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传统的地方性师范学院,在短短几年间发展成为一个地标性的综合性大学,为城市发展贡献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令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感到“震撼”“震惊”“振奋”。是谁一手缔造了这个壮举?徐同文,一个堪称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领军式人物。
2010年11月,教育部批准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为临沂大学,至此,徐同文建设临沂综合性大学——临沂大学的梦想终于实现。就在同一个月,徐同文调离临沂大学,赴任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离开了这片自己为之奋斗10年的校园……
临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2000年11月,徐同文来到刚刚由专科升为本科的临沂师范学院担任院长。此时的临沂师范学院在校生总规模3300人,本科只有汉语言文学等5个专业招生,总计本科在校生462人,是临沂市这个拥有千万人口、占地面积和人口比例均占全省九分之一的大市唯一的本科院校。
“临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是师范类还是综合类?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学生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2000年4月21日,徐同文在就职演讲中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显然,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解答,他已经成竹在胸。随后,他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作出了两个承诺:“让更多的沂蒙子弟有上大学的机会,让在临沂师范学院就读的学生接受优质本科教育。”他,要把临沂师范学院办成高质量、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
宏伟的大厦要有坚实的地基。关于临沂师范学院未来究竟要发展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徐同文扎扎实实地做了两类调研。
第一类是关于区域大学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徐同文深入临沂市各政府机关、各县乡中小学。医院、企业、农村,获取了临沂市经济社会知识型人才结构状况数据,并且争取到了与该调研相关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和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手握厚重的调研报告,他开始了“游说政府”的活动。他向市长、市人大代表大声疾呼:临沂的基础教育并不落后,落后的是高等教育!临沂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于人才匮乏!临沂需要的不是一所师范院校,她更需要在校生规模3~5万人的综合性大学!为了让自己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他还给有关部门领导算过一笔账: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牺牲了多少青壮年,恢复高考后又走掉了多少有才华的青年,临沂现在人才缺口有多大,等等。他充满激情地说,“与其建广场建大厦不如建大学,把人才留住。”“临沂经济腾飞,必须靠自己的大学对口培养人才!”
相关部门的领导被徐同文说服了。然而,落后的老区,政府资金捉襟见肘,要建这么一所大学,钱从哪里来?
为此,徐同文进行了第二项调研:考察美国“赠地学院”,赴美取经。他仔细研究莫利尔法案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考察了美国伊利诺伊赠地学院发展史,回国后向市人大提供报告,建议学习美国“赠地学院”模式,依靠城市土地经营、校区置换、政府投资等多种方式,以临沂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综合性临沂大学。
方案得到人代会一致通过。其后,临沂大学筹建取得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批准,美国EDSA公司中标后完成设计。筹建中的临沂大学于2003年10月隆重奠基。这个被称为“新校区”的大学占地面积近7000亩,已完成建筑近百万平方米,另有60万平方米建筑仍在进行中,已入住学生2.2万余人。大学建筑豪迈大气,校园里绿水如带,碧草如茵,成为临沂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让大学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科技源
徐同文亲自起草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把学校性质确定为综合性大学,把办学规模确定为3万~5万人。他跟临沂市政府领导讲:“你们负责大学硬件建设,我负责大学软件建设,临沂大学就是千万沂蒙人民的,我保证实现两个承诺,让大学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科技源。”
为此,他遍访欧、亚、美各大洲。从世界名牌大学那里,他学习研究办学理念、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从地方性大学那里,他学习服务区域社会和培养区域性人才的宝贵经验。2003年在美国培训期间,关于加州州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管理体制与课程设置的资料,就拉回了几大箱。2004年至2005年,他以高级学者身份访学英国剑桥大学,潜心研究中外大学管理制度,撰写出《现代大学经营之道》专著。
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徐同文以其丰富的中外大学管理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应用于临沂师范学院的建设,显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在他的办学指导思想中,一个“实”字占据了核心。早在2000年,他第一个在全国搞起了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建设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建设体系”,这两项研究成果均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到2003年,他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后,他为学校确定了校园精神:校风——实;校训——有用、有效、先进;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办学宗旨——为沂蒙服务。此时,抓质量、抓人才培养成为徐同文工作的全部内容。
