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全面估计学生的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和心理状况等问题,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成为一个需要紧迫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4-03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迅速推进,人们的思维方式、政治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一方面在一元价值观下深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在社会中不断接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这两方面的反差使大学生产生了价值观念模糊、行为方式模糊、理想信念丢失等问题。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全面顾及学生的主体性、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实效性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当前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及保障的关注。高校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体现着浓郁而深刻的人文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因此,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紧迫性
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在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家庭环境的多元化和网络环境日趋复杂的现状时,无法提供良好和全面的人文关怀。传统的思政工作一味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轻视了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战,从而将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紧迫性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一是学业造成的心理问题。大学的教育与以往中学阶段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都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过于习惯填鸭式的教育,并且在选择专业时缺乏理性认识,通常都以社会上对于某专业的认识程度来作为入学时选择专业的依据。这些潜在的不适应因素极有可能引发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因为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而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或是由于学习方法转变带来的不适应引起自身对于学习的过度紧张、情绪烦躁和身体不适等不正常状态。
二是人际交往失衡产生的心理问题。近年来,以“90后”为代表的独生子女群体,过于标榜个性,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交往的经历和经验。进入大学后,彼此素不相识的同学需要住在同一间寝室,而“90后”的独生子女又通常缺乏换位思考意识,相互的不理解和沟通较少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甚至难以适应与其他同学共同生活的环境,进而造成交往恐惧、无法入睡、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三是情感失衡造成的心理问题。高校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中阶段繁重的升学压力之后,对爱情充满渴望,但也缺乏恋爱的经历和经验。他们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比较简单,热恋时常常沉溺于恋爱之中无法自拔,而失恋后也无法顺利地将彼此的关系从恋人转化为朋友或是同学,使自己陷入失恋后的极度痛苦之中。
四是家庭贫困学生的关怀问题。在大学里,总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边远的贫困地区,或是由于家中父母下岗造成家庭收入颇低等,这些贫困学生承受着经济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高校本身都在助学金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但“贫困”并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经济指标,更是主观心理感受问题。高校贫困生作为文化素质和个人期望较高的群体,得到必要的经济资助并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更需要在受资助的过程中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人格、权利等精神诉求。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过多地注意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而对贫困生的精神需求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将助学金资助作为慈善和施舍,没有给予受助者充分的理解和关爱,这不仅会造成贫困生对于领取助学金产生抵触和畏惧心理,更有可能使贫困生因为抵触助学金从而造成经济压力过大而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三、高校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学会创造,从而实现人格的全面养成。
1.深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要围绕学生最关心、最迫切的热点问题以及学习、生活、情感、择业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的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学业上为其树立抗挫折意识,在生活中和情感上教其树立换位思考意识,而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则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剖析自己、找准目标,而不是将决定权寄希望于外界。
2.构建师生的平等和谐互动。人文关怀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不否定双方任何一方的主体性,两者之间应该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更关注于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等精神方面的取向,避免传统思政工作常用的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要让学生在平等的互动中得到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使学生主动获取和筛选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
3.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心理帮扶工作。高校思政工作要从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在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一方面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高校学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心理建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针对高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做好心理疏导与帮扶。以处理贫困生资助问题为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把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学习激励统一起来,用人文关怀切实维护贫困生的基本权益。贫困生资助源于社会的良知和同情,多表现为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去关注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贫困生资助这一举措本身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这就要求高校的贫困生受助工作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生存,更要关注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贫困生积极向上的正面情感。
4.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思政工作。“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是联结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家庭与家庭的纽带,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可以说,拥有感恩之心胜过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教导学生正确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观念,进而引导大学生意识到感恩不仅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健全的体现,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5.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人文氛围。高校应该崇尚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通过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并带领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如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应该注意抓住网络教育这一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优化校园网络空间,并通过开设“思政博客”、“思政工作坊”、“心灵家园”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形成积极正面的引导声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关怀,肩负立德树人重任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该努力凸显这一特质。因此,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7-60.
[2]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02).
