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以往找政府部门办事,企业和群众大都“谈虎色变”。“衙门”多、环节多、材料繁、时间长、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让办过事的人一肚子苦水。大家都迫切希望有一个集中规范的场所和平台,能够公开、透明、快捷地办事。而行政服务大厅,就在政府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潮流中承担了这样的重任。从“夺权”、晒权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到便民、亲民、为民,行政服务大厅这个平台,如同一剂良方,直接切除了行政审批领域的“病灶”。2017年11月9日,由《紫光阁》杂志社、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人民网联合推出的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展示活动圆满落幕。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活动调动了29个省区市、两百多家行政服务窗口单位的积极参与,同时吸引了上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和上百万名网友的热切关注。有专家评论认为:政务大厅活动从小切口切入,却为全面展示“放管服”改革成果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治本良方
“你说事项特殊,我们就来跟你走一遍流程,看这些事项到底能不能在中心办”“只要能坐在办公室办理的环节,都必须在中心办理”“你说进不来,请提供法律法规依据!”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荣铿锵有力地说。
2014年12月,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之初,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全省审批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但,这项向部门“夺权”的举措,推进起来谈何容易。
有的部门问,我们的一些审批项目涉密,能不能不进中心;有的部门前来商量,我们能不能派一个同志到中心,把待审批的材料收一下带回去……面对种种借口和推脱,贵州省政务服务中心的同志拿出了革命性的勇气,硬起腰杆回应:“应进必进,一个也不能少!”
这种啃“硬骨头”精神撼动了部门对“权力的迷恋”,贵州各厅局涉及行政审批的业务处室从不理解、不愿意,到逐渐认可、积极配合,最终实现省级具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权力事项100%全进驻。进驻之后,大厅开始实行“审管分离”,由部门制定审批规则,充分授权,由窗口履行专职审批,将审批和监管分离,彻底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规范运行,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办事门难进、多头跑的问题。
事实上,从2012年政府开始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以来,各地政务大厅都在转变发展思路,以企业群众服务需求为中心,以规范权力运行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像贵州这样的典型经验并不在少数。在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展示活动征集的175个案例中,几乎所有案例都展示了权力进驻和规范权力运行的成绩。
如广西南宁市行政审批局实现了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政府部门全部进驻,进驻部门的受理权、审核权、协调权、制证权等授权率达到100%。不仅如此,行政审批局还通过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审批职能集中归并,使原来由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变为一个部门办理,有效减少了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
宁夏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整合审批资源,开展行政审批相对集中改革,将教育、交通、环保等26个市直部门负责的153项审批事项统一划转至行政审批服务局实施,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审批事项进驻大厅之后,为了让大厅办事没有“灰色地带”,多地大厅都建立了立体化的监管手段,采用视频监控、现场投诉、纪检监察、社会监督员队伍监督检查等手段,对办事过程、办事关键节点、办理结果等进行监管,形成了“只要敢伸手,必然会被捉”的监督体系,有效遏制了“吃拿卡要”现象。
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经验表明:行政服务大厅已经成为从源头预防腐败、治理腐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把“金钥匙”。
政务服务水平全面优化
2017年,“最多跑一趟”改革成为一个高频词。率先在全国推行这项改革的是浙江省。所谓“最多跑一趟”就是群众来办事,只需将材料提交给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行政服务中心就会进行全流程协调,按责转办,群众和企业只需跑一趟就可办成事。
在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中,“最多跑一趟”改革已经不仅在浙江省报送的台州、衢州等案例中有所展現,其他地方也开始了这样的探索。以福建省为例,不仅推出了“最多跑一趟”改革,还推出了“一趟不用跑”改革,即可以全流程网上办理的事项,全部实现网上通办,企业和群众办事一趟不用跑。这一举措刷新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速度和效率。
细读175个案例会发现,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服务”已经成为各地行政服务大厅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大厅为民服务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升级。
从管理制度来看,多地大厅都建立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首问负责、责任追究等制度,同时辅以内部考核,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如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行政服务中心就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同时建立监督投诉机制,确保首问责任制落实到位。
