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孔 城市幻境 世界建筑的影像标本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z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幻的本体
  城市的形成,是由人类生活的聚集而产生,由最新出现的居住空间,到交易市场、皇权建筑,无疑这里所承载的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在城市空间中,无形的网络与有形的城市道路将城市中的各个核心点链接,从而形成了人们多点多线间的流动。然而,仿佛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核心点初始的原貌,每当我们走入摩天大厦,总是为进入其中做一些事情或登上高点去俯瞰城市,这摩天大厦本身往往是不被深刻关注的,它最多也只是人们感叹或是作为地标的对象。
  初看瑞典摄影家艾琳·孔(Irene Kung)作品,你会被她精致的影调和安静的主体所吸引,这些知名的建筑,在她作品中显现出来的,是一个建筑本身的样子,没有掺杂多余的因素,安静且迷幻,让建筑充满了仪式感。她用相机镜头拍摄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但却又与普通的城市风光摄影迥然不同。在她的镜头下,全球最负盛名的建筑,都与喧闹的城市场景隔绝开来,仿佛代表着隽永不灭的建筑艺术之美,静静伫立在时间的长河中,幻化为一座座绝美梦幻的暮光之城。
  建筑的公共记忆
  艾琳在建筑身后拉起厚重的大幕,将城市封存在夜色的记忆里,台前只留下这座城市的象征,孤零零的,却仍牵连着历史,牵连着城市的风雨。这些建筑属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它构建了公共记忆,并成为访客眼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在特质。摄影师导演着光与影,现实与想象的梦幻舞剧将影像的意义向外延伸,目的是将建筑从其作为旅游景点的职能中解救出来,还其以文化尊严。
  艾琳的作品为这个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世界动了一次手术,扫除了我们心中那些自大的妄想,带领我们超越形式、超越现实,重新发现那些我们自以为熟知的景致。看不见的城市来自我们的视而不见,有了艾琳,我们才看到城市最亲切而隐秘的内在。
  城市的符号
  没有哪个艺术家像艾琳·孔一样,将城市作为自己全部艺术创作的中心。艾琳的兴趣并非记录城市变迁,而是专注于城市中那些不朽的标志,那些属于昨天或今天的城市象征,穿越时光,向世人诉说一座城的往昔岁月。艾琳·孔的拍摄不是到此一游般的短暂驻足,也从不挖空心思选取新奇的角度,她的作品均是采用我们最熟悉的角度拍摄的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相同的视角在任何—本旅游手册上都能找到,仿佛并无过人之处。对于罗马斗兽场、米兰大教堂和卢浮宫,对于那些已成为丰碑的建筑,那些我们自认为孩提时代便已熟知的景色,看到艾琳·孔的作品,我们才意识到自己从未像她一样剖开建筑的表面深入探寻其内里,也无法从这些建筑已被高度符号化的形象中体会到任何戏剧性的意味。
  为了留下一个永恒经典的注视,艾琳将这些建筑从语境中抽出,严格过滤,只留存形制、结构和空间特征,使之兼有超越真实与超现实主义的特质。艾琳的创作手法执着而有条理,她从不剔除任何细节,反而坚持通过充分强化这些细节重建她所理解的建筑的本真,为作品灌入令人炫目的冲击力。罗马、米兰、都灵、佩萨罗、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巴黎、北京和上海,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今都已成为旅游景观。
其他文献
近年来,摄影师和摄影自媒体一直在呈井喷式的增长,但内容却良莠不齐。而摄影之友的互动栏目以及新媒体的微光计划,本着挖掘优质内容的基本原则与不少摄影师有过合作。本期影友盘点,选择了一些今年活跃度较高并有代表性摄影师,将他们今年的成就带给大家,相信他们是大家学习摄影的路上的最佳榜样。  PART 1  只拍照满足不了他们对摄影的热爱  马跃  宝丽来摄影师,中国首届即时影像  展策展人,参展主要摄影师。
