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6~2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科协第24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血液安全与保障的研究前沿、热点和关键问题”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和微生物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上海市血液中心、北京市血液中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杭州CDC等近20家单位近40名青年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张艳宇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李武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宏轩研究员、上海市血液中心王迅副研究员担任。
论坛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的詹林盛研究员、张艳宇副研究员分别介绍了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和人巨细胞病毒经血液传播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的曾沛斌和李玉佳博士分别介绍了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筛查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何宏轩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的何苗博士分别介绍了近年来新现传染病病原体对血液安全的威胁;上海市血液中心的王迅副研究员介绍了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的研究及进展;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韩雪清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梁兴杰研究员分别介绍了生物芯片技术、纳米技术在病原体检测方面的进展和发展前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段德民博士则介绍了新型miRNA芯片技术平台建立及其评价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的赵莲副研究员和习佳飞博士分别就血红蛋白氧载体和利用干细胞技术制备红细胞的研究近况及展望做了精彩报告;上海市血液中心的杨颖研究员、李勤、杨洁分别介绍了输血性急性肺损伤、人类老化红细胞清除机理和人脐血Treg细胞在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对GVHD抑制作用的研究及运用前景。
本次论坛围绕“血液安全与保障的研究前沿、热点和关键问题”这一主题,在经血传播病原体、生物纳米和芯片技术在病原体筛查中的应用、新型血源研发、血液安全处置技术现实需要和前景、临床输血安全和新现传染病对血液安全威胁等议题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本次论坛内容安排合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并重,参会者讨论深入,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促进了国内从事血液安全与保障事业相关研究单位的青年科学家相互交流、学习与合作,并拓宽了研究视野,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次论坛在提高血液领域学术科研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在缩短血液病原体检测“窗口期”等方面达成共识。
学会学术部供稿
中国科协召开会议部署八大代表建议案办理工作
根据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领导指示精神,10月31日上午,中国科协办公厅召集机关各有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中国科协八大代表建议案办理答复工作。会议由办公厅主任吴海鹰主持,机关各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上,受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领导的委托,办公厅副主任李志刚向各部门通报了八大代表建议案的基本情况,吴海鹰对八大代表建议案办理答复的程序及有关原则作了说明,并对下一步的办理工作作了布置和分工,与会机关各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就建议案办理答复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1年5月,中国科协向八大代表印发了征集建议案的通知,得到了八大各代表团的高度重视和代表们的积极响应。截止目前,总计收到代表建议案741份。代表所提建议内容覆盖面广泛,除涵盖科协方方面面的工作外,还涉及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等相关领域。建议案根据主要内容分为九个方面:其中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83份,围绕科普工作的188份,围绕学会工作的68份,围绕人才工作的48份,围绕科技工作者状况的46份,围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12份,围绕科技政策的95份,围绕科协自身建设的106份,其他方面37份。全国31个省区市科协代表团、12个全国学会代表团、国资委代表团、解放军代表团均有代表提出了建议案。建议案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代表所提建议内容广泛,覆盖面大,基本涵盖科协工作的方方面面;二是很多建议观点明确、数据翔实、论据充分、建议合理,能为科协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参考;三是部分建议涉及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等相关领域,超出了科协的工作职能范围;四是少量建议有部分代表共同提出,多人签名,具有集体建议案的明显特征。
办公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