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的概念是,在单位时间里,师生取得的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生物知识、提高了生物能力。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上好初中生物课呢?记得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生物课堂创造成一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追求生物的魅力。而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是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一、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一客观事物或对某一活动爱好的倾向,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反映形式。一个人对某一对象有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力求认识它、了解它。对某一活动感兴趣,就爱不释手,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兴趣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巨大促进作用。
通常,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事物或环境有:(1)新颖、能够引起好奇心和注意力的事物;(2)有成功希望的事情;(3)过去经历过并取得成功结果的事情;(4)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加强生物学习的目的性、直观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念。如在“生物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理特征,告诉他们这些特征,其他的生物也有;在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时,安排学生收集鼠妇进行实验,通过经历实验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做无疑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重视质疑引发学生思考
俗话说:“思起于疑,有疑才有问;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可见,只有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才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只有在思考中人的创造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此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所提出的问题是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的若干重要问题,而不是随意的。有时为了顺应一种情景,利用时机,及时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集中注意力,也是必要的。对于提问的类型(是事实性问题,还是思考性问题)和提问的要求等,在课前事先应有一个较好的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启发作用。问题选择得当,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不当,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一个好的提问应该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且难易得当,有较大的引申余地。例如,讲述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提出:杂技表演的猴子生来就会骑自行车吗?它是如何做到的?猴子骑车表演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学生对动物的杂技表演比较感兴趣,这样的提问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过程中,学生活跃起来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要注意冷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学生的提问。绝不能将学生的提问当作有意的挑衅;应该掌握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轻松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一时未能回答,也绝不敷衍,实事求是地说明,现在不能作出满意的回答,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书籍后再作解答。课堂上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风趣、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没有心理距离,这样就可以营造出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教学提问,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要求教师既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结果。教学提问,还应考虑提问的新颖性和多维性,以真正达到在质疑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以前的教学,习惯于“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纯粹的理论灌输。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习惯于“依葫芦画瓢”,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学的独立性和趣味性,更谈不上知识创新。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吸收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通过质疑教材中资料提供的现象,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把学习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如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教学中,针对鸟类消化特点,提出鸟类的消化能力强还是弱?如此质疑具有多维性,需要通过多方面理解,才能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为了解疑,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资料的描述,联系平时所见鸡鸭整天在觅食,随地排便的现象,联系鸟类消化器官图,从各方面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鸟类消化的特点也就迎刃而解。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无疑大大提高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课堂讨论,活跃学生思维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学习气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获取知识,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措施。作为课堂讨论的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把握好讨论的规模、形式。讨论的规模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即教师出示讨论问题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人数不作一定的要求,通常以4~6人为一组,把不同个性的学生混合编组是最好的做法。组内归纳小结后,由代表在全班发表讨论意见,未尽之处本组成员补充。如前面鸟类消化能力强弱的讨论就可以这样做。小组讨论方式要有利于智力互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全班讨论,即开放式的自由辩论,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图的比较讨论中发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中还有细胞壁、叶绿素,而动物细胞没有。这种讨论方式,学生的思维富于逻辑性与敏捷性。在讨论的形式上,有临时性讨论和计划性讨论。不管是何种规模、何种形式的讨论,都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智慧和耐心,需要教师通过适当有效的指导,引发学生乐于参与讨论的动机,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 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表扬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学生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任何片面地强调或忽视师生单方面作用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只有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积极地进行指导,教学才能有效且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也才可能成为现实。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驾驭课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一客观事物或对某一活动爱好的倾向,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反映形式。一个人对某一对象有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力求认识它、了解它。对某一活动感兴趣,就爱不释手,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兴趣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巨大促进作用。
通常,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事物或环境有:(1)新颖、能够引起好奇心和注意力的事物;(2)有成功希望的事情;(3)过去经历过并取得成功结果的事情;(4)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加强生物学习的目的性、直观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念。如在“生物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理特征,告诉他们这些特征,其他的生物也有;在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时,安排学生收集鼠妇进行实验,通过经历实验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做无疑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重视质疑引发学生思考
俗话说:“思起于疑,有疑才有问;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可见,只有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才会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只有在思考中人的创造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此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所提出的问题是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的若干重要问题,而不是随意的。有时为了顺应一种情景,利用时机,及时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集中注意力,也是必要的。对于提问的类型(是事实性问题,还是思考性问题)和提问的要求等,在课前事先应有一个较好的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启发作用。问题选择得当,能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不当,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一个好的提问应该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且难易得当,有较大的引申余地。例如,讲述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提出:杂技表演的猴子生来就会骑自行车吗?它是如何做到的?猴子骑车表演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学生对动物的杂技表演比较感兴趣,这样的提问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过程中,学生活跃起来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要注意冷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学生的提问。绝不能将学生的提问当作有意的挑衅;应该掌握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轻松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一时未能回答,也绝不敷衍,实事求是地说明,现在不能作出满意的回答,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或书籍后再作解答。课堂上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风趣、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没有心理距离,这样就可以营造出活泼、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教学提问,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要求教师既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结果。教学提问,还应考虑提问的新颖性和多维性,以真正达到在质疑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以前的教学,习惯于“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纯粹的理论灌输。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习惯于“依葫芦画瓢”,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学的独立性和趣味性,更谈不上知识创新。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吸收新教材的教学理念,通过质疑教材中资料提供的现象,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把学习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如在探究鸟适于飞行的教学中,针对鸟类消化特点,提出鸟类的消化能力强还是弱?如此质疑具有多维性,需要通过多方面理解,才能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为了解疑,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资料的描述,联系平时所见鸡鸭整天在觅食,随地排便的现象,联系鸟类消化器官图,从各方面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鸟类消化的特点也就迎刃而解。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无疑大大提高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课堂讨论,活跃学生思维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学习气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获取知识,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措施。作为课堂讨论的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把握好讨论的规模、形式。讨论的规模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即教师出示讨论问题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人数不作一定的要求,通常以4~6人为一组,把不同个性的学生混合编组是最好的做法。组内归纳小结后,由代表在全班发表讨论意见,未尽之处本组成员补充。如前面鸟类消化能力强弱的讨论就可以这样做。小组讨论方式要有利于智力互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全班讨论,即开放式的自由辩论,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图的比较讨论中发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中还有细胞壁、叶绿素,而动物细胞没有。这种讨论方式,学生的思维富于逻辑性与敏捷性。在讨论的形式上,有临时性讨论和计划性讨论。不管是何种规模、何种形式的讨论,都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智慧和耐心,需要教师通过适当有效的指导,引发学生乐于参与讨论的动机,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 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表扬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学生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任何片面地强调或忽视师生单方面作用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只有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积极地进行指导,教学才能有效且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也才可能成为现实。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驾驭课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