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在20世纪后半页,凭着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发展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经济成果,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汉江奇迹”,并与香港、台湾和新加坡被共同誉为“亚洲四小龙”,盛极一时。以电视剧、歌曲、流行音乐、游戏、服饰为代表的“韩流”深受中国人喜爱,中韩两国的合作已从经贸、文化拓展到各个领域和层面上。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1大贸易输出国和第1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则是中国第3大贸易输入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部队,广东一直在中韩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地的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粤韩贸易额迅速增加,2006年粤韩贸易额达251.7亿美元,占同期中韩贸易总值的18.7%。目前,南粤大地正刮起一阵阵“韩流”,这可以从2006年粤韩之间高达156.1亿美元的贸易差额看出韩国产品在广东的受欢迎程度,韩国的汽车、手机及电子产品等商品正受到越来越多广东人的青睐。与此同时,质美价廉的广货在韩国市场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据海关统计,2007年1~8月,粤韩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77.9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下同)增长14.3%。其中,广东对韩国出口37.6亿美元,大幅增长30.3%,自韩国进口140.3亿美元,增长10.7%。
中国“入世”以来粤韩贸易主要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粤韩贸易的最主要商品。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IT技术水平和产值均名列世界前茅。从出口看,机电产品在广东对韩出口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入世”后,大量涉及电子产品、机械产品的韩资企业在广东投产运营,大批机电产品返销韩国,带动了广东对韩机电产品的出口,并在2005年升至顶峰,达36.8亿美元,占广东对韩国出口总值的82.3%。2005年增幅缩窄,并且比重开始下降。到2006年,广东对韩机电产品出口34.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5%,虽然仍是2001年总值的4倍,但其占广东对韩出口总值的比重却下降到72%,比2001年减少了2.5个百分点。从进口看,2006年,广东自韩国进口的机电产品达139.1亿美元,是2001年的5.3倍;高新技术产品则达101.3亿美元,是2001年的7.1倍。机电产品在粤韩贸易中的发展差异折射出双方存在产业结构、技术能力的明显差距;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逆差在粤韩贸易逆差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并逐渐构成逆差主体,2006年二者的贸易逆差分别占粤韩贸易逆差的67%和54%。
二是粤韩贸易占全国对韩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入世”5年,广东对韩贸易额从“入世”前2001年的79.2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251.7亿美元,增加了172.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6%;占广东外贸总值比重,从2001年的4.5%上升至2006年的4.8%,提高了0.3个百分点;占全国对韩贸易比重则呈下降之势,2001年占全国对韩贸易额的22%,2006年为18.7%,减少了3.7个百分点,2007年前8月更进一步降至17.6%,广东在粤韩贸易中的地位有下降的趋势。
三是民营企业在粤韩贸易中增势强劲。广东各贸易主体对韩贸易经历了“洗牌”式调整,比重变化明显。“八世”5年间,外商投资企业一直在粤韩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贸易比重从2001年的54.7%上升到2006年的72 5%,其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同期,广东私营企业对韩贸易增长明显,2001年所占比重仅为1 9%,到2006年提高至10.9%。2007年1~8月,广东私营企业对韩国出口9亿美元,增幅达到93.9%,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对韩国出口8699万美元和2868万美元,均比2006年同期翻了一番。
四是韩国的化工产品、金属制品及电子产品在广东有巨大的市场。韩国的化学工业发达,其化工产品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潜力广阔的市场,以2007年1~8月的数据为例,广东自韩国进口初级形状的塑料、甲苯、苯乙烯的进口值分别达到12.5亿美元、1.1亿美元和1亿美元,分别增长22.6%、26.1%和34.8%;此外,1~8月广东进口韩国生产的钢材、未锻造的铜及铜材、未锻造的铝及铝材的金额分别达到6.7亿美元、5.4亿美元和1.1亿美元,分别增长5.1%、60.9%和20.8%;韩国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广东自韩国进口的电子产品也呈大幅增长的态势,1~8月仅进口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板的金额就分别高达46.5亿美元和17.2亿美元,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自韩国进口的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印刷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等产品的金额也都超过1亿美元。
中韩两国是东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两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相似,近年来双方领导人频繁互访,两国交往日益增多,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广东在发展对韩贸易中仍需不断拓展。
一是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例。广东与韩国产业发展历程相似,但要赶上韩国发展的步伐仍需努力,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恰恰突显广东相关产业的相对劣势,特别是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入世”5年多来双方贸易均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但由于韩国在产业、产品、技术方面的领先,韩国对广东出口的机电产品不论在绝对规模还是在相对增长方面都明显超过广东输韩的机电产品,机电产品成为两地贸易逆差最大来源。2006年广东与韩国仅在机电产品贸易方面就产生了104.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占粤韩贸易逆差的67%。其主要原因是核心专利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目前对韩出口产品仍为“外资+加工贸易”的基本模式,广东企业只凭借加工组装赚取少量加工费。
