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堂中的“三度”是指教学的难度、梯度和进度,教师在教学中,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都应该全盘考虑、认真推敲。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三度”,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教者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学情有准确的把握,对教法有正确的选择,还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恒心和事业心。我们每位教师要向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三度”境界努力,全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以下分三方面来谈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三度”的调控。
一、控制好“难度”
“难度”指知识传授要达到的难易程度,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难点”指教学内容中感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是一种客观的静态存在;“难度”是就整个教学而言,是对教学客体的动态把握。化学教学中,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高,学生不易接受,易产生畏难情绪,也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以带动发展。设计课堂问题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信息差,学生必须经过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解决问题。我很欣赏有人提出的“跳摘法”,“让学生跳一跳,去摘树上的桃子”,学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那种 “让学生坐着吞桃子”、“跟在发展的尾巴后面走”来进行教学是不可取的。当前,在难度的掌握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那就是:难度不高驯服不了学生,难度不高显示不了教师的水平,这就使教学陷入了一个盲目拔高、盲目攀高的怪圈。如果目标太多、太高,则失去其价值。所以我们说教学的难度应控制在大纲的要求内,教师要琢磨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有悖于此,则难度的确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设置好梯度
梯度也称坡度,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一定的台阶,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设计梯度要掌握三个原则:
第一,难点原则。设置梯度目的就是化解难点,具体操作要注意顺序性,在内容上要先易后难,进度上要先慢后快,方法上要先模仿后灵活,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
第二,学情原则。设置梯度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而定,如果一个班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不好,理解上都有困难,则设计梯度要小,台阶要密,并且起步要低,按最低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基础较好,理解不困难,则设计梯度适当放陡一点,台阶可稀一点,适当增加学生的思维难度。
第三,适当原则。梯度大小要得当,既不能让学生坐着吃桃子,也不能叫学生跳起来摘月亮。如果梯度过小,学生不需要多少思索,难以激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反之梯度过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心理上会产生困感,丧失信心。要做到“适当”二字,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设计;要熟悉教材前后的联系,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精心设计教学层次,认真确定教学梯度,选择最佳教法和学法。
实质上设置梯度就是帮助学生“搭桥”、“铺路”,把过去的知识与新知识沟通起来,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习得知识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控,减少坡度,降低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六小组· 四环节 ·双主体”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调整好进度
进度也称速度,速度是指教学进程的快慢。
首先“快”与“慢”本身是一对矛盾,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当“快”则“快”,宜“慢”须“慢”,一切应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能刻意追求形式。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和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一般情况下重点突出讲,难点分散讲;需要学生记笔记时放慢速度讲,学生易懂的则一笔带过,学生易混淆的要重锤敲打;小环节间可快些,大环节间则需慢些。
其次,“快”与“慢”本身又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体,教师的“快”须有度,过分了学生则可能要“慢”,变得消极起来,反之教师看来是“慢”了些,但因学生自主空间增大而变快。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使用快节奏时要保证思维速度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有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3)教学快慢节奏交替出“柔性”转换,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离不开跌打滚爬的锤炼,经验不仅涵盖了知识,而且容纳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以及由体验而来的反思。
“莫道生活事儿浅,须察蕴含理之深”,只要我们大胆地面对教学内容中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地方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就一定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但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三度”,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上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课来。
一、控制好“难度”
“难度”指知识传授要达到的难易程度,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难点”指教学内容中感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是一种客观的静态存在;“难度”是就整个教学而言,是对教学客体的动态把握。化学教学中,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高,学生不易接受,易产生畏难情绪,也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以带动发展。设计课堂问题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信息差,学生必须经过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解决问题。我很欣赏有人提出的“跳摘法”,“让学生跳一跳,去摘树上的桃子”,学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那种 “让学生坐着吞桃子”、“跟在发展的尾巴后面走”来进行教学是不可取的。当前,在难度的掌握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那就是:难度不高驯服不了学生,难度不高显示不了教师的水平,这就使教学陷入了一个盲目拔高、盲目攀高的怪圈。如果目标太多、太高,则失去其价值。所以我们说教学的难度应控制在大纲的要求内,教师要琢磨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有悖于此,则难度的确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设置好梯度
梯度也称坡度,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一定的台阶,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设计梯度要掌握三个原则:
第一,难点原则。设置梯度目的就是化解难点,具体操作要注意顺序性,在内容上要先易后难,进度上要先慢后快,方法上要先模仿后灵活,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
第二,学情原则。设置梯度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而定,如果一个班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不好,理解上都有困难,则设计梯度要小,台阶要密,并且起步要低,按最低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基础较好,理解不困难,则设计梯度适当放陡一点,台阶可稀一点,适当增加学生的思维难度。
第三,适当原则。梯度大小要得当,既不能让学生坐着吃桃子,也不能叫学生跳起来摘月亮。如果梯度过小,学生不需要多少思索,难以激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反之梯度过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心理上会产生困感,丧失信心。要做到“适当”二字,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设计;要熟悉教材前后的联系,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精心设计教学层次,认真确定教学梯度,选择最佳教法和学法。
实质上设置梯度就是帮助学生“搭桥”、“铺路”,把过去的知识与新知识沟通起来,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习得知识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控,减少坡度,降低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六小组· 四环节 ·双主体”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调整好进度
进度也称速度,速度是指教学进程的快慢。
首先“快”与“慢”本身是一对矛盾,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当“快”则“快”,宜“慢”须“慢”,一切应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能刻意追求形式。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和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一般情况下重点突出讲,难点分散讲;需要学生记笔记时放慢速度讲,学生易懂的则一笔带过,学生易混淆的要重锤敲打;小环节间可快些,大环节间则需慢些。
其次,“快”与“慢”本身又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体,教师的“快”须有度,过分了学生则可能要“慢”,变得消极起来,反之教师看来是“慢”了些,但因学生自主空间增大而变快。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使用快节奏时要保证思维速度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有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3)教学快慢节奏交替出“柔性”转换,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离不开跌打滚爬的锤炼,经验不仅涵盖了知识,而且容纳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以及由体验而来的反思。
“莫道生活事儿浅,须察蕴含理之深”,只要我们大胆地面对教学内容中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地方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就一定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但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三度”,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上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