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老师: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里的“唧唧”,如今的教材上明确地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以前呢,除了这种解释之外却还有一种,那就是“叹息声”。
学生:我赞成现在的注释。因为我问过我奶奶,老式织机的声音正是“唧唧唧唧”的;而人的叹息声却不可能是这样的呀。
老师:这个理由虽然没有引经据典,其实却是很有力的。这叫做实事求是。
学生:“叹息声”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我猜想是有的人受到下文的影响,“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因此认为这“唧唧”可能不是“机杼声”而是“女叹息”了。其实呢——
老师:(期待地)说下去!
学生:我认为这里头有个过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主人公不是在做别的而是正在“织”;织着织着,她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想起了心事,于是咱们就“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了。
老师:按你的理解,这第一段里说的,是先闻“机杼声”后闻“女叹息”。事情是在变化的么,很有道理!
学生:所以我读这一段的时候,在中间稍作停顿,为的是把木兰织着织着停下手中的活,想起了心事的过程表达出来。
老师:你注意到了吧,“木兰当户织”的“当”是“对”的意思。
学生:注意到了。我联想到成语“门当户对”,就一下子把“当”和“对”都掌握住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老师:你刚才说木兰停下了手中的活,想起了心事,但是下文木兰自己却说“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可接下来呢?从“昨夜见军帖”开始,她又说开了自己的心事。这里头你觉得矛盾吗?
学生:我们心里正烦的时候,假如有人来问:“你在想什么呀?”我们往往也会回答:“没什么。”其实心里是有想法的,只是一时不想说出来罢了。我猜想木兰当时也是这样。
老师:要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读书时还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我看“昨夜见军帖”的那一段话,很可能并不是对谁说的,而只是木兰的“心里话”。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学生:课本上说,“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我发现这里头还挺有意思的。比如“三思而行”、“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中的“三”和“五”都是说“多”;而“三言两语”中的“三”和“两”却是说“少”。
老师:另外一点有趣的是,古人特别喜欢用“三”的倍数来表示多数。你看,“九天之上”、“九泉之下”、“九霄云外”……还有“十八相送”、“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开始也不是确指,而是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以及后来文人创作的时候“凑数”凑出来的。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学生:“愿驰千里足”这一句,课本上的注释是“希望骑上千里马”,我总觉得不是很准确。“骑上千里马”就是“驰”?假如是骑着拍照呢?一查字典,“驰”的意思是马儿跑得非常快!
老师:工具书还是少不了的呀。
学生:还真是这样!读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我还有一点儿纳闷:天子自然是天皇老子,但是木兰在天子面前也用不着自称“儿子”吧?这个“儿”是怎么回事呢?我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儿”字的第三个义项赫然是“年轻女子的自称”!可见木兰在战争结束班师回朝的时候,思想上“女扮男装”的那根弦放松了,一不小心说漏了嘴:“只希望骑上千里马快快地跑啊,把小女子送回那可爱的家乡!”同学们大都认为,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那会,木兰才表现出她可爱的一面。其实,在“归来见天子”的时候,木兰就显得很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学生:还有,这“出郭相扶将”中的“将”字该读第几声呢?我也查了字典,课本上“扶将”合在一块解释“扶持”,其实“将”字读第一声,就是“扶”的意思!
老师:这一句中的“相”字也很值得琢磨。“相等”、“相亲相爱”的“相”都表示“互相”;“相帮”、“相信”的“相”一般都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相传叫做百草园”的“相”则表示第一方对第二方,第二方对第三方……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
学生:我和同学们讨论过这个问题。这句话的主语是“爷娘”。有同学说,爷娘年纪大了,应当是互相搀扶着去接人。我认为,木兰从军多年,可是在爷娘的眼里总还是个娇娇女;分别了那么多年,今天爷娘把可爱的女儿搀回家来,是多么的亲热!
老师:我赞成你的想法。不能光考虑年纪大啦小啦,走不动走得动啊什么的,而要把作品中的亲情读出来。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学生:“著我旧时裳”的“裳”字,一开始我们都想当然地读成了“衣裳”的“裳”,shang轻声。后来查了字典才明白,它单独用的时候应当读cháng第二声。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老师:你有没有想过,看到朝夕相处这么多年的战友竟是一个大姑娘,火伴们“惊”是当然的,可“忙”什么呀?
学生:我想这里的“忙”肯定不是“忙忙碌碌”的那个意思。我联想到“不慌不忙”的“忙”,也就是“慌忙”的意思,行动上么,有点儿手足无措——对了,不就是“惊慌失措”吗!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学生:“同行十二年”的“行”老师说读xíng,能不能读háng呢?
