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的可译与不可译性在翻译活动中一直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将不可译转化为可译。本文以小说《狼图腾》的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分析译者在面对文化不可译时所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63-02
  0引言
  《狼图腾》是由作者姜戎于1971年起便开始着手创作的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北京的知青下乡到到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特殊的背景及特有的文化使得小说在翻译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有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问题,文化特殊性使得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文化再现的难度是小说翻译过程中的首要难题,作者采用了狼的行为机制和行为方式来反思人类的行为,作者关于民族存在理论以及对中国历史独特的解读,都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甚至可以说为人类历史、文化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所以在翻译此本小说时,译者对于处理两种民族文化以及作者本身的情感上需要仔细斟酌。相较于西方逐渐没落的游牧民族,中国的游牧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性,尤其是他们出色的军事能力。历史上,出色的军事家大多出自于游牧民族,比如成吉思汗、铁木真等皆是因其出色的军事能力而在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蒙古草原上的狼便是他们自古以来崇拜、敬畏的神的指定者,但同时游牧民对它们也有着复杂的感情—时刻提防狼群对羊群的袭击,译者在处理此方面时便要注重游牧民复杂的情感。《狼图腾》英译本的译者葛浩文在文化传递、文化再现方面为小说的文化可译与不可译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便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欣赏。
  1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都是翻译界不可忽视的一个难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内涵,宗教信仰与风俗,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不同的国家体制、政体,多民族的融合性亦或者是单民族的同一性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源语言文本的内涵及意义翻译成目的语并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原文的意义传达无误又要确保译入语的读者能够理解文章内容的含义,有时不当的处理方式甚至会造成意义的缺失或者误译的形成。
  1.1 什么是可译性
  语言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之一承载着许多的文化内涵。尽管各个国家、地区语言不尽相同,但是多元的文化起源使得对于某些相通的事物有着同一的表达,即语言的对等性,这就是可译性。不论是哪个民族、国家,人们日常的事物,某些生活习惯、生产活动大多相同,于是就有了相同的重叠部分。例如,在汉语中人们常常用在形容忧郁时会想到蓝色,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如此。还有,因为文化的传播,本土的文化经过海外航行、经济发展流传到国外使得外国也逐渐接受本国的某一种文化,比如,茶文化。此时,关于茶文化在双方都是具有可译性的特点。诸如此类,西方的某种文化传入中国,也使得原本不具有可译性的文化因素也具有了可译性的特征。此外,尽管每个国家、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且各有特点跟组合的逻辑形式,就算是最迥然不同的以英文为代表的分析语与以中文为代表的综合语也有一些相近之处。最为明显的便是英文中的倒装句与山东地区人们说话习惯所习惯运用的倒转结构非常的相似。而且,句体的组成也是十分相似的。比如,他们在表达思想时所使用的最小单位是句子,运用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定语和状语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语言的这些特征成就了文化的可译性。
  1.2 什么是不可译性
  每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尤其是他们表达情感的语句与特殊的词汇,在文化交流中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词汇层面上的不对等,由于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承载的文化背景也迥异而造成的不相通性。由于对等语的缺失,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并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奈达根据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这两个概念。他认为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也就是“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而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而其中高度的对等几乎是难以达到的,尤其是当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两个语种之间互译时更不可能达到。因此,按照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只要求反应“基本一致”,绝对一致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们产生和理解语言的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绝对一致”。奈达论述中所说的“基本一致”实际上明确提出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译性。
  2译文中文化可译与不可译性的体现
  小说翻译不仅仅是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单纯的语言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还应注重将原语言中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以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小说《狼图腾》的英译本中最为明显的例子便属于在每个章节的开头,作者都会附录几篇与狼或与游牧民族传说有关的古文,在英译本中,为了方便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与理解,译者选择省略。在对于文章的理解方面,省略这部分的内容并不会造成文化缺省,亦或者是误解,所以省译不仅便于译本的翻译,也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工作。而對于小说中的其他内容,译者选择了多种的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翻译,尤其是其中大量涉及到文化习俗的部分。
  例1:
  原文:知青的蒙古包还未发下来,陈阵被安排住在毕利格老人家里,分配当了羊倌。   译文:Yurts had not yet been assigned to the Beijing students, the so-called educated youth, so Chen had been sent to live with Old Man Bilgee and his family, and give duties as a shepherd.
  “知青”一词作为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之一,是中国独有的词汇,即使在同种语系中都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词汇。在译文中,译者用解释法来对此词进行阐释,以“the Beijing students, the so-called educated youth”代替“知青”则很好的表现了“知青”这一词汇的本意,再结合上下文的理解便能很好的得出它的含义是即将去到边远地区的受过教育的青年人。原文中的“毕利格老人”,译者用首字母大写的“Old Man Bilgee”作为目的语的对应词,将原文中的恭敬语义以西方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译入语读者能充分感受到原作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例2:
  中文:距他不到40米的雪坡上,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译文:There on a snow-covered slope not less than fifty yards away was a pack of golden-hued, murderous-looking Mongolian wolves, all watching him straight on or out of the corners of their eyes, their gazes boring into him like needles.
