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有效推进法制教育观念、法制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依法治校,促进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法制教育水平落后
首先,高校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践做法看,高校包括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认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归属于两课教学内容,混淆了“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区别。按照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观念理念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很难达到法制教育的效果和实效性。
其次,表现为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极其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课。随着两课课程的改革,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合二为一,由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内容庞杂,只是一些框架性的内容。教授者为了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点罗列和堆积,用十几个课时的时间内就要让学生熟悉庞杂的法律知识、甚至想了解法律精神完全是不可能的。
再次,高校法制教育师资力量相当薄弱。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法律基础教学的老师是思政教研室(马列部)的老师,很少有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授课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极大地影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开展,授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落后。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大多数高校的形式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把法律知识点的灌输作为法制教育的唯一手段,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未能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把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另外,现行高校教学大纲中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最基本的一些法律常识,内容杂,没有针对性,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1.2 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不高
首先,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氛围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错位等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法律素养不强,法律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如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在“国考”中替考的违法现象;基本的诚信意识缺乏,出现骗贷逃债的现象,在就业选择时时常出现任意违约现象。部分大学生随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特别是隐私权、名誉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不能及时有效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其次,大学生自我提升法律素养的积极性不高。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单一的知识结构不能够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部分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急功近利,把主要精力用于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上,忽视法律素质的提升。认为只要我不违反法律,学不学法律都无所谓,法学不是我专业,只有学好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等才能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竞争力。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法律基础课程抱有及格就行的想法,更不用说自觉自学其他法律知识。
2 现阶段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1)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治国家”的治国方略,随后又将此内容写入我国宪法序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民主法制思想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法制教育才能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族法律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体,更应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与法律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法律手段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切规则和制度的制定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一切个人和单位的行为都要有法可依。个人的行为和生活都需要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主体中的一份子,必须掌握一定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对高校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3)加强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对高校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4)国际经济文化合作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是全方位的,是对外开放的。法制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应有内涵,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国际经济大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更加频繁,对世界各国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经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懂得国际经济法和相关国家的法律成为这些人才的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更加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可以说,法制教育是促进国际经济文化合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
3 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措施
(1)提高对法制教育的认识。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高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既把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看作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又要将其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长期目标联系起来。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认识要准确,要改变目前“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高校可以采用“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但不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高校必须建构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
(2)优化法制教育环境。高校领导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律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用法律来保障教育发展,规范教育管理,调节教育纠纷,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实行依法治校。高校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制定适学校的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高校要严明校风校纪,做到令行禁止,让学生明确法律、纪律的尊严。要加强对校内外环境的综合治理。高校要与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的环境,取缔校园周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形成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良好法治环境。
(3)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所改变。要改变长期以来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上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法律基础当作法律常识课,或者认为法律基础就是讲授法律条文,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法律就要死记硬背,或者为迎合“趣味性”的要求片面讲授法律案例,很难让学生树立法律信仰。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重构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的不同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针对工程类专业学生,可开设安全责任事故犯罪专题讲座,在法制教育的同时起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的作用,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融入大学生内在性需要。
再次,从教学方式上,要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高校可以推行案例教学法,可以推行辩论、模拟法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建立法制教育实践基地。如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旁听法院有关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身体验和事实分析中自觉接受知识感染、价值同化,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
(4)教育工作者要率先垂范遵纪守法。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要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教育管理者也要自觉学法、懂法,在学校各项工作当中要成为遵守法律、信仰法律、依法办事的典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决不能因人而异。在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评优评奖、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竞选任免、入党等问题上,一定要按规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决不能因人而异搞特殊。要让学生树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观念。对于在学校期间大学生打架斗殴、考试作弊、以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必须予以严肃惩处,该处理的处理,该移交司法机关的移交司法机关,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沐.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科技与法制,科协论坛,2007(3).
[3]王斌.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南昌高专学报,2007(5).
