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创业教育的意义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这方面德国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教育部门去认真学习及思考,我国随着高职教育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高职学生毕业数量将会远远超过社会所需要的数量。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 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 1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缺口在1 300万左右。因此,今后在很长时期内,高职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强化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正因为如此,教育部门已经把创业课纳入高职日常教育之中,地方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创业教育,江苏泰州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省前列,长期进行NFTE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计划书大赛,培养了一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一大批学生,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模拟市场环境,鼓励学生在校园内从事创业活动,其中有一批学生已经在创业方面获得成功。
创业教育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致富梦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初成就了一批富有者,但创业成功者中具有高职学历以上者不是很多。着眼于未来,中国的财富将更多地被拥有这样两个条件的人分享:一是受过良好教育和规范训练,又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者;二是必须具备创造财富的激情、愿望和善于运用自己智慧的能力。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一个鼓励创业、保护创业、崇拜创业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原先由政府包揽的就业和创业活动已经被市场所取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创业机会,以及政府出台“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促使高职学生创业潜流涌动。然而,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事业,不仅需要创业的精神、创业的素质和创业的经验,而且需要奉献、长期坚守和不断创新。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先锻炼两三年,进行知识、能力储备,然后准备再创业;对于在创业历程中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多数学生表示会积极面对,勇往直前。
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投资相对小,入门条件相对低,风险也相对较低,最适合高职学生去创业,有资料显示,等量资金投资于小企业,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大企业的四倍。一个国家有99.5%的企业属于小企业,65%~80%的劳动者在其中就业。美国、德国、日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重视,称其为“经济的脊梁”,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而我国小企业太少,据有关专家分析,截止至2007年6月底我国城乡中小企业数量为2 158万个,每千人企业不到9个,与发达国家每千人40~55个水平相差较大。因此,鼓励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而要鼓励学生创业,就得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学生最终成功走向创业的前提。
高职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严重缺失。据国际教育界预测,21世纪全世界将有过半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因此,我国必须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当前,我国提倡和鼓励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把就业压力真正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
二、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条件
高职学生创业成功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而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我国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职业观念左右着人们的择业倾向。三是现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仍然比较严重。创业教育课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和日常教育化。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虽然早就倡导素质教育,但教育体制与模式没有太大改变,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相适应。高职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敢创业。而“敢创业”即创业精神的培养要靠学校去大力培养。创业精神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冲动的源泉,是支撑高职学生创业活动的灵魂。拥有创业精神,能够使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信念坚定,目标明确,意志顽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当代高职学生必备的创业精神,一是开拓创新精神,二是敢于冒险并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三、高职学生创业成功的保证是“能创业”
“能创业”即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即高职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这些能力都必须经过学校的大力培养才能获得,而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关键是改革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生存能力,在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能创业”能力。
四、学校教育要重视对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正确引导,才能避免学生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高职学生有梦想,有激情,然而要真正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却异常艰难、曲折。其中有缺乏对技术的市场前景分析、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乏资金等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的影响,也与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结合所学专业创业,过分依赖国家和社会支持,有畏难情绪,经受不住挫折等几个创业误区有关。这是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必须尽快避免的,学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提前作好心理上的准备。正确引导高职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自主创业。只有经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创业训练之后,才可能有所创造。那些在创业理论和市场知识上没有天赋和造诣的学生就不适宜加入创业的洪流,不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学生也不合适创业。因此,对于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高职学生来说,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自主创业。一要考虑自己创业愿望强不强;二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创业资源和能力,创业的胜算有多少;三要在决定创业后,逐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了解摸索市场,提高适应社会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这几个方面都要靠学校在创业教育中正确引导。同时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不宜操之过急。创业是一个系统而曲折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创业成功与否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应该树立“先实践,后就业,再创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当熟悉一个行业到一定程度,研究它的规律,具备比较成熟的业务关系和一定量的资金时,学生就可以自己创业了。
总之,高职学生创业重在参与,必须克服浮躁情绪,学校在创业教育中要正确引导,并形成切实有效的教学体系。
