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的CRYGD基因的一个新突变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ueza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ADCC)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筛查。

方法

应用Sanger测序分析18个ADCC致病基因的突变热点,通过序列比对分析找出突变,并在100例健康对照中进行筛查,以排多态性位点的可能。

结果

该家系中的3例患者均携带CRYGD基因c.471G>A(p.Trp157Term)杂合突变,可导致编码的γ晶状体蛋白在第157位氨基酸处提前终止翻译。在2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和100名表型正常的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同样的突变。经Mutation t@siting软件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突变。

结论

CRYGD基因c.471G>A(p.Trp157Term)杂合突变可能为该家系的致病原因。该突变尚未见报道,因此是一种新发现的先天性白内障致病突变。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 CADASI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方法探讨1例患有CADASIL的先证者及其亲属的发病情况、遗传方式、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并检测NOTCH3基
目的研究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uman 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PA-MSCs)在体外传代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特性的变化,为hPA-MSC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hPA-MSCs第1、3、5、7、10、13、17、20代体外培养细胞进行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周期分析、免疫表型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的定量分析
期刊
目的明确1例发育落后合并多发畸形的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之后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芯片检测患儿的微小染色体改变,并用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的检测结果。结果患儿的临床表现包括发育落后、特殊面容以及多发畸形。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儿及其父母的核型均正常,其中患儿核型为46,XY
期刊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无创、低成本的线粒体糖尿病MT3243A>G位点突变的筛查方法。方法采集上海市儿童医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的6例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的血液、唾液及尿沉渣样本,用焦磷酸测序法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来源样本中MT3243A>G突变位点的杂合度水平;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 analysis,HRM)对来自上海市4
目的明确一家系中两例智力低下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并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分析患者的核型,之后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芯片检测潜在的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芯片检测的结果。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先证者及
目的确定东北地区一个先天性无虹膜家系PAX6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对先天性无虹膜家系中2例患者进行详尽的眼部检查,采集该家系所有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PAX6基因的11个编码外显子及其邻近的部分内含子,对所有扩增基因进行直接测序确定致病的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2例患者在第9外显子出现一个无义突变(c.718 C>T),家系患者的眼表型差异较大,其中一患者表现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汉族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与rs11024102 (PLEKHA7)、rs3753841 (COL11A1)和rs1015213 (PCMTD1-ST18)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的关联性。方法选取四川地区362例PACG患者及年龄、性别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