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清音

来源 :家庭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ay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直插云天的巍巍雪峰,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淳朴厚重的黄土高原,洁白璧润的冰川景观,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自然画卷。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自古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等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和众多古迹,彰显着其绵亘的生命力和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素有“西北小江南”“历史文化古城”和“石窟艺术之都”的美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不同水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有不同的精神图腾。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环境,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共同模塑了天水人的文化性格。
  黄土高原实实在在,厚重内蕴。黄土高原人视朴实为最美,视朴实为生命的原色调。
  朴实的后生和纯朴大气的黄土高原,是一种颜色,一种品格。
  黄土高原人特有的雄性之美,是一种豪放、雄奇、壮犷之美;是一种原始的意志和没有被破坏,没有被扭曲的冲腾元气和十足的底气;是一种精神的符号和生命的图腾……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一样,历来被称为“心象”,是一种“写心”文化。中国画大师历来都强调情感因素的主导地位。无论是石涛说的“夫画者,从于心也”,还是黄宾虹先生说的“笔墨常变,笔墨精神不变”,以及吴冠中说的“笔墨等于零”,都是在强调传统神韵和精神远胜于笔墨和外在的形式。
  甘肃天水籍青年画家王渊皓,也强调心灵的书写和心性的释放,他借助于笔墨,表达着强烈的心灵颤动、朴素单纯的诗意胸襟,以及高原人对生命的思考、追求和向往,其作品所传递的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一种情绪,一种精神,一种意志,一种力量,一种踏实,一种宽厚,一种梦想,一种文化,一种蓬蓬勃勃,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也是黄土地人对自然的膜拜,对生命的热烈颂歌,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王渊皓师从著名山水画家俞文杰先生,而俞文杰师贾又福,贾又福师李可染,李可染师黄宾虹,黄宾虹是公认的山水画研究之集大成者和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作为后学,王渊皓的师承可谓清晰分明,源清本正,一水东流而归于海,一木秀茂而植于林,源流相接不断,擎木独出,自孕育于厚壤沃土。
  黄宾虹先生以学养胜,五笔七墨总结出中国画笔墨的内在之美,浑厚华兹独得山川河岳之灵气,书法诗文篆刻为艺林添壁加瓦,画坛增辉,一代之中,曾不数人。李可染先生于黄先生墨法之外另立逆光积墨画法,开李家山水“大山大河大黑大白”之新形式,新面貌,影响所及,至于今日而不衰。贾又福先生得李先生用墨之精神,而独创空黑之法,墨团团,黑团团,玄之又玄,超以象外,把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发挥到又一新境界,可谓善学而又创新者也。到了俞文杰先生,也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他老师贾先生的笔墨语言和造型语言,而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俞文杰的山水画,多以太行山为主题,状写其厚重、深沉雄伟的丰碑式形态和魅力,以象征其横空出世的崇高精神,既取其形,又取其神,更重要的是“造势”与“造境”,且善于造势与造境。
  俞先生的作品似乎有意摒弃了“游戏笔墨”的闲情逸趣,志在对一种精神的追寻和叩问,从而创造出横空出世与太古浑然的山水境界。
  王渊皓除了大量临习古人作品外,更多的是直接学习俞文杰先生的作品,所以笔墨与造型构图都颇具俞先生的风格和味道。他的作品也像他的老师俞文杰先生一样,追求有艺术传承的面貌,含蓄内敛,调动内在于水墨中的线条、颜料、飞白、书法等元素,试图通过笔墨,将东方宁静的造型与充满生机变化的水墨语言结合起来,使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与水墨的自然生发相融合,动静相生。沉稳丰厚的墨色,浑然从容,含蓄隽永,决无张扬轻浮之嫌。他有几幅作品,空白留得颇为讲究,用白云将山拦腰截断,更加突显了气势的雄伟,而且他用笔不轻浮,不孱弱,不呆板,“笔墨能留得住纸”。