[3]赵艳红,范雯婧,郑治.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0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4-03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迅速推进,人们的思维方式、政治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一方面在一元价值观下深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在社会中不断接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这两方面的反差使大学生产生了价值观念模糊、行为方式模糊、理想信念丢失等问题。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全面顾及学生的主体性、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实效性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当前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及保障的关注。高校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体现着浓郁而深刻的人文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因此,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紧迫性
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在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家庭环境的多元化和网络环境日趋复杂的现状时,无法提供良好和全面的人文关怀。传统的思政工作一味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轻视了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战,从而将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紧迫性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一是学业造成的心理问题。大学的教育与以往中学阶段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都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过于习惯填鸭式的教育,并且在选择专业时缺乏理性认识,通常都以社会上对于某专业的认识程度来作为入学时选择专业的依据。这些潜在的不适应因素极有可能引发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因为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而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或是由于学习方法转变带来的不适应引起自身对于学习的过度紧张、情绪烦躁和身体不适等不正常状态。
二是人际交往失衡产生的心理问题。近年来,以“90后”为代表的独生子女群体,过于标榜个性,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交往的经历和经验。进入大学后,彼此素不相识的同学需要住在同一间寝室,而“90后”的独生子女又通常缺乏换位思考意识,相互的不理解和沟通较少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甚至难以适应与其他同学共同生活的环境,进而造成交往恐惧、无法入睡、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三是情感失衡造成的心理问题。高校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中阶段繁重的升学压力之后,对爱情充满渴望,但也缺乏恋爱的经历和经验。他们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比较简单,热恋时常常沉溺于恋爱之中无法自拔,而失恋后也无法顺利地将彼此的关系从恋人转化为朋友或是同学,使自己陷入失恋后的极度痛苦之中。
四是家庭贫困学生的关怀问题。在大学里,总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边远的贫困地区,或是由于家中父母下岗造成家庭收入颇低等,这些贫困学生承受着经济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高校本身都在助学金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但“贫困”并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经济指标,更是主观心理感受问题。高校贫困生作为文化素质和个人期望较高的群体,得到必要的经济资助并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更需要在受资助的过程中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人格、权利等精神诉求。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过多地注意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而对贫困生的精神需求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将助学金资助作为慈善和施舍,没有给予受助者充分的理解和关爱,这不仅会造成贫困生对于领取助学金产生抵触和畏惧心理,更有可能使贫困生因为抵触助学金从而造成经济压力过大而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三、高校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学会创造,从而实现人格的全面养成。
1.深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要围绕学生最关心、最迫切的热点问题以及学习、生活、情感、择业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的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学业上为其树立抗挫折意识,在生活中和情感上教其树立换位思考意识,而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则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剖析自己、找准目标,而不是将决定权寄希望于外界。
2.构建师生的平等和谐互动。人文关怀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不否定双方任何一方的主体性,两者之间应该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更关注于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等精神方面的取向,避免传统思政工作常用的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要让学生在平等的互动中得到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使学生主动获取和筛选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
3.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心理帮扶工作。高校思政工作要从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在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一方面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高校学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心理建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针对高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做好心理疏导与帮扶。以处理贫困生资助问题为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把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学习激励统一起来,用人文关怀切实维护贫困生的基本权益。贫困生资助源于社会的良知和同情,多表现为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去关注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贫困生资助这一举措本身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这就要求高校的贫困生受助工作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生存,更要关注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贫困生积极向上的正面情感。
4.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思政工作。“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是联结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家庭与家庭的纽带,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可以说,拥有感恩之心胜过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教导学生正确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观念,进而引导大学生意识到感恩不仅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健全的体现,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5.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人文氛围。高校应该崇尚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通过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并带领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如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应该注意抓住网络教育这一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优化校园网络空间,并通过开设“思政博客”、“思政工作坊”、“心灵家园”等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形成积极正面的引导声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关怀,肩负立德树人重任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更应该努力凸显这一特质。因此,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7-60.
[2]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02).
[3]赵艳红,范雯婧,郑治.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