场景01 绿皮火车  场景分析  这次的拍摄场景是一辆濒临淘汰的绿皮火车,但它还在承担 着一条人员稀少的客运路线。场景有很强的特色,但空间相 对狭小。在拍摄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场景的互动性从而获得 自然生动的画面。  同场景扩大取景范围,环境递进拍摄,  有时越丰富的视觉信息越能吸引观 看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能 够尽可能多地交代场景细节与特 征。在这里,有一条非常有效的拍 摄路径,就是扩大取景
二〇一四年的一天,我悄悄走进那座巴洛克教堂,  看见一具具骷髅白森森摞满了三面墙。  站在教堂中央,被上千个死者围观,  我感到活着的人反而势单力薄。  这是小镇为节省土地立下的契约:  掩埋过十年的人,要一个个被挖掘回来。  它们的脑门上写了名字,绘了植物,  似乎表明它們生前是人,死后还做过  月桂枝、橡树叶、常春藤和玫瑰花——  在姹紫嫣红的哈尔斯塔特,我分不清  哪些花卉由活人栽下,哪些花
今年已经79岁的摄影师帕特里克·沃德坚持记录英国近五十年。他照片中的英国既不讽刺也不严肃,而是充满了日常的轻松。最近他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照片正在展现另一面的价值——见证了一段逝去的时光。  这就是英国 MAX  帕特里克·沃德  自由摄影师,1937年生于伦敦。在过去的50年里一直致力于记录日常的英国。  “我觉得自己能成为一名摄影师,这就像个奇迹。”帕特里克·沃德(Patrick Wa
可能有不少人都是因为一张完美虚化的照片而爱上摄影,器材厂商更是不遗余力地研发超大光圈镜头投其所好。近日,哈苏发布了XCD80mm F1.9镜头,作为中画幅领域的最大光圈镜头,其表现值得期待。光圈全開呈现锐利画质  市面上的很多镜头,虽然最大光圈设计的足够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拍摄的画面成像质量惨不忍睹,只有收缩一至两挡光圈才能满足拍摄需要。而哈苏则不然,一直秉承着最大光圈则为可用光圈,同时在不同
从2002年到2013年,美国摄影师珍·戴维斯 (Jen Davis)花了11年的时间来拍摄自己。虽然 自拍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日常的一部分,但这 对于当时身高165cm,体重却达到236斤的戴维斯 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时的她还是个十多岁的少女,少女总有少女 的心思,然而她却因为自己的身材而感到异常孤独。 渐渐地,她找到一个理想的方法来排遣这种孤独感。 她开始尝试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
5月17日,第四届Photo London在萨默塞特宫(Somerset House)向公众开放。许多摄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在这里得到展示和销售。同时还专设有特别展览,包括获得2018摄影大师奖(Master of Photography)的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发明摄影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Henry Fox Talbot)以及像
所见即所得 打光更轻松  LED灯相比于传统的闪光灯来说并不需要太多的经验和技巧,没有复杂的菜单,也不需要引闪器等附件,能十分简单地做到所见即所得;相比于红头灯等常亮灯来说又有体积小、重量轻,发热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势。所以说这种LED灯光设备对于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来说十分友好。发光面积大打光更柔和  我们在使用传统闪光灯的时候一般都需要搭配柔光附件使用,大到柔光箱,小到肥皂盒,而这些所有的附
很多人迷戀黑白摄影,尤其喜爱照片被 剥离色彩之后所留下的纯粹质感。而照 片中黑白影调的控制,丰富的层次,则 是一张照片的重中之重。  1
思锐Swift M1性能参数  折叠尺寸:218X115X63mm  重量:498g  电池容量:2500mAh  静态续航时间:6小时  最大负载:300g  俯仰轴机械转动范围:330°  横滚轴机械转动范围:160°  航向轴机械转动范围:330°亮点01灵巧折叠,轻盈随行  思锐Swift M1手机稳定器与市面上其他品牌相比较,M1采取了类似“二次折叠”的方式,让其获得了更为小巧的体积。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