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而且已成为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人文精神缺乏的农村中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历史校本课程;农村普通高中;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27-01
农村学生听话,学习用功、刻苦,这是公认的事实,可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较城里学生差。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到底欠缺点什么?在我看来,两者相比不在于基础知识的缺乏,而在于农村的教育失落了本应具备的人文精神。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孩子不论在学龄前还是在中小学时代,根本不可能像城里孩子那样,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参加多种技能训练及社会活动,徜徉在书店及图书馆的书海里,而只能从教科书中汲取有限的知识,再加上多年来所接受的应试教育,使他们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缺乏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缺乏肯定和追求,也就是说,他们与健康的人文精神逐渐隔离。可以设想,缺乏必要的课外知识积累,人文素养能高得起来吗?因此,农村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通过校本课程来培养农村学生的人文精神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二是通过校本课程的推广使用。
一、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培养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以本人主编的历史校本课程《徐福文化研究》为例,本书共13个章节,每一章节资料收集是若干名学生协作完成,本人只负责指导、咨询、对外联系、资料整合、物质援助等工作。这些校本工作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放弃了许多双休日及暑假日,冒着酷暑奔走于徐福庙、徐福祠、县志办公室、图书馆等地,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社会访谈、小组讨论等方法去查阅历史资料,整合、归纳、讨论、再加工,终于汇编成《徐福文化研究》一书。通过这次校本教材的编写,学生们的自主、求实、创新、合作探究、独立做事等精神得到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们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们个性化发展;使学生们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共处,在实践中体验、内省,进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二、通过校本课程的推广和使用来培养农村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我校近几年编写的校本教材有五十几本,如《徐福文化研究》、《赣榆——红色革命基地》、《大海,我的故乡》、《海州湾诗词》等等,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热爱家乡,立志学习,为家乡的进一步发做贡献的理想。
如我校对《赣榆——红色革命基地》的推广、使用,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家乡,这里是革命的老区,这里有全国惟一的以抗日命名的山,有全国建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有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青口战役、赣榆战役、十八勇士、小沙东海战、符竹庭将军殉国处等革命纪念地和刘少奇纪念室。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使同学了解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像刘少奇、符竹庭、彭雄等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冒着枪林弹雨,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换来的。新的感悟油然而生,他们将对家乡、对社会、对国家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无悔人生。
久之,随着多种校本课程的推广与使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地了解家乡,越来越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了学生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新的课程改革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其最终教学目标不是以培养单方面人才为最终标准,而是通过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具有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但爱国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
因此,我们农村中学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优势,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继而进行推广使用,以弥补农村学生缺失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其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文奎,王立功.外国教育名著评述[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曹丽萍.谈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弘扬[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丁水娟.谈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与途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1).
关键词:历史校本课程;农村普通高中;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27-01
农村学生听话,学习用功、刻苦,这是公认的事实,可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较城里学生差。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到底欠缺点什么?在我看来,两者相比不在于基础知识的缺乏,而在于农村的教育失落了本应具备的人文精神。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孩子不论在学龄前还是在中小学时代,根本不可能像城里孩子那样,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参加多种技能训练及社会活动,徜徉在书店及图书馆的书海里,而只能从教科书中汲取有限的知识,再加上多年来所接受的应试教育,使他们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缺乏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缺乏肯定和追求,也就是说,他们与健康的人文精神逐渐隔离。可以设想,缺乏必要的课外知识积累,人文素养能高得起来吗?因此,农村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通过校本课程来培养农村学生的人文精神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二是通过校本课程的推广使用。
一、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培养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以本人主编的历史校本课程《徐福文化研究》为例,本书共13个章节,每一章节资料收集是若干名学生协作完成,本人只负责指导、咨询、对外联系、资料整合、物质援助等工作。这些校本工作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放弃了许多双休日及暑假日,冒着酷暑奔走于徐福庙、徐福祠、县志办公室、图书馆等地,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社会访谈、小组讨论等方法去查阅历史资料,整合、归纳、讨论、再加工,终于汇编成《徐福文化研究》一书。通过这次校本教材的编写,学生们的自主、求实、创新、合作探究、独立做事等精神得到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们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们个性化发展;使学生们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共处,在实践中体验、内省,进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二、通过校本课程的推广和使用来培养农村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我校近几年编写的校本教材有五十几本,如《徐福文化研究》、《赣榆——红色革命基地》、《大海,我的故乡》、《海州湾诗词》等等,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热爱家乡,立志学习,为家乡的进一步发做贡献的理想。
如我校对《赣榆——红色革命基地》的推广、使用,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家乡,这里是革命的老区,这里有全国惟一的以抗日命名的山,有全国建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有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青口战役、赣榆战役、十八勇士、小沙东海战、符竹庭将军殉国处等革命纪念地和刘少奇纪念室。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使同学了解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像刘少奇、符竹庭、彭雄等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冒着枪林弹雨,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换来的。新的感悟油然而生,他们将对家乡、对社会、对国家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无悔人生。
久之,随着多种校本课程的推广与使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地了解家乡,越来越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了学生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新的课程改革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其最终教学目标不是以培养单方面人才为最终标准,而是通过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具有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但爱国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
因此,我们农村中学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优势,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继而进行推广使用,以弥补农村学生缺失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其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文奎,王立功.外国教育名著评述[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曹丽萍.谈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弘扬[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丁水娟.谈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与途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