在徐同文眼里,地方院校之所以办不出特色,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上盲目跟着重点院校走,课程几乎与重点院校完全相同,没有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他把这一年定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年”,启动了“大学新课程建设工程”,彻底清理旧课程,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内容。所谓“从出口往回找”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出口导向,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内容。
这期间,徐同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课程设置构想,如“按要素配置课程”和“按五类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按“1+2+1”模式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以及“国际化植入课程”“学术性创新课程”“地方化课程”。如今的临沂大学,大学一年级学生需掌握7000个外语单词才可以转入二年级继续其学业,目的是便于接受创新的国际化课程。同时,占1/3比例的地方应用性课程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大量社会高级职称人员应聘承担了部分地方课程教学工作,学生的课堂不仅摆在大学,也摆在了工厂、企业。机关。为了保证自己的构想能够真正落“实”、做“实”,在经费使用上,徐同文提出两个标准,第一,学校总收入的40%要用于教学。第二,自2003年起,每年必须保障4000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1000万元用于图书资源添加、1000万元用于包括外聘大师级课程在内的师资与课程建设。
同时,他还引入企业经营理念,广泛吸纳社会办学资源。经省政府批准,他搞了“多体制办学试点”和“综合体制改革试点”,把临沂市高等教育资源悉数吸纳了过来,学校规模随之扩大,校区增加,办学体制有与民办高校合作、与国外高校合作,与当地企业合作、与政府合作等多种形式。
2008年年底,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4455人,校区5个,仪器设备总值2.74亿,馆藏图书375.71万册,专任教师队伍2000余人,博硕比占专任教师 的60%,各项指标均超出国家综合性本科高校教学要求。当年,临沂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绩。
至此,徐同文的“两个承诺”变成了现实。
无愧于千万学子,是我的最大心愿
在临沂大学读书,很“累”,在临沂大学工作,很“忙”——不断给师生干部施加压力是徐同文推进学校工作和奔向未来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将这种手段施加在他自己身上,他更是没有底线。徐同文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有时甚至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经常半夜三更脑子里还转着学校的大事小情,甚至组织工作人员开会。学生食堂和学校周边的小吃部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有时买不到菜了,他就捏着两个馒头边走边吃,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在忙着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同时,徐同文自身作为学者的那块“自留田”也没有撂着。开阔的国际视野、火热的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加上勤奋学习和钻研,使得徐同文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上颇有建树,在大学经营理论、大学品牌理论研究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在临沂师范学院工作的10年间,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社科“十五”规划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和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各1项,出版《区域大学的使命》《现代大学经营之道》《大学品牌战略》《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在中国,有人搞企业往往被称为“企业家”,有人写了本文学著作,往往就成为“作家”,有人一辈子就唱一首歌还被尊为“歌唱家”,徐同文亲手“塑造”了一所成功发展的区域大学,论其功不可谓不大矣。临沂市政协有人建议给他塑铜像以彰其功德,徐同文坚决拒绝,他说:“我是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为老区高等教育做点事也是机遇使然,能够无愧于党的信任、无愧于沂蒙人民、无愧于千万学子,是我的最大心愿。”
未来令人期待
在中国高校还在为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而争论不一的时候,徐同文关于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学习西方现代大学管理模式,结合国情创建区域高校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观点引起了普遍关注。领导学校本科办学10多年,徐同文不仅打造了学校的品牌,更为学校建章立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大学良性运转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如今,已经上任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的徐同文,对自己的未来,对山东轻工业学院的未来雕塑如何呢?众人在期待。