  王渊皓以西北后生的执著,每日勤学苦练,博采众长,从他的笔墨上不难看出不同大家的影响。他的有些山水小品,显得雅致且有意境,树秃山兀,似是从四王而来;有的山石,结构画的很严整,树也枝叶分明,钩水钩云,条条不含糊,似是临黄秋园;有的作品,有意以书法的长短不同的线条来造型,乍看很乱,细看还是有序不紊的,似是在临习黄宾虹;有的作品,用线比较多,行笔比较快,且以侧锋居多,似是临习当代画家靳文艺来的。他最喜欢的古代画家有王蒙、沈周、石涛、龚贤等,从中可窥见他的兴趣偏好和艺术主张。有意思的是,王蒙是元四家之一,沈周是明四家之一,石涛是明末清初四僧之一,龚贤是清中期金陵八家之一,他有意识地从每一朝代的“四家”里选出一个来研究,而且选的都是四家中的代表人物,眼界可谓不低。
  王渊皓自大学起即师从俞文杰先生,绘画创作上受俞先生影响最大。相处六年来,师生之间早已情同父子,亲密无间,致使有人打趣说,“堪比齐白石和李可染,徐悲鸿与吴作人”。
  在当下这样一个极度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全球化、立体化、多维化的生活结构中,新媒体的兴起带动着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艺术的边界也在不断地扩大。在这个传统水墨向当代水墨转型的阶段,值得欣慰的是,王渊皓这样的青年艺术家,不仅能够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够以开阔的艺术视野和人文关怀精神,在“众声喧哗”中去冷静地思考与检省,这使王渊皓的未来充满了可能性。
  寄望王渊皓,能够继续他的思考,在依存于笔墨之上,注重艺术韵味与笔墨情趣,注重形式美感的表达的同时,还能够以东方精神的传统基点(传统不仅仅是形态,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上的笔墨和简单的形式上的题材)和国际性的立足点,面对当下,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何加强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脉的联系,进一步延伸当代水墨的探索,在全球化的艺术格局中,超越中国传统绘画狭隘的本土化身份认同,使其既能进一步突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特色,又能使之更加具有国际身份;让具有中国民族象征意义的古老水墨艺术,以旺盛的青春活力,如凤凰涅槃般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使其不仅能与国际艺术对接,而且还能够胜任其代表中国艺术的历史使命?如何摆脱艺术家的个人趣味,使艺术家精神的独立性和语言的创造性,回到艺术话语本身的实验和探索中,使水墨艺术既能够上接传统,又能够重建水墨的普世性?如何用水墨来表达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声音,表达现实的关怀?如何在当代水墨的实验和探索中,推动其发展,完成自己的使命,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
  王渊皓的漫漫艺术之旅,从黄土高原——这永恒的诗意源泉出发,经受着现代的洗礼,走向未来。黄土高原茂腾腾的后生,代表着成长,代表着生机,代表着希望,让人产生踏破岁月的无穷想象……
  书画家简介:
  王渊皓:1986年生于甘肃天水、原名王平平,法号弘皓,斋号精进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报社特聘画家,北京宋庄国画院特聘画家 ,北京融宝汇画院特聘画家。
  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师承山水画家俞文杰先生。2013年就读于北京荣宝斋画院范阳山水画工作室。20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刘怀勇工作室,在学习绘画及创作中,经常受到画家靳文艺、李志成、夏墨等老师的指点。
  2012年12月参加“第五届明天会更好慈善爱心书画艺术交流展”。
  2013年10月参加“传承与开拓”俞文杰师生作品展。
  2014年7月5日在北京潮白书院举办“凝情厚土”王渊皓作品展。
  2014年11月荣获“青春志·首届北京青年美术家艺术嘉年华”优秀作品展优秀奖。
  2015年山水画作品获得第二届“华夏之星”作品大赛铜奖。
  “潼关水墨写生”作品荣获2015甘肃省美术写生作品展二等奖并在甘肃省美术馆展出。
  2016年3月8日参加由深圳三希美术馆主办的巾彩鹏城——华夏之星第五回提名展。
  2016年3月9日参加首届香港国际书画艺术双年展并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厅展出。
其他文献
本土农业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与农业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和对农业生产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的总和。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
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已有20多年了,但发展并不顺利,村民自治在实践上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尚在努力探索之中。 本文立足于既往的研究基础之上,对村民自治的思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