  在西方,人们通常以码作为距离的尺量单位,而在中国,人们用米作为距离的尺量单位。为了便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译者选用归化的方法处理原文中的“米”,将其译为“码”并且进行了单位的转换。在不影响原文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转换是最为理想的翻译方式。在此句中,译者还省略了“飕飕飞来”这种形声词,这种省略不会对原文造成任何影响或意义上的改变,这是在译入语中缺少对应的词汇而选择的翻译方法。
  3结语
  翻译时,文化的可译与不可译是无法避免,影响可译与不可译性的因素又有许多。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翻译文字本身,还要注意文字本身背后所含的内涵。不可译并不代表完全的不能译,在通过多种翻译方法的翻译之后,有些词汇是可以将其中的含义转达给译入语读者,以减少文化的不可译现象。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葛浩文.Wolf Totem[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3]李颖.跨文化角度下《傲慢与偏见》两中文译本的不可译性研究[J].环球市场,2016(013):101-102.
  [4]秦露露.浅谈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J].北方文学:下,2012(12):124-125.
  [5]王瑛.论英汉互译中绝对的可译性与相对的不可译性[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109-112.
  [6]周进.求同存異:英汉互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探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05):67-69.
  (编辑:赵露)
其他文献
摘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就业出口,促进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课程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云班课平台为依托,利用云班课实时在线特点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线上教学的有效方法,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总结阶段性学习效果,动态评估课程与授课平台的相互关系,平台与课程的完美契合,最大化发挥平台的教学优势,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构建更适用于线上教学模式的评
摘 要:“阅读与思考”作为广义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数学文化的传播、数学思想的渗透、其他栏目研究方法的奠基等等功能。文章从工于阅知其然、覃于思晓其理、敏于悟明其道三个层次,提炼了“阅读与思考”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阅读与思考;指导策略;立德树人;文化自觉  “阅读与思考”作为广义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一个栏目,相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数学活动
摘要:新时代,基层工会能够发挥政治工作“压舱石”功能,以核心价值观塑造企业文化,促进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增强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但从目前来看,基层工会在政治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忽视职工权利维护,工作方向存在偏差;工作模式陈旧,未能适应职工群体多元化特点;工作形式化,未真正落实到位。为了改进政治工作,企业基层工会应当创新思路,加快政治工作转型,通过民主管理强化政工工作效果,并在维权中渗透政治工作。基于
摘 要: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日益凸显,语言表达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考查方式,探究型实验思路的书写与现象、结果的归因类题型是近年考查重点题型。掌握该题型的一般解题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高效解题,从而消除恐慌,树立信心,在考场上有更好的表现。  关键词:实验思路;实验归因;解题方式;语言表达  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也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那么,对学
摘要:我们人类始终带着“为什么”的疑问生活一辈子。这是因为我们是苦恼自己究竟是谁, 究竟来自哪里去往何处的存在体, 此外我们无法自己生存, 必须与当时社会及与他人一同生存, 而且不停留与其共同体提供的惯例, 依靠超自然的神及拥有强大力量的某种存在物浑然为一体后才意识到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生存与死亡所致。不知是不是上述原因在金东里作家的作品中存在许多宗教性的色彩。  从影响他一生的巫俗、佛教,儒教到基督
摘 要:本文以“离子键”这节课为实例,论述在高中化学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學、评”一体化,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学背景和目标评价进行研析,详实展现了教学流程,并且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即时的评价与深刻的反思。“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关键在评价的及时性,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针对性。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案例;离子键  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国家提出的“核心
摘 要:本文从2019年厦门市初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的一道物理实验题谈起,反思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以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思维的运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教学;教学反思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验考察在物理考试的评价体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
摘要:《赎罪》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布里奥尼的女孩在十三岁时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并用一生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以获得姐姐塞西莉亚和罗比原谅的故事。本文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进行了分析。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本文分别分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布里奥尼和塞西莉亚不同的人生阶段产生的巨大影响。虽然塔利斯姐妹都深爱罗比,但两人均压抑自己的感情并最终以截然
摘要:本文将汉字和字母系统进行对比,其中汉字是属于语义文字,而字母系统则属于音素文字。语义文字的最小的单位是语义,而音素文字最小的单位是音素。所以这就意味着要将语义和音素进行对比,但这样的对比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将一个意思和一个声音进行对比。所以本文会以另一个角度对比象形文字与字母系统,那就是从字母标注象形文字进行比较。字母标注汉字,不仅仅是个语音学问题,由于受到历史读音和不同地域读音的影响
摘 要:本文探讨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突破物质的比热容教学中的难点。  关键词:比热容;问题;探究;语言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四个方面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