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视障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就是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在行为上规范他们,引导他们,从小养成生活自理、乐于助人、自律自强等各方面的好习惯,这样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视障儿童习惯坚持自律自强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铸就孩子诸多优秀品质。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成功的教育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而对于视障儿童来说,养成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更是意义非凡,但是在养成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需要教育者和家长必须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功夫才能如愿以偿,这就需要我们多些爱心、多些心思给予视障孩子更大的关注,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视障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呢?
一、了解视障儿童的生活行为特征
视障,顾名思义,就是视觉有障碍。由于视觉有障碍,那么视障儿童在生活中势必会受到非常多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必然会制约着视障儿童的认知、动作、语言、社交、游戏等各方面能力及其发展水平,而且自身存在的缺陷也会让他们自己对自己丧失信心,失去勇气,这就成为特殊教育者们必须重视而且要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飞速发展,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化,尤其特殊教育方面,国家更是高度重视,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在盲童学校生活的孩子,时刻感受着社会各界的爱心,生活各方面都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照,尤其在生活行为习惯上,教育者更是煞费苦心,用心钻研,以便更好的全面的了解视障孩子的生活行为特征,然后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可以说付出了比教育普通孩子多几倍的努力,一方面,在学校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指导家长在家里如何进行指导培养,使得视障孩子的生活能更多温暖更多幸福,成长更顺利!
那么,视障儿童在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特征呢?
一是生活能力低下导致行为不能正常。由于视觉有障碍,在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穿衣、如厕等正常人看似很容易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当然就会出现与常人不同的行为表现。而在这些方面想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必须耐心培养,这样对他们将来长大能生活自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二是道德认识低下导致出现偏差行为。我们都知道,视障儿童的智力水平不比正常孩子差,但他们由于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因其生理特殊性而導致的溺爱、偏爱或要求放松或疏忽管理,长此以往会由此导致他们出现道德认识能力低下,是非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低下,比如把吸烟、喝酒、打架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认为是潇洒和有个性的表现,从此慢慢就会出现偏差行为,家长到时候会更加束手无策。还有的视障儿童,由于意志薄弱,会缺乏坚定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时,又不能从书本上获取正确答案,又不能与家长或老师进行很好沟通时,就会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不良诱导,最后导致犯错误甚至犯罪,本来品质等各方面很好的孩子,可能因为一些不良社会人的影响,从而沾染恶习,慢慢走向堕落。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一些视障盲童等有不良行为,很多人会感叹,生理不正常的孩子就是不好教育不好管理,其实还是由于家长或照顾者教育者没能监护教育到位,如果能时刻注意他们的思想倾向,适时适当的引导,会避免出现不良行为。
二、引导视障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视障儿童虽然有生理缺陷,但是一样可以培养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对家庭和社会有贡献的人。而最基本的就是从小就培养这些孩子养成良好的正常的生活行为习惯。
一是生活自理的习惯。视障儿童的确生活自理困难,需要家长或者教育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且,他们更需要与他人亲密交往,需要爱,需要抚慰。但是,又有谁愿意去接近一个因生活自理困难而导致个人卫生不能清洁、不干净的孩子呢?所以,从这一点说,家长们必须从视障儿童小的时候就多花些时间去培养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必须培养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这样,大家才会愿意去接近他们,也才能满足视障儿童需要关爱、需要亲密接触的需求。
怎样培养他们生活自理和爱清洁的好习惯呢?比如,干干净净的衣服、梳理整齐的头发、清爽洁净的身体......这些如果若想要视障儿童拥有做到,就必须及早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去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掌握保持自身干净整洁所必须的各种技能,家长要做到及早对他进行训练。