关键词大学生 法制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法制教育水平落后
首先,高校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践做法看,高校包括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认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归属于两课教学内容,混淆了“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区别。按照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观念理念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很难达到法制教育的效果和实效性。
其次,表现为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极其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课。随着两课课程的改革,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合二为一,由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内容庞杂,只是一些框架性的内容。教授者为了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点罗列和堆积,用十几个课时的时间内就要让学生熟悉庞杂的法律知识、甚至想了解法律精神完全是不可能的。
再次,高校法制教育师资力量相当薄弱。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法律基础教学的老师是思政教研室(马列部)的老师,很少有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授课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极大地影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开展,授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落后。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大多数高校的形式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把法律知识点的灌输作为法制教育的唯一手段,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未能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把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另外,现行高校教学大纲中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最基本的一些法律常识,内容杂,没有针对性,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1.2 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不高
首先,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学校法制教育氛围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错位等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法律素养不强,法律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如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在“国考”中替考的违法现象;基本的诚信意识缺乏,出现骗贷逃债的现象,在就业选择时时常出现任意违约现象。部分大学生随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特别是隐私权、名誉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不能及时有效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其次,大学生自我提升法律素养的积极性不高。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单一的知识结构不能够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部分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急功近利,把主要精力用于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试上,忽视法律素质的提升。认为只要我不违反法律,学不学法律都无所谓,法学不是我专业,只有学好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等才能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竞争力。部分大学生对学习法律基础课程抱有及格就行的想法,更不用说自觉自学其他法律知识。
2 现阶段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1)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治国家”的治国方略,随后又将此内容写入我国宪法序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民主法制思想不可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法制教育才能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族法律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体,更应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与法律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法律手段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切规则和制度的制定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一切个人和单位的行为都要有法可依。个人的行为和生活都需要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主体中的一份子,必须掌握一定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对高校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3)加强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不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对高校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4)国际经济文化合作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是全方位的,是对外开放的。法制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应有内涵,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国际经济大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更加频繁,对世界各国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经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懂得国际经济法和相关国家的法律成为这些人才的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更加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可以说,法制教育是促进国际经济文化合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
3 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措施
(1)提高对法制教育的认识。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高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既把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看作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又要将其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长期目标联系起来。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认识要准确,要改变目前“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高校可以采用“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但不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高校必须建构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
(2)优化法制教育环境。高校领导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法律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用法律来保障教育发展,规范教育管理,调节教育纠纷,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实行依法治校。高校的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制定适学校的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高校要严明校风校纪,做到令行禁止,让学生明确法律、纪律的尊严。要加强对校内外环境的综合治理。高校要与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净化校内和校园周边的环境,取缔校园周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形成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良好法治环境。
(3)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所改变。要改变长期以来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上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法律基础当作法律常识课,或者认为法律基础就是讲授法律条文,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法律就要死记硬背,或者为迎合“趣味性”的要求片面讲授法律案例,很难让学生树立法律信仰。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重构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的不同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针对工程类专业学生,可开设安全责任事故犯罪专题讲座,在法制教育的同时起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的作用,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融入大学生内在性需要。
再次,从教学方式上,要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高校可以推行案例教学法,可以推行辩论、模拟法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建立法制教育实践基地。如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旁听法院有关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身体验和事实分析中自觉接受知识感染、价值同化,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
(4)教育工作者要率先垂范遵纪守法。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要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教育管理者也要自觉学法、懂法,在学校各项工作当中要成为遵守法律、信仰法律、依法办事的典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决不能因人而异。在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评优评奖、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竞选任免、入党等问题上,一定要按规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决不能因人而异搞特殊。要让学生树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观念。对于在学校期间大学生打架斗殴、考试作弊、以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必须予以严肃惩处,该处理的处理,该移交司法机关的移交司法机关,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沐.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科技与法制,科协论坛,2007(3).
[3]王斌.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南昌高专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