“我想知道玻璃科研在国际上的最新动向,还有那些很漂亮的玻璃制作工艺“……”“老师,您刚才说金属通过高速冷却也可以制成玻璃,怎么控制呀?”2010年12月22日是冬至,气温大幅度降低,但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课堂却讨论得非常热烈,因为给他们上课的是国际知名的玻璃专家,丹麦奥尔堡大学化学系主任、终身教授,该校材料学院“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岳远征。
“要敢于给我们的学生吃‘面包’和‘牛奶’,不能光给他们吃‘煎饼’和‘窝头’。”徐同文形象地说,“学校聘请一大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给本科生上课,就是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法,推动全校的课程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据了解,山东轻工业学院正在着力创新本科生课程,构建具有该校特色的实用特色课程体系,像岳远征这样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给本科生上课,在山东轻工业学院会越来越多。
现如今,山东轻工业学院大量压缩那些落后的、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及课时,主要的课程原则上要在第2和第3学年完成,把第1学年和第4学年的时间腾出来,进行学习技能和应用技能的培训。在第1学年,该校加强大学生应用英语训练和网络信息工具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工具,提高外语交流能力,让学生拥有了解国际先进水平的“双眼”和走向国际化的“双腿”。在第4学年,学校以国外最先进的同类职业行业的核心课程为模板,对应该校专业和学科的特点,重点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以培养最优秀的工程师为目标,疏通学生的职业出口。
徐同文介绍,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学院和一线教授、专家的自主权和积极性,除了一些基础课在第一学年由教务处主抓外,后3年的课程主要以学院为主,自主组织教学和管理,改变死板的授课方式,把以教师讲授为主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研讨为主,让教师担当学生学习的辅导员角色。同时,建立经费、制度保障机制,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3~5门国际先进水平的课程。学校在创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和特色性,不断深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借、减、并、增”,引进了一批优质课程,压缩了一批脱离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和专业,新增社会需求、前景广阔的专业及课程,突出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培养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对接、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特色人才。
虽然仅仅到山东轻工业学院上任几个月,但已经看得出在徐同文的领导下,学校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方面的大手笔改革,徐同文对山东轻工业学院的未来雕塑,同他在临沂时一样,让人振奋和鼓舞。相信未来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定会大力发展,我们期待着徐同文给我国高校塑造另一个奇迹……
2010年11月,教育部批准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为临沂大学,至此,徐同文建设临沂综合性大学——临沂大学的梦想终于实现。就在同一个月,徐同文调离临沂大学,赴任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离开了这片自己为之奋斗10年的校园……
临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2000年11月,徐同文来到刚刚由专科升为本科的临沂师范学院担任院长。此时的临沂师范学院在校生总规模3300人,本科只有汉语言文学等5个专业招生,总计本科在校生462人,是临沂市这个拥有千万人口、占地面积和人口比例均占全省九分之一的大市唯一的本科院校。
“临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是师范类还是综合类?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学生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2000年4月21日,徐同文在就职演讲中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显然,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解答,他已经成竹在胸。随后,他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作出了两个承诺:“让更多的沂蒙子弟有上大学的机会,让在临沂师范学院就读的学生接受优质本科教育。”他,要把临沂师范学院办成高质量、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
宏伟的大厦要有坚实的地基。关于临沂师范学院未来究竟要发展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徐同文扎扎实实地做了两类调研。
第一类是关于区域大学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徐同文深入临沂市各政府机关、各县乡中小学。医院、企业、农村,获取了临沂市经济社会知识型人才结构状况数据,并且争取到了与该调研相关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和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手握厚重的调研报告,他开始了“游说政府”的活动。他向市长、市人大代表大声疾呼:临沂的基础教育并不落后,落后的是高等教育!临沂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于人才匮乏!临沂需要的不是一所师范院校,她更需要在校生规模3~5万人的综合性大学!为了让自己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他还给有关部门领导算过一笔账: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牺牲了多少青壮年,恢复高考后又走掉了多少有才华的青年,临沂现在人才缺口有多大,等等。他充满激情地说,“与其建广场建大厦不如建大学,把人才留住。”“临沂经济腾飞,必须靠自己的大学对口培养人才!”