当视障儿童可以生活自理、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刷牙、梳头、洗手、洗澡和剪指甲等。而且每种技能都必须单独加以培养,最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必须和他们一起逐步地、有条理地完成各项活动。而当他们把这些事情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和规矩后,家长就可以根据习惯养成的21天规律慢慢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做,家长监督或者鼓励就可以了。家长们一定要坚持住,尤其视障孩子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若干好习惯,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因此,最好先和孩子制定一个生活常规,并且要努力遵守。
二是帮助他人的习惯。盲童或者有视力障碍的儿童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可以从帮家人分担家务开始进行训练培养,但是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需要一些家长的帮助。可以先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这样当他完成后会有成就感。然后随着他们做事能力的增强,再让他们做一些更复杂的家务。而这时候,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要适当适时的鼓励、赞美、确认、肯定孩子的好行为,告诉孩子,你真了不起,不但能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了,真是一个懂事的乖孩子!这样,孩子就会非常自豪,非常开心,他们会认为,终于可以帮助家里人做事情了,能帮助大人减轻一些负担了,从而会很快乐、骄傲的感觉到自己是家里重要的一员,这样就会更加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当在家庭中养成乐于做家务、帮助父母的好习惯后,慢慢地在家庭之外,在学校、在社会上也会乐于助人。
三是自律自强的习惯。自律自强,对于残疾人、视障孩子来说更重要。因为视障孩子因为自身的生理缺陷,会比普通孩子更脆弱,更没有自信心。如果,家长不能恰当引导,甚至打击或者疏于关爱,可能他们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生活得更痛苦,从而可能会自暴自弃,最后导致可能生活会更加不幸。
但是,如果家长能恰当引导,告诉他们,人残志不残,“如果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他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视觉有障碍,但是我们的心是明亮的,一样可以做很多很多有益的事情,做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律自强,只有自己强大,别人才会看到我们的强大,我们一样可以活得精彩,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相信,如果家长能时时这样的激励、鼓励视障孩子,孩子一定会还我们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和人生!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是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天天慢慢积累形成的,贵在长久坚持。而且好的习惯会让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受益匪浅,也是孩子人生中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对于视障儿童来说,家长和教育者多费些心血,从小培养他们养成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会让他们更坚强的面对生活,也会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视障儿童习惯坚持自律自强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铸就孩子诸多优秀品质。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成功的教育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始。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而对于视障儿童来说,养成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更是意义非凡,但是在养成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需要教育者和家长必须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功夫才能如愿以偿,这就需要我们多些爱心、多些心思给予视障孩子更大的关注,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视障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呢?
一、了解视障儿童的生活行为特征
视障,顾名思义,就是视觉有障碍。由于视觉有障碍,那么视障儿童在生活中势必会受到非常多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必然会制约着视障儿童的认知、动作、语言、社交、游戏等各方面能力及其发展水平,而且自身存在的缺陷也会让他们自己对自己丧失信心,失去勇气,这就成为特殊教育者们必须重视而且要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飞速发展,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化,尤其特殊教育方面,国家更是高度重视,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在盲童学校生活的孩子,时刻感受着社会各界的爱心,生活各方面都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照,尤其在生活行为习惯上,教育者更是煞费苦心,用心钻研,以便更好的全面的了解视障孩子的生活行为特征,然后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可以说付出了比教育普通孩子多几倍的努力,一方面,在学校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指导家长在家里如何进行指导培养,使得视障孩子的生活能更多温暖更多幸福,成长更顺利!
那么,视障儿童在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特征呢?