老师:这个字倒一直是读xíng的。老师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一路都是这么xíng过来的。(颇感兴趣地)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就是读xíng,我也不赞成解释成“行走”。选择“做”这个义项不更好吗?“做”什么?行军打仗,放哨站岗,甚至生火做饭宿营,统统都在里头了。《论语》里的“三人行”,解释“几个人在一块走”我也不赞成,为什么要在一块走路才“必有我师”呢?如果解释为“做”,在一块读书,议论,也包括外出考察,不是更好吗?
老师:读háng呢?你又是怎么想的?
学生:字典上说,古时候的部队编制,100人为一“卒”,25人为一“行”(háng),5人为一“伍”,“行伍”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吧。“同行十二年”,同在一个“排”里多年,这样解释多贴切!
老师:有道理,可备一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老师:以前课本的解释,静卧时,雄兔是“脚扑朔”的,而雌兔是“眼迷离”的;还说“傍地走”就是“贴着地面跑”。我观察,静卧时,雄兔和雌兔都是“脚扑朔”并且“眼迷离”的,因此主张用互文来解释。我还认为,兔子么,不用说的,只能在地上跑,因此我主张把“傍地走”的“地”解释为结构助词“地”,“傍地走”就是靠在一块跑。当年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初中生世界》。
学生:现在的课本说,抓住兔子的耳朵把它们拎起来,雄兔是“脚扑朔”的,而雌兔是“眼迷离”的。养兔子的人说,在那种情况下,雄兔劲儿大,所以脚会蹬啊蹬的,雌兔劲儿小,也就垂着眼,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老师:这样就不需要用互文来解释了。
学生:“傍地走”的“地”也可以解释为“地面”了。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上一句是“把它们拎起来看看”,这一句自然是“放到地面上让它们跑跑”啦。
老师: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啊。咱们今天就《木兰诗》进行了一番咬文嚼字的研究,除了更深入地领会作品本身之外,还应当获得关于怎样读书的经验。让《初中生世界》的读者朋友和我们一起来总结这些经验好吗?
学生:当然好!
责任编辑/朱亮
老师: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里的“唧唧”,如今的教材上明确地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以前呢,除了这种解释之外却还有一种,那就是“叹息声”。
学生:我赞成现在的注释。因为我问过我奶奶,老式织机的声音正是“唧唧唧唧”的;而人的叹息声却不可能是这样的呀。
老师:这个理由虽然没有引经据典,其实却是很有力的。这叫做实事求是。
学生:“叹息声”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我猜想是有的人受到下文的影响,“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因此认为这“唧唧”可能不是“机杼声”而是“女叹息”了。其实呢——
老师:(期待地)说下去!
学生:我认为这里头有个过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主人公不是在做别的而是正在“织”;织着织着,她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想起了心事,于是咱们就“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了。
老师:按你的理解,这第一段里说的,是先闻“机杼声”后闻“女叹息”。事情是在变化的么,很有道理!
学生:所以我读这一段的时候,在中间稍作停顿,为的是把木兰织着织着停下手中的活,想起了心事的过程表达出来。
老师:你注意到了吧,“木兰当户织”的“当”是“对”的意思。
学生:注意到了。我联想到成语“门当户对”,就一下子把“当”和“对”都掌握住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老师:你刚才说木兰停下了手中的活,想起了心事,但是下文木兰自己却说“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可接下来呢?从“昨夜见军帖”开始,她又说开了自己的心事。这里头你觉得矛盾吗?
学生:我们心里正烦的时候,假如有人来问:“你在想什么呀?”我们往往也会回答:“没什么。”其实心里是有想法的,只是一时不想说出来罢了。我猜想木兰当时也是这样。
老师:要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读书时还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我看“昨夜见军帖”的那一段话,很可能并不是对谁说的,而只是木兰的“心里话”。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学生:课本上说,“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我发现这里头还挺有意思的。比如“三思而行”、“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中的“三”和“五”都是说“多”;而“三言两语”中的“三”和“两”却是说“少”。
老师:另外一点有趣的是,古人特别喜欢用“三”的倍数来表示多数。你看,“九天之上”、“九泉之下”、“九霄云外”……还有“十八相送”、“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开始也不是确指,而是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以及后来文人创作的时候“凑数”凑出来的。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学生:“愿驰千里足”这一句,课本上的注释是“希望骑上千里马”,我总觉得不是很准确。“骑上千里马”就是“驰”?假如是骑着拍照呢?一查字典,“驰”的意思是马儿跑得非常快!