从服务细节来看,多地大厅都更加注重服务细节,使服务更加贴心,更有温度。如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窗口动态增减机制,通过分析每月各窗口办件量及申请人办事排队平均时长,研究提出次月窗口增减方案,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减少排队时间;天津、河北通过代办服务、上门服务、快递服务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从服务体系来看,多地大厅将服务窗口下沉到方便企业群众办理的服务站、便民服务点、企业聚集区等,有效延伸了服务触角。如,福建省大田县是典型的山区县,一些偏远乡镇道路曲折,进城需要2个多小时,县里加大财政投入,建设18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县乡无缝对接,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
从服务监督来看,多地大厅将传统的投诉方式与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大厅现场投诉点、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保障企业群众的维权诉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处理和办结,让群众和企业监督有门路,投诉有反馈。
……
少跑腿就能办好事,不求人就能办成事,是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最大心愿。各地大厅精心推出的举措,使政务服务一改昔日的“脸难看、事难办”,真正开始向亲民、便民、为民转变。这场以“优化服务”为核心的改革,是一场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展现。 “互联网 ”成政务服务新主角
2017年的一天,在上海从事广告行业的任俊如期来到上海市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排队不到4分钟,就一并拿到了行政许可证和登记许可证两张证照,从网上申请到最后的证照领取,这一过程她仅用了4个工作日。
两年前,在首届行政服务大厅展示活动时,“互联网 政务服务”还是个新概念。《紫光阁》杂志在从国务院办公厅了解到浙江省政府打造了“四张权力清单一张网”后,第一时间深入浙江进行了采访。那个时候,几个人、数台电脑、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就是浙江政务服务网最初的工作团队,虽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可全新的理念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在第二届政务大厅活动中,“互联网 电子政务”出现的频次让人为之一振:几乎95%的大厅都建立了以线上办事为主,线下办事为补充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打造了政务服务网上旗舰店,在线服务率实现了100%。中心平臺还打破了部门之间各自搭台、分头唱戏的信息孤岛,可实时联结10个部门103个数据接口,自动比对识别房产、国土、公安、民政等政府部门数据信息,办事人直接通过手机APP即可开具网上电子购房证明,实现“上网一看、一目了然,键盘一按、事情办完”。
江苏省涟水县政务服务中心作为一家县级窗口单位,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在网上公开透明办理。这个“互联网 政务服务”平台还实现了向上与省“一张网”的无缝对接,向下与所有乡镇政务服务中心网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多层级的大网络系统。
河南省国地税“互联网 税务”示范厅开通了全国第一家“全税种、无差别、实时入库”的微信缴税功能和全省第一家车船税微信申报功能,实现了全省第一家纳税人画像功能,已经成为全国国地税系统“互联网 税务”的品牌。
本届活动中还涌现出一个新概念——“政务超市”。所谓“政务超市”是通过“互联网 政务服务”打造的更为便捷透明的网上办事平台,这种平台可以集管理、交易、监督为一体,有效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消除行政审批的“灰色地带”。
云南省打造的“中介超市信息平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云南,凡是涉及中介机构的申请入驻、资质审核和服务项目登记等业务,都必须全程在中介超市网上公开运行。云南省很多政府管理部门的项目负责人说:中介超市建成后,有效让政府机关和中介机构脱了钩,使过去靠关系和利益链条输送拿项目的中介机构没有了市场,再也没有遇到为承揽中介服务来打招呼、说人情的情况,现在工作起来心里感觉很轻松。
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活动的评审专家们认为,“互联网 政务服务”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民,也让权力的运行更加透明。在不远的将来,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和开放融合智能的服务供给将是行政服务大厅必然的发展方向。
一位专家在审读案例的过程中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阅读上百个典型案例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当前,全国各地加强行政服务大厅建设,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多彩,有些创新做法,甚至已经走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如果能够把这些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加以推广,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指日可待!”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治本良方
“你说事项特殊,我们就来跟你走一遍流程,看这些事项到底能不能在中心办”“只要能坐在办公室办理的环节,都必须在中心办理”“你说进不来,请提供法律法规依据!”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荣铿锵有力地说。
2014年12月,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之初,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全省审批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但,这项向部门“夺权”的举措,推进起来谈何容易。
有的部门问,我们的一些审批项目涉密,能不能不进中心;有的部门前来商量,我们能不能派一个同志到中心,把待审批的材料收一下带回去……面对种种借口和推脱,贵州省政务服务中心的同志拿出了革命性的勇气,硬起腰杆回应:“应进必进,一个也不能少!”