一是生活能力低下导致行为不能正常。由于视觉有障碍,在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穿衣、如厕等正常人看似很容易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当然就会出现与常人不同的行为表现。而在这些方面想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必须耐心培养,这样对他们将来长大能生活自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二是道德认识低下导致出现偏差行为。我们都知道,视障儿童的智力水平不比正常孩子差,但他们由于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因其生理特殊性而導致的溺爱、偏爱或要求放松或疏忽管理,长此以往会由此导致他们出现道德认识能力低下,是非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低下,比如把吸烟、喝酒、打架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认为是潇洒和有个性的表现,从此慢慢就会出现偏差行为,家长到时候会更加束手无策。还有的视障儿童,由于意志薄弱,会缺乏坚定性。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时,又不能从书本上获取正确答案,又不能与家长或老师进行很好沟通时,就会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不良诱导,最后导致犯错误甚至犯罪,本来品质等各方面很好的孩子,可能因为一些不良社会人的影响,从而沾染恶习,慢慢走向堕落。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一些视障盲童等有不良行为,很多人会感叹,生理不正常的孩子就是不好教育不好管理,其实还是由于家长或照顾者教育者没能监护教育到位,如果能时刻注意他们的思想倾向,适时适当的引导,会避免出现不良行为。
二、引导视障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视障儿童虽然有生理缺陷,但是一样可以培养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对家庭和社会有贡献的人。而最基本的就是从小就培养这些孩子养成良好的正常的生活行为习惯。
一是生活自理的习惯。视障儿童的确生活自理困难,需要家长或者教育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且,他们更需要与他人亲密交往,需要爱,需要抚慰。但是,又有谁愿意去接近一个因生活自理困难而导致个人卫生不能清洁、不干净的孩子呢?所以,从这一点说,家长们必须从视障儿童小的时候就多花些时间去培养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必须培养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这样,大家才会愿意去接近他们,也才能满足视障儿童需要关爱、需要亲密接触的需求。
怎样培养他们生活自理和爱清洁的好习惯呢?比如,干干净净的衣服、梳理整齐的头发、清爽洁净的身体......这些如果若想要视障儿童拥有做到,就必须及早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去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掌握保持自身干净整洁所必须的各种技能,家长要做到及早对他进行训练。
当视障儿童可以生活自理、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刷牙、梳头、洗手、洗澡和剪指甲等。而且每种技能都必须单独加以培养,最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必须和他们一起逐步地、有条理地完成各项活动。而当他们把这些事情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和规矩后,家长就可以根据习惯养成的21天规律慢慢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做,家长监督或者鼓励就可以了。家长们一定要坚持住,尤其视障孩子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若干好习惯,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因此,最好先和孩子制定一个生活常规,并且要努力遵守。
二是帮助他人的习惯。盲童或者有视力障碍的儿童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可以从帮家人分担家务开始进行训练培养,但是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需要一些家长的帮助。可以先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这样当他完成后会有成就感。然后随着他们做事能力的增强,再让他们做一些更复杂的家务。而这时候,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要适当适时的鼓励、赞美、确认、肯定孩子的好行为,告诉孩子,你真了不起,不但能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了,真是一个懂事的乖孩子!这样,孩子就会非常自豪,非常开心,他们会认为,终于可以帮助家里人做事情了,能帮助大人减轻一些负担了,从而会很快乐、骄傲的感觉到自己是家里重要的一员,这样就会更加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当在家庭中养成乐于做家务、帮助父母的好习惯后,慢慢地在家庭之外,在学校、在社会上也会乐于助人。
三是自律自强的习惯。自律自强,对于残疾人、视障孩子来说更重要。因为视障孩子因为自身的生理缺陷,会比普通孩子更脆弱,更没有自信心。如果,家长不能恰当引导,甚至打击或者疏于关爱,可能他们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生活得更痛苦,从而可能会自暴自弃,最后导致可能生活会更加不幸。
但是,如果家长能恰当引导,告诉他们,人残志不残,“如果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他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视觉有障碍,但是我们的心是明亮的,一样可以做很多很多有益的事情,做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律自强,只有自己强大,别人才会看到我们的强大,我们一样可以活得精彩,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相信,如果家长能时时这样的激励、鼓励视障孩子,孩子一定会还我们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和人生!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是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天天慢慢积累形成的,贵在长久坚持。而且好的习惯会让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受益匪浅,也是孩子人生中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对于视障儿童来说,家长和教育者多费些心血,从小培养他们养成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会让他们更坚强的面对生活,也会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