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中考“考”还是“不考”?
如何“考”?
“考”什么?
信息技术中考试题如何命制?
信息技术中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
信息技术中考的命运会是怎样?
……
这些反复被争论、追问的问题,伴随着江苏省淮安市信息技术中考5周岁生日的到来,并未尘埃落定。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其间聆听着、思索着、行动着,读着它的表情,感受着它的思想。5年,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唤醒——从“决策”到“行动”
1.争议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5年前,淮安这座位于苏北平原经济欠发达城市,70%以上的农村中学没有配备足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率非常低。“我们要让更多农村的孩子学会用电脑,让更多弱势学校的孩子拥有更均衡的教育资源,否则对农村的孩子太不公平”,于是,“以考促配,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信息技术中考设想应运而生。
当旨在阻止因设备不足而造成的不公平肆意延续、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的信息技术中考呼声一经发出,立刻引起了社会、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纷争。
这场争议的结果,重要的不是得出考或不考的结论,而是通过争议,唤醒了社会、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它的发展和未来。
2.行动背后的责任和使命
无行动的研究可能流于空想,无研究的行动则是盲动。这次最初以阻止不公平肆意延续为初衷的行动经过1年调研考察进入实质性阶段——以10分计入中考文化总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考试形式为机考,题型分选择题和操作题。淮安成为江苏省历史上第一个将信息技术中考成绩计入中考文化总分的大市。这意味着淮安市中考制度一次跨跃性的调整,意味着这种高利害评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稳定发展将起到不容回避的导向作用。
今天,当别人将均衡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启动时,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行走了5年。5年,是无数教育人和自己的良知素面相对的岁月。经费并不宽裕,教研、招生等行政部门行动的背后是责任和使命。
信息技术中考——从“入格”到“出格”
1.考试形式
目前,信息技术考试形式主要是机考和笔试。为了实现以考促配的初衷,我们选用机考。机考组织难度大,但判卷速度快、效率高,可以加速设备的配备和课程的开设。
机考遇到的问题是软件的先天不足。我们选用的软件是“智博网络考试系统”,可以实现客观题、操作题的考核。这套软件的不足,一是个别操作题无法用多种方法解决;二是操作过程中如果打乱顺序或答错其中一道小题,会影响其他知识点的判分。2005年~2008年间,这一直是我们试题命制过程中无法跨越的障碍。2009年起,这一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解决的方法主要是回避一些有操作冲突的知识点,不让它们在同一大题里出现。例如Excel部分操作题,自动填充运算和加外边框的设置不能同时出现,公式计算和排序运算也不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套操作题中。
2.考试内容
中考的高利害关系及其所涉及因素的复杂性,要求中考改革以稳妥为重要原则。因此,最初信息技术中考要求不加重学生负担,只要正常开课便可以获得优异成绩。这样,中考初期,考试内容侧重于对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2005年,考试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98系统操作、Word文字处理、网络基础四个模块。2010年,考试内容调整为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设计应用文档、数据统计与分析、图片的加工与获取、走进网络世界。在2010年的考试说明中新增了如下考点:Word文档规划、Excel工作表的规划、《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新增知识显然更关注学生规划能力的培养,更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关注信息文化。
考试内容的变化是信息技术中考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内容的调整和变化使信息技术中考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向作用更为明显,一方面,学校不能再以考试说明为纲要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以统一的教材为依据组织教学,使以往的教学“去随意化”。同时,内容的调整更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所应承担的责任,体现命题者思想的不断成熟。
3.试题命制
李艺教授认为,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和面向三大目标的试题(试卷)才是高质量的试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中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必须实现的。
中考前两年的重点工作是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保证考试安全、平稳、无差错。2007年起,中考试题的命制研究工作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高命题人的命题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中考命题培训工作。通过专家讲座、同伴研修、命题比赛等形式,提升命题教师的理念、方法和试题命制水平。通过专题研究和训练,这些教师更加关注学科现状,更愿意研究教材、研究考点、研究学生。
当由于试题描述不够贴切而影响答题人做出正确判断的试题越来越少时,我们发现,我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我们开始研究试题设计如何体现过程化、人性化,体现三维目标,开始研究规划意识、习惯养成、德育渗透、信息文化内化这些目标如何在试题里得到体现。最终,命题素材的选取策略出台:以教材为基础,海选素材;以考点为根本,精选素材;以生活为蓝本,巧选素材;以德育为引领,挑选素材。2010年的信息技术中考试题就体现了这些命题思想。
从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到试题命制,是探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从“入格”到“出格”的过程。如何命制一组漂亮的试卷?如何让考试成为学生的幸福体验?如何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如何提升试卷的内涵,引导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让孩子们养成受用一生的信息素养、规范意识和媒介素养?如何让试题整体和布局处理合理,彰显知识内在的逻辑美?如何让考点分布均匀、疏密有致,体现试题的韵律美?如何更好地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追问,为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
信息技术课程——从“被发展”到“发展自觉”
一门新的学科想要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教育主体等多方面长期的努力。中考对信息技术课程健康发展的推进作用无疑是不能忽略的。
1.教学