这种啃“硬骨头”精神撼动了部门对“权力的迷恋”,贵州各厅局涉及行政审批的业务处室从不理解、不愿意,到逐渐认可、积极配合,最终实现省级具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权力事项100%全进驻。进驻之后,大厅开始实行“审管分离”,由部门制定审批规则,充分授权,由窗口履行专职审批,将审批和监管分离,彻底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规范运行,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办事门难进、多头跑的问题。
事实上,从2012年政府开始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以来,各地政务大厅都在转变发展思路,以企业群众服务需求为中心,以规范权力运行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像贵州这样的典型经验并不在少数。在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展示活动征集的175个案例中,几乎所有案例都展示了权力进驻和规范权力运行的成绩。
如广西南宁市行政审批局实现了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政府部门全部进驻,进驻部门的受理权、审核权、协调权、制证权等授权率达到100%。不仅如此,行政审批局还通过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审批职能集中归并,使原来由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变为一个部门办理,有效减少了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
宁夏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整合审批资源,开展行政审批相对集中改革,将教育、交通、环保等26个市直部门负责的153项审批事项统一划转至行政审批服务局实施,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审批事项进驻大厅之后,为了让大厅办事没有“灰色地带”,多地大厅都建立了立体化的监管手段,采用视频监控、现场投诉、纪检监察、社会监督员队伍监督检查等手段,对办事过程、办事关键节点、办理结果等进行监管,形成了“只要敢伸手,必然会被捉”的监督体系,有效遏制了“吃拿卡要”现象。
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经验表明:行政服务大厅已经成为从源头预防腐败、治理腐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把“金钥匙”。
政务服务水平全面优化
2017年,“最多跑一趟”改革成为一个高频词。率先在全国推行这项改革的是浙江省。所谓“最多跑一趟”就是群众来办事,只需将材料提交给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行政服务中心就会进行全流程协调,按责转办,群众和企业只需跑一趟就可办成事。
在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典型案例中,“最多跑一趟”改革已经不仅在浙江省报送的台州、衢州等案例中有所展現,其他地方也开始了这样的探索。以福建省为例,不仅推出了“最多跑一趟”改革,还推出了“一趟不用跑”改革,即可以全流程网上办理的事项,全部实现网上通办,企业和群众办事一趟不用跑。这一举措刷新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速度和效率。
细读175个案例会发现,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服务”已经成为各地行政服务大厅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大厅为民服务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升级。
从管理制度来看,多地大厅都建立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首问负责、责任追究等制度,同时辅以内部考核,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如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行政服务中心就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同时建立监督投诉机制,确保首问责任制落实到位。
从服务细节来看,多地大厅都更加注重服务细节,使服务更加贴心,更有温度。如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窗口动态增减机制,通过分析每月各窗口办件量及申请人办事排队平均时长,研究提出次月窗口增减方案,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减少排队时间;天津、河北通过代办服务、上门服务、快递服务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从服务体系来看,多地大厅将服务窗口下沉到方便企业群众办理的服务站、便民服务点、企业聚集区等,有效延伸了服务触角。如,福建省大田县是典型的山区县,一些偏远乡镇道路曲折,进城需要2个多小时,县里加大财政投入,建设18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县乡无缝对接,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
从服务监督来看,多地大厅将传统的投诉方式与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大厅现场投诉点、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保障企业群众的维权诉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处理和办结,让群众和企业监督有门路,投诉有反馈。
……
少跑腿就能办好事,不求人就能办成事,是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最大心愿。各地大厅精心推出的举措,使政务服务一改昔日的“脸难看、事难办”,真正开始向亲民、便民、为民转变。这场以“优化服务”为核心的改革,是一场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展现。 “互联网 ”成政务服务新主角
2017年的一天,在上海从事广告行业的任俊如期来到上海市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排队不到4分钟,就一并拿到了行政许可证和登记许可证两张证照,从网上申请到最后的证照领取,这一过程她仅用了4个工作日。
两年前,在首届行政服务大厅展示活动时,“互联网 政务服务”还是个新概念。《紫光阁》杂志在从国务院办公厅了解到浙江省政府打造了“四张权力清单一张网”后,第一时间深入浙江进行了采访。那个时候,几个人、数台电脑、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就是浙江政务服务网最初的工作团队,虽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可全新的理念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在第二届政务大厅活动中,“互联网 电子政务”出现的频次让人为之一振:几乎95%的大厅都建立了以线上办事为主,线下办事为补充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打造了政务服务网上旗舰店,在线服务率实现了100%。中心平臺还打破了部门之间各自搭台、分头唱戏的信息孤岛,可实时联结10个部门103个数据接口,自动比对识别房产、国土、公安、民政等政府部门数据信息,办事人直接通过手机APP即可开具网上电子购房证明,实现“上网一看、一目了然,键盘一按、事情办完”。
江苏省涟水县政务服务中心作为一家县级窗口单位,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在网上公开透明办理。这个“互联网 政务服务”平台还实现了向上与省“一张网”的无缝对接,向下与所有乡镇政务服务中心网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多层级的大网络系统。
河南省国地税“互联网 税务”示范厅开通了全国第一家“全税种、无差别、实时入库”的微信缴税功能和全省第一家车船税微信申报功能,实现了全省第一家纳税人画像功能,已经成为全国国地税系统“互联网 税务”的品牌。
本届活动中还涌现出一个新概念——“政务超市”。所谓“政务超市”是通过“互联网 政务服务”打造的更为便捷透明的网上办事平台,这种平台可以集管理、交易、监督为一体,有效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行,消除行政审批的“灰色地带”。
云南省打造的“中介超市信息平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云南,凡是涉及中介机构的申请入驻、资质审核和服务项目登记等业务,都必须全程在中介超市网上公开运行。云南省很多政府管理部门的项目负责人说:中介超市建成后,有效让政府机关和中介机构脱了钩,使过去靠关系和利益链条输送拿项目的中介机构没有了市场,再也没有遇到为承揽中介服务来打招呼、说人情的情况,现在工作起来心里感觉很轻松。
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大厅活动的评审专家们认为,“互联网 政务服务”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民,也让权力的运行更加透明。在不远的将来,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和开放融合智能的服务供给将是行政服务大厅必然的发展方向。
一位专家在审读案例的过程中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阅读上百个典型案例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当前,全国各地加强行政服务大厅建设,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多彩,有些创新做法,甚至已经走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如果能够把这些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加以推广,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