二是积极应对韩国各种贸易壁垒。韩国政府对国内竞争力较弱、因进口增加可能导致市场混乱或损害到国内产业的农林水等产品,以及为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国内产业均衡发展等需要临时保护的产品,在基本关税的基础上加征不超过100%的调节关税。韩国方面不仅没有在诸如削减保护性高关税,取消针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性措施,相反其关税壁垒的复杂性和多边性明显阻碍了广东对韩出口。调节关税适用和税率的不确定性,影响到广东对韩出口的稳定性。不仅如此,“入世”5年多来,韩国非关税壁垒也逐步增强,针对我反倾销案件呈现增长趋势,且有向钢铁、陶瓷等大宗商品扩展的趋势,这些都可能阻碍广东对韩出口的增长,广东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韩国不断增加的贸易壁垒。
中国“入世”以来粤韩贸易主要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粤韩贸易的最主要商品。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IT技术水平和产值均名列世界前茅。从出口看,机电产品在广东对韩出口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入世”后,大量涉及电子产品、机械产品的韩资企业在广东投产运营,大批机电产品返销韩国,带动了广东对韩机电产品的出口,并在2005年升至顶峰,达36.8亿美元,占广东对韩国出口总值的82.3%。2005年增幅缩窄,并且比重开始下降。到2006年,广东对韩机电产品出口34.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5%,虽然仍是2001年总值的4倍,但其占广东对韩出口总值的比重却下降到72%,比2001年减少了2.5个百分点。从进口看,2006年,广东自韩国进口的机电产品达139.1亿美元,是2001年的5.3倍;高新技术产品则达101.3亿美元,是2001年的7.1倍。机电产品在粤韩贸易中的发展差异折射出双方存在产业结构、技术能力的明显差距;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逆差在粤韩贸易逆差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并逐渐构成逆差主体,2006年二者的贸易逆差分别占粤韩贸易逆差的67%和54%。
二是粤韩贸易占全国对韩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入世”5年,广东对韩贸易额从“入世”前2001年的79.2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251.7亿美元,增加了172.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6%;占广东外贸总值比重,从2001年的4.5%上升至2006年的4.8%,提高了0.3个百分点;占全国对韩贸易比重则呈下降之势,2001年占全国对韩贸易额的22%,2006年为18.7%,减少了3.7个百分点,2007年前8月更进一步降至17.6%,广东在粤韩贸易中的地位有下降的趋势。
三是民营企业在粤韩贸易中增势强劲。广东各贸易主体对韩贸易经历了“洗牌”式调整,比重变化明显。“八世”5年间,外商投资企业一直在粤韩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贸易比重从2001年的54.7%上升到2006年的72 5%,其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同期,广东私营企业对韩贸易增长明显,2001年所占比重仅为1 9%,到2006年提高至10.9%。2007年1~8月,广东私营企业对韩国出口9亿美元,增幅达到93.9%,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对韩国出口8699万美元和2868万美元,均比2006年同期翻了一番。
四是韩国的化工产品、金属制品及电子产品在广东有巨大的市场。韩国的化学工业发达,其化工产品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潜力广阔的市场,以2007年1~8月的数据为例,广东自韩国进口初级形状的塑料、甲苯、苯乙烯的进口值分别达到12.5亿美元、1.1亿美元和1亿美元,分别增长22.6%、26.1%和34.8%;此外,1~8月广东进口韩国生产的钢材、未锻造的铜及铜材、未锻造的铝及铝材的金额分别达到6.7亿美元、5.4亿美元和1.1亿美元,分别增长5.1%、60.9%和20.8%;韩国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广东自韩国进口的电子产品也呈大幅增长的态势,1~8月仅进口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板的金额就分别高达46.5亿美元和17.2亿美元,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自韩国进口的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印刷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等产品的金额也都超过1亿美元。
中韩两国是东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两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相似,近年来双方领导人频繁互访,两国交往日益增多,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广东在发展对韩贸易中仍需不断拓展。
一是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例。广东与韩国产业发展历程相似,但要赶上韩国发展的步伐仍需努力,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恰恰突显广东相关产业的相对劣势,特别是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入世”5年多来双方贸易均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但由于韩国在产业、产品、技术方面的领先,韩国对广东出口的机电产品不论在绝对规模还是在相对增长方面都明显超过广东输韩的机电产品,机电产品成为两地贸易逆差最大来源。2006年广东与韩国仅在机电产品贸易方面就产生了104.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占粤韩贸易逆差的67%。其主要原因是核心专利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目前对韩出口产品仍为“外资+加工贸易”的基本模式,广东企业只凭借加工组装赚取少量加工费。
二是积极应对韩国各种贸易壁垒。韩国政府对国内竞争力较弱、因进口增加可能导致市场混乱或损害到国内产业的农林水等产品,以及为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国内产业均衡发展等需要临时保护的产品,在基本关税的基础上加征不超过100%的调节关税。韩国方面不仅没有在诸如削减保护性高关税,取消针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性措施,相反其关税壁垒的复杂性和多边性明显阻碍了广东对韩出口。调节关税适用和税率的不确定性,影响到广东对韩出口的稳定性。不仅如此,“入世”5年多来,韩国非关税壁垒也逐步增强,针对我反倾销案件呈现增长趋势,且有向钢铁、陶瓷等大宗商品扩展的趋势,这些都可能阻碍广东对韩出口的增长,广东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韩国不断增加的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