5年前的情况: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或者说很少有人关注、研究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进度,很多课堂几近成为微软公司的培训基地。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市区100%开设,且日益规范、课时充足,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评价多元化。在一些优质学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品牌学科。他们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学习,他们通过“项目设计”来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哲学思考,最后进行信息文化的内化。他们的课堂开始面对生活世界、研究世界、历史世界,积极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内容模块不同的人文资源。例如:程序设计教与学过程中,重视思维品质、思维习惯的培养;关注道德两难问题资源的开发和解决方案研究;开展“我是小导演”数字电影创作活动;将“课堂辩论”移植到信息技术课堂等研究。这些研究,在全市范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教师
5年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是技术工、万金油,哪里需要到哪里,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课堂。当信息技术成为中考学科,教师作为毕业班教师不仅享有了特殊的“光环”,也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进行评价,如何进行个人专业成长的规划。“课堂”成了很多教师心中最神圣的词汇。80%的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85%的教师开始关注教育科研。
5年,6次中考,参与命题培训的人数达100多人次,参与中考命题的教师有20多人,覆盖大市的每个角落。这些教师在规范、严谨、高强度的中考命题过程中,成就的不仅是较强的命题能力,更有学科素养、职业忠诚、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总结性评价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多元主体网状评价研究”等省级以上重点课题10多个。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有上百人。
为了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网络同伴研修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师间悄然兴起。学校内部、多校之间教师组成的网络研修共同体越来越多,教师在团队中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共同经营研修共同体,共同成长是团队成员的目标。优秀教师在团队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在团队中依靠相互的启迪、交流和碰撞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目前,以“QQ群”构建的研修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师中受到欢迎。每个教师成长意味着几何数量级的效益,因为在共同构建的文化家园里,每个人必然影响着身边的人。受益的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是学生。
3.学生
学生在制作“文学小报”的电子作品中感受着技术的力量、文学的魅力和设计的快乐。他们在程序设计的学习中,体味编程带来的思维快乐、代码的神奇和数字的魅力。他们在“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PPT作品制作中分享阅读的快乐。
在省英语口语听力人机对话考试中,学生面对计算机沉稳、自信;在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中,他们轻车熟路。这一切变化,是否和信息技术中考有密切的关系还不很确切,但一定和学生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有关,和他们遇到的信息技术教师有关。
反思——从“纠结”到“放下”
反思信息技术中考,从当初的纠结、“愤青”,到今天理性地思考、安然地放下。信息技术中考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功大于过,但绝不代表没有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味夸大信息技术中考的评价功能。中考属于终结性评价,但过程性评价对教育教学尤为重要。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衡量学生的学习。适时反馈学生学习中的情况,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更好地学习,主要是通过过程性评价实现的,中考是不能替代过程性评价的。
学校、教师“唯分数论”。有些学校过于功利,考什么,教什么。这本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极端短视、狭隘、不负责的想法和行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我们仍然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来回答,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应是指向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
部分教师“无职业幸福感”,一味归因于信息技术中考或教育大环境。当资金到位、条件具备,信息技术教学是谁的事?很多人一味怨天尤人,不寻找客观原因,不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无法体会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责任和义务。机房是你的一亩三分地,权利与义务同在。只有我们积极建设我们自己学科的主流文化,不抱怨、不偏激,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职业幸福才会降临。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命运不是中考能左右的,它一定源自教师自己内心对教育的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
信息技术教师命题培训不够。很多一线教师被动接受以考促配、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思想,造成理念上的很大偏差,加上教育大背景的影响,信息技术中考原本的期望值在很多学校远没有达成。信息技术中考尽管让一批教师迅速成长,但仍有相当多的一线教师需要进行命题思想、命题能力的培训。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坚持以平常心去研究命题、研究评价、研究有效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的春天一定能够早日到来!
“考”还是“不考”?每年,我们都听到同样的问题。今天,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5年,我们经历了,我们成长了。考试对我们来说,时时刻刻都在继续,每一堂课都是在考我们的良心、考我们的专业素养。每个孩子的发展便是我们最重要的答卷。当我们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真的投入到教学的深处,信息技术课程才会真的成熟。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本文只是以个人的视角反思中考5年间学科成长的经历。难免会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但所有的数据都是客观的,态度是真诚的。当我写完这些文字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的是一种坚守的勇气。如果这些文字能够引发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去思考,我想这才是淮安市5年信息技术中考实践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中学)
如何“考”?