老师:工具书还是少不了的呀。
学生:还真是这样!读到“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我还有一点儿纳闷:天子自然是天皇老子,但是木兰在天子面前也用不着自称“儿子”吧?这个“儿”是怎么回事呢?我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儿”字的第三个义项赫然是“年轻女子的自称”!可见木兰在战争结束班师回朝的时候,思想上“女扮男装”的那根弦放松了,一不小心说漏了嘴:“只希望骑上千里马快快地跑啊,把小女子送回那可爱的家乡!”同学们大都认为,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那会,木兰才表现出她可爱的一面。其实,在“归来见天子”的时候,木兰就显得很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学生:还有,这“出郭相扶将”中的“将”字该读第几声呢?我也查了字典,课本上“扶将”合在一块解释“扶持”,其实“将”字读第一声,就是“扶”的意思!
老师:这一句中的“相”字也很值得琢磨。“相等”、“相亲相爱”的“相”都表示“互相”;“相帮”、“相信”的“相”一般都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相传叫做百草园”的“相”则表示第一方对第二方,第二方对第三方……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
学生:我和同学们讨论过这个问题。这句话的主语是“爷娘”。有同学说,爷娘年纪大了,应当是互相搀扶着去接人。我认为,木兰从军多年,可是在爷娘的眼里总还是个娇娇女;分别了那么多年,今天爷娘把可爱的女儿搀回家来,是多么的亲热!
老师:我赞成你的想法。不能光考虑年纪大啦小啦,走不动走得动啊什么的,而要把作品中的亲情读出来。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学生:“著我旧时裳”的“裳”字,一开始我们都想当然地读成了“衣裳”的“裳”,shang轻声。后来查了字典才明白,它单独用的时候应当读cháng第二声。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老师:你有没有想过,看到朝夕相处这么多年的战友竟是一个大姑娘,火伴们“惊”是当然的,可“忙”什么呀?
学生:我想这里的“忙”肯定不是“忙忙碌碌”的那个意思。我联想到“不慌不忙”的“忙”,也就是“慌忙”的意思,行动上么,有点儿手足无措——对了,不就是“惊慌失措”吗!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学生:“同行十二年”的“行”老师说读xíng,能不能读háng呢?
老师:这个字倒一直是读xíng的。老师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一路都是这么xíng过来的。(颇感兴趣地)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就是读xíng,我也不赞成解释成“行走”。选择“做”这个义项不更好吗?“做”什么?行军打仗,放哨站岗,甚至生火做饭宿营,统统都在里头了。《论语》里的“三人行”,解释“几个人在一块走”我也不赞成,为什么要在一块走路才“必有我师”呢?如果解释为“做”,在一块读书,议论,也包括外出考察,不是更好吗?
老师:读háng呢?你又是怎么想的?
学生:字典上说,古时候的部队编制,100人为一“卒”,25人为一“行”(háng),5人为一“伍”,“行伍”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吧。“同行十二年”,同在一个“排”里多年,这样解释多贴切!
老师:有道理,可备一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老师:以前课本的解释,静卧时,雄兔是“脚扑朔”的,而雌兔是“眼迷离”的;还说“傍地走”就是“贴着地面跑”。我观察,静卧时,雄兔和雌兔都是“脚扑朔”并且“眼迷离”的,因此主张用互文来解释。我还认为,兔子么,不用说的,只能在地上跑,因此我主张把“傍地走”的“地”解释为结构助词“地”,“傍地走”就是靠在一块跑。当年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初中生世界》。
学生:现在的课本说,抓住兔子的耳朵把它们拎起来,雄兔是“脚扑朔”的,而雌兔是“眼迷离”的。养兔子的人说,在那种情况下,雄兔劲儿大,所以脚会蹬啊蹬的,雌兔劲儿小,也就垂着眼,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
老师:这样就不需要用互文来解释了。
学生:“傍地走”的“地”也可以解释为“地面”了。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上一句是“把它们拎起来看看”,这一句自然是“放到地面上让它们跑跑”啦。
老师: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啊。咱们今天就《木兰诗》进行了一番咬文嚼字的研究,除了更深入地领会作品本身之外,还应当获得关于怎样读书的经验。让《初中生世界》的读者朋友和我们一起来总结这些经验好吗?
学生:当然好!
责任编辑/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