相关部门的领导被徐同文说服了。然而,落后的老区,政府资金捉襟见肘,要建这么一所大学,钱从哪里来?
为此,徐同文进行了第二项调研:考察美国“赠地学院”,赴美取经。他仔细研究莫利尔法案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考察了美国伊利诺伊赠地学院发展史,回国后向市人大提供报告,建议学习美国“赠地学院”模式,依靠城市土地经营、校区置换、政府投资等多种方式,以临沂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综合性临沂大学。
方案得到人代会一致通过。其后,临沂大学筹建取得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批准,美国EDSA公司中标后完成设计。筹建中的临沂大学于2003年10月隆重奠基。这个被称为“新校区”的大学占地面积近7000亩,已完成建筑近百万平方米,另有60万平方米建筑仍在进行中,已入住学生2.2万余人。大学建筑豪迈大气,校园里绿水如带,碧草如茵,成为临沂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让大学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科技源
徐同文亲自起草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把学校性质确定为综合性大学,把办学规模确定为3万~5万人。他跟临沂市政府领导讲:“你们负责大学硬件建设,我负责大学软件建设,临沂大学就是千万沂蒙人民的,我保证实现两个承诺,让大学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科技源。”
为此,他遍访欧、亚、美各大洲。从世界名牌大学那里,他学习研究办学理念、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从地方性大学那里,他学习服务区域社会和培养区域性人才的宝贵经验。2003年在美国培训期间,关于加州州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管理体制与课程设置的资料,就拉回了几大箱。2004年至2005年,他以高级学者身份访学英国剑桥大学,潜心研究中外大学管理制度,撰写出《现代大学经营之道》专著。
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徐同文以其丰富的中外大学管理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应用于临沂师范学院的建设,显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在他的办学指导思想中,一个“实”字占据了核心。早在2000年,他第一个在全国搞起了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建设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建设体系”,这两项研究成果均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到2003年,他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后,他为学校确定了校园精神:校风——实;校训——有用、有效、先进;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办学宗旨——为沂蒙服务。此时,抓质量、抓人才培养成为徐同文工作的全部内容。
在徐同文眼里,地方院校之所以办不出特色,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上盲目跟着重点院校走,课程几乎与重点院校完全相同,没有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他把这一年定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年”,启动了“大学新课程建设工程”,彻底清理旧课程,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内容。所谓“从出口往回找”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出口导向,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内容。
这期间,徐同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课程设置构想,如“按要素配置课程”和“按五类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按“1+2+1”模式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以及“国际化植入课程”“学术性创新课程”“地方化课程”。如今的临沂大学,大学一年级学生需掌握7000个外语单词才可以转入二年级继续其学业,目的是便于接受创新的国际化课程。同时,占1/3比例的地方应用性课程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大量社会高级职称人员应聘承担了部分地方课程教学工作,学生的课堂不仅摆在大学,也摆在了工厂、企业。机关。为了保证自己的构想能够真正落“实”、做“实”,在经费使用上,徐同文提出两个标准,第一,学校总收入的40%要用于教学。第二,自2003年起,每年必须保障4000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1000万元用于图书资源添加、1000万元用于包括外聘大师级课程在内的师资与课程建设。
同时,他还引入企业经营理念,广泛吸纳社会办学资源。经省政府批准,他搞了“多体制办学试点”和“综合体制改革试点”,把临沂市高等教育资源悉数吸纳了过来,学校规模随之扩大,校区增加,办学体制有与民办高校合作、与国外高校合作,与当地企业合作、与政府合作等多种形式。
2008年年底,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4455人,校区5个,仪器设备总值2.74亿,馆藏图书375.71万册,专任教师队伍2000余人,博硕比占专任教师 的60%,各项指标均超出国家综合性本科高校教学要求。当年,临沂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绩。
至此,徐同文的“两个承诺”变成了现实。
无愧于千万学子,是我的最大心愿