“考”什么?
信息技术中考试题如何命制?
信息技术中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
信息技术中考的命运会是怎样?
……
这些反复被争论、追问的问题,伴随着江苏省淮安市信息技术中考5周岁生日的到来,并未尘埃落定。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其间聆听着、思索着、行动着,读着它的表情,感受着它的思想。5年,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唤醒——从“决策”到“行动”
1.争议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5年前,淮安这座位于苏北平原经济欠发达城市,70%以上的农村中学没有配备足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率非常低。“我们要让更多农村的孩子学会用电脑,让更多弱势学校的孩子拥有更均衡的教育资源,否则对农村的孩子太不公平”,于是,“以考促配,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信息技术中考设想应运而生。
当旨在阻止因设备不足而造成的不公平肆意延续、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的信息技术中考呼声一经发出,立刻引起了社会、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纷争。
这场争议的结果,重要的不是得出考或不考的结论,而是通过争议,唤醒了社会、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它的发展和未来。
2.行动背后的责任和使命
无行动的研究可能流于空想,无研究的行动则是盲动。这次最初以阻止不公平肆意延续为初衷的行动经过1年调研考察进入实质性阶段——以10分计入中考文化总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考试形式为机考,题型分选择题和操作题。淮安成为江苏省历史上第一个将信息技术中考成绩计入中考文化总分的大市。这意味着淮安市中考制度一次跨跃性的调整,意味着这种高利害评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稳定发展将起到不容回避的导向作用。
今天,当别人将均衡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启动时,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行走了5年。5年,是无数教育人和自己的良知素面相对的岁月。经费并不宽裕,教研、招生等行政部门行动的背后是责任和使命。
信息技术中考——从“入格”到“出格”
1.考试形式
目前,信息技术考试形式主要是机考和笔试。为了实现以考促配的初衷,我们选用机考。机考组织难度大,但判卷速度快、效率高,可以加速设备的配备和课程的开设。
机考遇到的问题是软件的先天不足。我们选用的软件是“智博网络考试系统”,可以实现客观题、操作题的考核。这套软件的不足,一是个别操作题无法用多种方法解决;二是操作过程中如果打乱顺序或答错其中一道小题,会影响其他知识点的判分。2005年~2008年间,这一直是我们试题命制过程中无法跨越的障碍。2009年起,这一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解决的方法主要是回避一些有操作冲突的知识点,不让它们在同一大题里出现。例如Excel部分操作题,自动填充运算和加外边框的设置不能同时出现,公式计算和排序运算也不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套操作题中。
2.考试内容
中考的高利害关系及其所涉及因素的复杂性,要求中考改革以稳妥为重要原则。因此,最初信息技术中考要求不加重学生负担,只要正常开课便可以获得优异成绩。这样,中考初期,考试内容侧重于对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2005年,考试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98系统操作、Word文字处理、网络基础四个模块。2010年,考试内容调整为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设计应用文档、数据统计与分析、图片的加工与获取、走进网络世界。在2010年的考试说明中新增了如下考点:Word文档规划、Excel工作表的规划、《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新增知识显然更关注学生规划能力的培养,更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关注信息文化。
考试内容的变化是信息技术中考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内容的调整和变化使信息技术中考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向作用更为明显,一方面,学校不能再以考试说明为纲要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以统一的教材为依据组织教学,使以往的教学“去随意化”。同时,内容的调整更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所应承担的责任,体现命题者思想的不断成熟。
3.试题命制
李艺教授认为,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和面向三大目标的试题(试卷)才是高质量的试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中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必须实现的。
中考前两年的重点工作是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保证考试安全、平稳、无差错。2007年起,中考试题的命制研究工作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提高命题人的命题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中考命题培训工作。通过专家讲座、同伴研修、命题比赛等形式,提升命题教师的理念、方法和试题命制水平。通过专题研究和训练,这些教师更加关注学科现状,更愿意研究教材、研究考点、研究学生。
当由于试题描述不够贴切而影响答题人做出正确判断的试题越来越少时,我们发现,我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我们开始研究试题设计如何体现过程化、人性化,体现三维目标,开始研究规划意识、习惯养成、德育渗透、信息文化内化这些目标如何在试题里得到体现。最终,命题素材的选取策略出台:以教材为基础,海选素材;以考点为根本,精选素材;以生活为蓝本,巧选素材;以德育为引领,挑选素材。2010年的信息技术中考试题就体现了这些命题思想。
从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到试题命制,是探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从“入格”到“出格”的过程。如何命制一组漂亮的试卷?如何让考试成为学生的幸福体验?如何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如何提升试卷的内涵,引导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让孩子们养成受用一生的信息素养、规范意识和媒介素养?如何让试题整体和布局处理合理,彰显知识内在的逻辑美?如何让考点分布均匀、疏密有致,体现试题的韵律美?如何更好地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追问,为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
信息技术课程——从“被发展”到“发展自觉”
一门新的学科想要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教育主体等多方面长期的努力。中考对信息技术课程健康发展的推进作用无疑是不能忽略的。
1.教学