(泰州广播电视大学泰兴分校)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这方面德国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教育部门去认真学习及思考,我国随着高职教育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高职学生毕业数量将会远远超过社会所需要的数量。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 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 1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缺口在1 300万左右。因此,今后在很长时期内,高职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强化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正因为如此,教育部门已经把创业课纳入高职日常教育之中,地方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创业教育,江苏泰州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省前列,长期进行NFTE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计划书大赛,培养了一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一大批学生,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模拟市场环境,鼓励学生在校园内从事创业活动,其中有一批学生已经在创业方面获得成功。
创业教育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致富梦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初成就了一批富有者,但创业成功者中具有高职学历以上者不是很多。着眼于未来,中国的财富将更多地被拥有这样两个条件的人分享:一是受过良好教育和规范训练,又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者;二是必须具备创造财富的激情、愿望和善于运用自己智慧的能力。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一个鼓励创业、保护创业、崇拜创业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原先由政府包揽的就业和创业活动已经被市场所取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创业机会,以及政府出台“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促使高职学生创业潜流涌动。然而,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事业,不仅需要创业的精神、创业的素质和创业的经验,而且需要奉献、长期坚守和不断创新。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先锻炼两三年,进行知识、能力储备,然后准备再创业;对于在创业历程中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多数学生表示会积极面对,勇往直前。
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投资相对小,入门条件相对低,风险也相对较低,最适合高职学生去创业,有资料显示,等量资金投资于小企业,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大企业的四倍。一个国家有99.5%的企业属于小企业,65%~80%的劳动者在其中就业。美国、德国、日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重视,称其为“经济的脊梁”,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而我国小企业太少,据有关专家分析,截止至2007年6月底我国城乡中小企业数量为2 158万个,每千人企业不到9个,与发达国家每千人40~55个水平相差较大。因此,鼓励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而要鼓励学生创业,就得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学生最终成功走向创业的前提。
高职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严重缺失。据国际教育界预测,21世纪全世界将有过半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因此,我国必须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当前,我国提倡和鼓励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把就业压力真正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
二、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条件
高职学生创业成功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而创业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我国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职业观念左右着人们的择业倾向。三是现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仍然比较严重。创业教育课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和日常教育化。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虽然早就倡导素质教育,但教育体制与模式没有太大改变,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相适应。高职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敢创业。而“敢创业”即创业精神的培养要靠学校去大力培养。创业精神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冲动的源泉,是支撑高职学生创业活动的灵魂。拥有创业精神,能够使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信念坚定,目标明确,意志顽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当代高职学生必备的创业精神,一是开拓创新精神,二是敢于冒险并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三、高职学生创业成功的保证是“能创业”
“能创业”即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即高职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这些能力都必须经过学校的大力培养才能获得,而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关键是改革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生存能力,在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能创业”能力。
四、学校教育要重视对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正确引导,才能避免学生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高职学生有梦想,有激情,然而要真正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却异常艰难、曲折。其中有缺乏对技术的市场前景分析、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乏资金等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瓶颈”的影响,也与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结合所学专业创业,过分依赖国家和社会支持,有畏难情绪,经受不住挫折等几个创业误区有关。这是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必须尽快避免的,学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提前作好心理上的准备。正确引导高职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自主创业。只有经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创业训练之后,才可能有所创造。那些在创业理论和市场知识上没有天赋和造诣的学生就不适宜加入创业的洪流,不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学生也不合适创业。因此,对于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高职学生来说,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自主创业。一要考虑自己创业愿望强不强;二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创业资源和能力,创业的胜算有多少;三要在决定创业后,逐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了解摸索市场,提高适应社会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这几个方面都要靠学校在创业教育中正确引导。同时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不宜操之过急。创业是一个系统而曲折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创业成功与否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应该树立“先实践,后就业,再创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当熟悉一个行业到一定程度,研究它的规律,具备比较成熟的业务关系和一定量的资金时,学生就可以自己创业了。
总之,高职学生创业重在参与,必须克服浮躁情绪,学校在创业教育中要正确引导,并形成切实有效的教学体系。
(泰州广播电视大学泰兴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