调频效果,还能有效减少火电机组动作次数;基于Logistic函数,建立储能设备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与下垂系数的关系,利用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参与电网一次调频,有效防止储能设备发生过充或过放现象;最后利用Matlab/Simul
近年来,随着对运营可靠性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能源储能技术的不断提升,车载储能技术在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钛酸锂电池凭借较高的能量密度、宽温度范围、长循环寿命、高安全可靠性已经开始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推广应用.以钛酸锂电池储能技术为核心,从钛酸锂电池的发展、性能特点及应用场景几个方面分析了钛酸锂电池在轨道交通中的适用性,阐述钛酸锂电池成组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最后,面向未来大规模长时间运行的应用场景,从钛酸锂电池的寿命评估、车载储能的优化匹配及高效能量管理、基于离线/在线的全寿命周期电池
超级电容具备功率密度高(2~15 kW/kg),循环寿命长(10万~100万次),使用温度范围宽(-40~+70℃)和能量转换效率高(≥90%)等特点,在轨道交通领域可作为储能式有轨电车供电电源、再生制动能量地面储能系统和内燃机辅助启动装置.介绍超级电容储能基本原理,系统说明单体制备工艺以及模组组态方式,总结比较国内外主要厂家的技术特点,中国双电层超级电容已经实现全球单体最大容量12 000F批量生产,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针对影响超级电容储能装置使用寿命和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轨道交通用超级电容系统未
2021年10月14日,中国城轨交通业主领导人峰会2021深圳年会(以下简称:深圳年会)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承办.rn继上海、北京、广州、重庆年会后,来自全国47家城轨交通业主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围绕“智慧城轨: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年会主题,积极面对行业发展趋势,立足引领,聚焦热点,展开了深入互动和交流,进一步发挥了中国城轨交通业主领导人峰会作为行业权威、高端互动平台的作用.
期刊
储能技术种类多样、应用广泛.国内外储能技术已经形成了多部标准,特别是电网及电动汽车领域的标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完善.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储能技术标准则相对匮乏.首先对国内外储能技术的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和分类,然后重点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3部国内外储能技术标准展开解读,最后对分类和解读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强化储能系统安全性要求、加快城轨储能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借鉴国际标准中关于仿真方法和储能单元寿命评估等内容的建议.
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能够显著提高驱动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并降低成本.针对基于高频信号注入无传感器控制中滤波环节导致系统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滑动平均滤波的无传感器控制策略.在分析高频信号处理环节对电流环及转子位置观测性能影响基础上,进而提出一种基于滑动平均滤波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滑动平均滤波代替电流环中反馈通路上以及位置误差获取环节的传统滤波器,提高了无传感器系统控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减少反馈电流谐波含量,有效提升系统带宽;同时可有效提取高频电流,改善位置观测动态性能.
地面式储能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中回收和利用再生制动能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可实现节能、稳压、削峰和紧急牵引等功能,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是实现这些控制目标的基石.首先简要介绍地面储能系统的组成与控制构架;然后,基于设计思路和问题目标归纳总结地面式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不同类型能量管理策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地面式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通过对现在和未来能量管理策略进行探讨,为地面式储能系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室外管线综合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室外管线多以直埋的方式敷设于地下,但这种方式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阶段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提出了在室外设置综合管沟的方式,尽可能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设置室外综合管沟的必要性和意义,从入沟管线种类分析、综合管沟管线布置原则、断面设计、特殊节点设计以及管沟附属工程等方面介绍室外综合管沟在车辆基地的具体应用情况.
饱和砂土地层的盾构隧道可能因液化影响产生变形及内力变化引起隧道破坏,地层液化对叠落隧道的影响可能因结构间的相互影响而加剧.基于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建立三维模型,对可液化地层叠落隧道进行水平和竖向抗震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了液化地层在隧道不同位置以及不均匀分布情况对隧道的不同影响,对液化与非液化情况的隧道结构内力及变形进行对比,研究了地层加固对液化地层的处理效果.液化情况下隧道内力及变形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液化地层处于隧道底部、液化地层分布不均匀对隧道影响程度较大,竖向地震作用主要
地铁车辆基地设计具有工程体量庞大、专业众多、接口复杂的特点,采用传统设计手段容易出现设计缺陷及碰撞问题.为提高设计质量,以抓马山车辆基地工程为依托,对BIM技术在地铁车辆基地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索.运用Autodesk公司软件及自主开发的多种BIM设计工具等软件,完成了所涉及的15个专业内容BIM设计工作.通过建立族库、各专业BIM设计、模型整合的流程,完成整个车辆基地BIM模型构建,同时实现设计方案比选、工程量统计、碰撞检测、BIM+VR展示等应用,为提高设计质量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