5年前的情况: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或者说很少有人关注、研究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进度,很多课堂几近成为微软公司的培训基地。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市区100%开设,且日益规范、课时充足,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评价多元化。在一些优质学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品牌学科。他们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学习,他们通过“项目设计”来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哲学思考,最后进行信息文化的内化。他们的课堂开始面对生活世界、研究世界、历史世界,积极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内容模块不同的人文资源。例如:程序设计教与学过程中,重视思维品质、思维习惯的培养;关注道德两难问题资源的开发和解决方案研究;开展“我是小导演”数字电影创作活动;将“课堂辩论”移植到信息技术课堂等研究。这些研究,在全市范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教师
5年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是技术工、万金油,哪里需要到哪里,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课堂。当信息技术成为中考学科,教师作为毕业班教师不仅享有了特殊的“光环”,也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进行评价,如何进行个人专业成长的规划。“课堂”成了很多教师心中最神圣的词汇。80%的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85%的教师开始关注教育科研。
5年,6次中考,参与命题培训的人数达100多人次,参与中考命题的教师有20多人,覆盖大市的每个角落。这些教师在规范、严谨、高强度的中考命题过程中,成就的不仅是较强的命题能力,更有学科素养、职业忠诚、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总结性评价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多元主体网状评价研究”等省级以上重点课题10多个。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有上百人。
为了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网络同伴研修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师间悄然兴起。学校内部、多校之间教师组成的网络研修共同体越来越多,教师在团队中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共同经营研修共同体,共同成长是团队成员的目标。优秀教师在团队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在团队中依靠相互的启迪、交流和碰撞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目前,以“QQ群”构建的研修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师中受到欢迎。每个教师成长意味着几何数量级的效益,因为在共同构建的文化家园里,每个人必然影响着身边的人。受益的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是学生。
3.学生
学生在制作“文学小报”的电子作品中感受着技术的力量、文学的魅力和设计的快乐。他们在程序设计的学习中,体味编程带来的思维快乐、代码的神奇和数字的魅力。他们在“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PPT作品制作中分享阅读的快乐。
在省英语口语听力人机对话考试中,学生面对计算机沉稳、自信;在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中,他们轻车熟路。这一切变化,是否和信息技术中考有密切的关系还不很确切,但一定和学生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有关,和他们遇到的信息技术教师有关。
反思——从“纠结”到“放下”
反思信息技术中考,从当初的纠结、“愤青”,到今天理性地思考、安然地放下。信息技术中考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功大于过,但绝不代表没有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味夸大信息技术中考的评价功能。中考属于终结性评价,但过程性评价对教育教学尤为重要。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衡量学生的学习。适时反馈学生学习中的情况,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更好地学习,主要是通过过程性评价实现的,中考是不能替代过程性评价的。
学校、教师“唯分数论”。有些学校过于功利,考什么,教什么。这本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极端短视、狭隘、不负责的想法和行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我们仍然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来回答,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应是指向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
部分教师“无职业幸福感”,一味归因于信息技术中考或教育大环境。当资金到位、条件具备,信息技术教学是谁的事?很多人一味怨天尤人,不寻找客观原因,不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无法体会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责任和义务。机房是你的一亩三分地,权利与义务同在。只有我们积极建设我们自己学科的主流文化,不抱怨、不偏激,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职业幸福才会降临。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命运不是中考能左右的,它一定源自教师自己内心对教育的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
信息技术教师命题培训不够。很多一线教师被动接受以考促配、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思想,造成理念上的很大偏差,加上教育大背景的影响,信息技术中考原本的期望值在很多学校远没有达成。信息技术中考尽管让一批教师迅速成长,但仍有相当多的一线教师需要进行命题思想、命题能力的培训。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坚持以平常心去研究命题、研究评价、研究有效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的春天一定能够早日到来!
“考”还是“不考”?每年,我们都听到同样的问题。今天,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5年,我们经历了,我们成长了。考试对我们来说,时时刻刻都在继续,每一堂课都是在考我们的良心、考我们的专业素养。每个孩子的发展便是我们最重要的答卷。当我们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真的投入到教学的深处,信息技术课程才会真的成熟。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本文只是以个人的视角反思中考5年间学科成长的经历。难免会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但所有的数据都是客观的,态度是真诚的。当我写完这些文字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的是一种坚守的勇气。如果这些文字能够引发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去思考,我想这才是淮安市5年信息技术中考实践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