在临沂大学读书,很“累”,在临沂大学工作,很“忙”——不断给师生干部施加压力是徐同文推进学校工作和奔向未来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将这种手段施加在他自己身上,他更是没有底线。徐同文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有时甚至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经常半夜三更脑子里还转着学校的大事小情,甚至组织工作人员开会。学生食堂和学校周边的小吃部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有时买不到菜了,他就捏着两个馒头边走边吃,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在忙着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同时,徐同文自身作为学者的那块“自留田”也没有撂着。开阔的国际视野、火热的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加上勤奋学习和钻研,使得徐同文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上颇有建树,在大学经营理论、大学品牌理论研究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在临沂师范学院工作的10年间,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社科“十五”规划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和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各1项,出版《区域大学的使命》《现代大学经营之道》《大学品牌战略》《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在中国,有人搞企业往往被称为“企业家”,有人写了本文学著作,往往就成为“作家”,有人一辈子就唱一首歌还被尊为“歌唱家”,徐同文亲手“塑造”了一所成功发展的区域大学,论其功不可谓不大矣。临沂市政协有人建议给他塑铜像以彰其功德,徐同文坚决拒绝,他说:“我是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为老区高等教育做点事也是机遇使然,能够无愧于党的信任、无愧于沂蒙人民、无愧于千万学子,是我的最大心愿。”
未来令人期待
在中国高校还在为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而争论不一的时候,徐同文关于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学习西方现代大学管理模式,结合国情创建区域高校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观点引起了普遍关注。领导学校本科办学10多年,徐同文不仅打造了学校的品牌,更为学校建章立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大学良性运转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如今,已经上任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的徐同文,对自己的未来,对山东轻工业学院的未来雕塑如何呢?众人在期待。
“我想知道玻璃科研在国际上的最新动向,还有那些很漂亮的玻璃制作工艺“……”“老师,您刚才说金属通过高速冷却也可以制成玻璃,怎么控制呀?”2010年12月22日是冬至,气温大幅度降低,但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课堂却讨论得非常热烈,因为给他们上课的是国际知名的玻璃专家,丹麦奥尔堡大学化学系主任、终身教授,该校材料学院“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岳远征。
“要敢于给我们的学生吃‘面包’和‘牛奶’,不能光给他们吃‘煎饼’和‘窝头’。”徐同文形象地说,“学校聘请一大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给本科生上课,就是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法,推动全校的课程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据了解,山东轻工业学院正在着力创新本科生课程,构建具有该校特色的实用特色课程体系,像岳远征这样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给本科生上课,在山东轻工业学院会越来越多。
现如今,山东轻工业学院大量压缩那些落后的、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及课时,主要的课程原则上要在第2和第3学年完成,把第1学年和第4学年的时间腾出来,进行学习技能和应用技能的培训。在第1学年,该校加强大学生应用英语训练和网络信息工具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工具,提高外语交流能力,让学生拥有了解国际先进水平的“双眼”和走向国际化的“双腿”。在第4学年,学校以国外最先进的同类职业行业的核心课程为模板,对应该校专业和学科的特点,重点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以培养最优秀的工程师为目标,疏通学生的职业出口。
徐同文介绍,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学院和一线教授、专家的自主权和积极性,除了一些基础课在第一学年由教务处主抓外,后3年的课程主要以学院为主,自主组织教学和管理,改变死板的授课方式,把以教师讲授为主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研讨为主,让教师担当学生学习的辅导员角色。同时,建立经费、制度保障机制,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3~5门国际先进水平的课程。学校在创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和特色性,不断深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借、减、并、增”,引进了一批优质课程,压缩了一批脱离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和专业,新增社会需求、前景广阔的专业及课程,突出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培养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对接、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型特色人才。
虽然仅仅到山东轻工业学院上任几个月,但已经看得出在徐同文的领导下,学校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方面的大手笔改革,徐同文对山东轻工业学院的未来雕塑,同他在临沂时一样,让人振奋和鼓舞。相信未来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定会大力发展,我们期待着徐同文给我国高校塑造另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