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应注意四大问题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性矛盾一直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之一。几年来,各地在调整结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实际进展,尚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包括供需错位、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等,均与此有密切关系。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笔者认为,在下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把握此次战略性调整,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填平补齐”式的调整,而是以科技进步为导向的“升级式”调整。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世界新技术革命到来的双重背景之下,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新形势。要看到,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曾经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的生产要素乃至产业都有可能或先或后、或快或慢、或部分或整体地发生变化。在这一巨大历史动力的推动下,预计在若干年内,产业结构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触动,某些产业将会被改造,而某些产业将会超常增长。有科技进步的强力支撑,中国的经济结构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有些地方对这一新趋势研究不够,甚至还停留在新技术革命前的思维,虽然也搞“调整”,但只是在原来的技术水平上“填平补齐”,这种调整难以达到优化和提升中国产业结构的目的。为此,要特别注意紧紧抓住“升级”这一关键,一方面以现代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逐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第二,要注意把握此次战略性调整,不是以计划为导向、以行政为主体的调整,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调整。
  经过20余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大量的竞争性领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开始发挥;在少数传统垄断性领域,市场力量也已开始成长并逐步形成对传统体制的挑战之势;虽然现代市场经济的某些重要体制支柱(如现代产权制度、信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还比较薄弱,但总体上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大体框架已经初步形成,这对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及总需求不足等宏观问题,决策层采取了包括发行特种国债在内的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这种状况使有些地方和单位产生某种误解,以为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似乎可以不必重视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了,以至消极等待政府部门来进行调整。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当的。诚然,在调整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基础性的导向机制是市场而不是计划,调整的最重要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放手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把基点放在企业把眼睛盯住市场,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不仅要盯住国内市场,而且要盯住国际市场这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取向,也是调整的伟力所在。
  第三,要注意把握此项战略性调整,不是产业结构自身单一层次的“孤立型”调整,而是促进包括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在内的多种层次“结合型”调整。
  我国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是其特点之一。调整时不宜采取“单一层次”的模式,而应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挥多层结合的经济优势。在实践中看到,即使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企业),也有劳动密集型环节(如工序),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企业)也有资本和技术有机构成很高的环节。在调整中,要注意发挥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优点,有针对性地提升不同类型产业的档次。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宜简单化地加以排斥,尤其对发达国家已经或即将退出、而中国又存在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要积极接续;同时,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和提高,从而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四,要注意把握此次战略性调整,不是经济结构的局部性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在内的系统性调整。
  一些地方在调整中把功夫仅仅下在产业结构方面,而对其他方面有所忽视。诚然,产业结构非常重要,但从广阔的视野考虑问题,调整绝不只是产业结构问题,它是一个包括产业、地区、城乡以及所有制结构在内的系统性调整过程。要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地区的合理布局问题;同时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协调城乡结构。特别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调到深处也触及产权。当前,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还没有完成,某些退出计划经济较晚的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困难与国有企业转轨的困难交织在一起,尤其要重视产权制度的创新。要把产业、地区、城乡结构调整与产权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破除束缚经济结构升级的体制性障碍,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常修泽)
其他文献
河南大中城市加速户籍改革,从4月起,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获得中级以上职称,被用人单位聘用且工作满一年以上的,可将户口迁入所工作的城市;外地公民在城市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准予本人及直系亲属户口迁入;大学新生入学不再迁户口。    具备条件优先进城    只要有合法的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都可落户城市。这是这次河南省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则。  外地公民,凡具有国家承
期刊
户籍管理是世界各国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不光中国有,国外也同样有。外国的户籍管理多叫“民事登记”或“生命登记”、“人事登记”,虽然叫法不一,但基本上与我国的“户籍”管理相似,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有些国家是靠市场加法制的手段,有的是靠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来调节公民迁移和移居方向。  国外的“民事登记”登记内容大多包括人口出生登记、死亡登记、婚姻登记。所登记的内容与我国的“户口”登记几乎相同。  像
期刊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说,2002年的汛期即将过去,今年的汛情主要有三大特点:  ——局部灾情严重,局地降雨频繁。一些省份,如陕西、重庆、福建和四川的部分地区、县城一天降雨量达到300—400毫米,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山洪暴发,给民众带来生命、财产损失。  ——中国七大江河今年水势平稳。除长江最近几天有部分水文站水位超过保证水位外,其它江河均未有险情发生。  ——今年人们
期刊
范剑平徐连仲祁京梅张峰周景彤  今年以来,我国出现经济增长率加速上升而物价指数持续下滑的矛盾现象,似乎不符合经济学常理。其实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指数变化方向必然是一致的,过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长期下降会导致通货紧缩。但在短期中,消费价格在经济景气指标中属于滞后指标,往往受前一阶段经济景气先行指标(如生产资料价格、固定资产投资等)和同步指标(如经济增长率、进出口等)的滞后影
期刊
据中国人民大学关于中国24座城市综合和分项竞争力调查报告的得分和排序结果,厦门有“四项指标”名列前茅,其中,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二,制度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二,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  该报告称:“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城市:厦门。厦门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五,但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高居全国第一。作为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环境质量优良的海滨城市,环境竞争力仅次于珠海
期刊
我国执行“十五”计划至今刚刚一年半的时间,国民经济运行中却出现了始料不及的两大特点:一个是制造业的突飞猛进,一个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十五”计划强调指出,在未来五到十年的战略发展过程中,结构调整是主线。“十五”突出强调的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发展社会服务业等,目标是使产业结构全面优化。而在“十五”计划里没有特别强调制造业,传统工业里的制造业在“十五”期间主要是更新设备,调整产
期刊
为配合在南非举行的“地球峰会”,《时代》周刊特别推出了“绿色世纪”特刊,以便深入探讨各种节约能源、挽救地球的方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介绍,虽然环保的重点是以人为本,环境次之,但也要记住,“你把资源都用光的时候,人类也就快完了”。目前颇为热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纠正这一“滥用地球”的不良现象的必由之路。  特刊指出了人类正在“疯狂利用地球资源”,并提出了几个“缓和危机的方法”,其中包括大力采用
期刊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未来的生存环境将取决于今天的努力时,股份期权的概念在中国开始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北京振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为日前告诉记者,该公司进行股份期权试点3年来,企业净资产增值50%,约3000万左右。    股份期权势在必行    “振冲”是一种进行建筑物地基与基础加固的技术名称,以此作为公司名称注册,闻其名知其行,研发、生产皆为“振冲”,心无旁骛,足见自信。  这一自信源于振冲公
期刊
中国数码纺织高层论坛9月7日至8日在广东西樵轻纺城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以现代数码纺织为主题的高峰论坛。  这次论坛是在纺织服装行业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举办的。据报道,在我国传统商业门类中,纺织业比较早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而纺织行业真正推进信息化是在党的十五大以来的5年间。5年来,纺织行业在进行波澜壮阔的改革调整的同时,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远见卓识。5年来,纺织企业对信息
期刊
珠江三角洲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如长江三角洲,在一些人看来是因为政府的支持不如从前,但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吴敬琏眼中,关键还在于投资环境的不同。他说,“在苏州引进新加坡政府管理的全套法规后,周边其他的工业开发区纷纷效仿,整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法治环境也出现较大的进步。所以从2000年开始,广东有些地方就发现所谓的外资企业北移的现象。”  谈到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时,吴敬琏讲,“在未来两年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