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10月23日,乔布斯邀请记者们参加一场“令人惊奇”的新闻发布会。记者们确实对这次发布会充满好奇,因为他们此前收到了苹果公司的一份请柬,上面写着:“苹果公司诚邀您参加下周三举行的数字外围设备发布会。”请柬的最后戏谑地写道:“友情提示:这次不是 Mac。”
后来的发布会显示,那次是iPod。
不过,让乔布斯引以为傲的iPod的雏形其实不是诞生在苹果,苹果公司承认iPod之父是一位英国人。
饱受打击的研发先驱
“当时我正在一个梯子上刷油漆,我接到了一位带美国口音的女士的电话,她自称是苹果的法律事务代表,他们希望承认我所做的那些工作。”英国人肯恩·克莱默(Kane Kramer)这样回忆2007年某天发生的这一幕。
当时,Burst.Com起诉苹果公司iPod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苹果公司于是远赴重洋把肯恩·克莱默请来作证,以证明这项专利是失效的公共财产。
原来,15岁就辍学的肯恩·克莱默于1979年发明了iPod前身的专利技术,那时他才23岁。克莱默为这项设计申请了一个世界范围的专利,并且创办了一间公司加以发展。但是在1988年公司董事会分裂之后,他无力支付在120个国家更新专利所需的6万英镑费用,被迫放弃了专利,这项技术便成为了公共财产。
靠着肯恩·克莱默当年的专利存档和设计草图,苹果公司基本上打赢了这场官司。但肯恩·克莱默仅仅从苹果公司获得了一点咨询费,这位穷困潦倒的iPod技术发明人称自已经济拮据,“我甚至没钱为自己买一部iPod,苹果倒是曾经送给我一部,但只用了8个月就坏了。”2007年他不得不结束掉苦苦挣扎的家具设计生意并卖掉房子,和妻子及3个孩子租房居住。
肯恩·克莱默的故事让人唏嘘,但也有人对这个故事提出异议。他们认为苹果推出这个对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iPod之父,是为了避免被商业对手抓住把柄,因为肯恩·克莱默30年前的发明太过原始,太过粗糙,很难说是iPod的鼻祖。
业界比较公认的iPod技术研发先驱是DEC公司的两位工程师:安德鲁·比勒尔和特德·沃伯。他们从1998年5月开始研发新一代数码音乐播放器,并迅速取得了进展。期间,DEC公司被康柏收购,但这没有影响两位工程師的热情,沃伯说他觉得自己在研发一种非常酷的东西,他本人就很想拥有一个。
沃伯他们解决了产品的能量控制、声音处理、导航点播,以及产品与电脑互动等问题。当时这个产品已经可以容纳100张CD歌曲,同时产品体积已经缩小到可以托在手上。当然,它还不能像后来的iPod那样放进口袋。
沃伯他们希望新东家康柏能够重视他们的产品,可是不幸的是,康柏公司的高层根本没有商业远见,认为这个玩意太大,难以吸引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沃伯的一位同事戴夫·雷德尔称:“他们用一种很草率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心血。”
和DEC公司相比,康柏非常重视营销,但疏于对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他们对技术研发人员也不像对销售人员那样呵护有加。沃伯他们经常会面对康柏高管的冷脸。
大量DEC公司技术研发人员纷纷离职,去了英特尔、惠普、微软,去苹果的还不多,因为当时苹果公司正处于艰难的恢复期。不过,沃伯他们的“孩子”—— 新一代数码音乐播放器还处于孕育期,他们舍不得离开,因此“忍辱”继续呆在康柏,并抓住一切机会向康柏高层推介这个未来之星。
1998年圣诞节这一天,康柏公司的高管开了一次会,准备给沃伯他们一次陈述的机会。
康柏让机会白白流失
“他们急着要赶回家去跟家人过圣诞节了。”戴夫·雷德尔这样回忆康柏公司高层在评估会上漫不经心的态度。
那一天,沃伯、雷德尔、比勒尔知道这是新产品的最后一次机会。因此,为了这次会议,他们加班加点,精心准备了多种产品样本。可急于回家过节的康柏公司高管却无心听他们做详细阐述,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
不予生产?
不,同意立即投入市场。
这表面上看起来满足了沃伯他们的愿望,但高管们很随意的决定意味着公司对这个产品并不重视,因此沃伯他们并没有得到公司有力的资源支持。随后,他们陷入了公司官僚审批迷宫中,产品迟迟不能进入生产环节。一个战略机遇摆在康柏公司面前,可惜无人识货。
曾任英特尔公司掌门人的格鲁夫曾这样说:“大多数战略转折点并非轰然而至,而是像小猫咪一样毫无声息地悄然逼近,通常只有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豁然开朗。”
眼看自己公司生产无望,沃伯他们为了让“孩子”出生,不惜采取找人“代孕”的方式。他们说服公司将这项技术授权给别的消费型电子制造商。他们联系了一大批这样的公司,但这些公司都没有看到这个产品的潜力。他们心灰意冷,好在当时一家没什么名气的韩国电子株式会社最后承接了这项工作。
这家韩国公司倒是把它“生”了出来,这就是PJB-100。它于1999年11月被投放市场。作为早期产品,它存在许多不足,譬如体积过大、音乐效果差强人意,康柏高管对这款产品的后续研发与升级也不上心。
看着PJB-100湮没在市场中,沃伯等人只能一声叹息。
《连线》创始执行主编凯文·凯利曾说过:“你知道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仔细看它们,你就会发现其实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因此,我把技术归为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而技术正是我们尚未熟知的一种新生命形态。”
借用凯利的观点来说,数字音乐播放器技术已经出生,它必然会“找”一个宿主进行生命的演化。
“我不知道是谁想到去做一台音乐播放器,但是史蒂夫(乔布斯)很快地参与了进来,并且叫我密切注意这件事。”时任苹果公司硬件部高级副总监的乔恩·鲁宾斯坦这样回忆。
2001年2月,在东京Macworld展会上,鲁宾斯坦访问了当时苹果公司的硬盘供货商东芝,东芝高管向他展示了他们刚刚研发出来的一个非常小巧的硬盘。这款硬盘对角尺寸只有1.8英寸,大幅小于市面流行播放器产品所使用的2.5英寸富士通硬盘。但是东芝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利用这款产品,也许是将它放到小型的笔记型电脑内”,鲁宾斯坦回忆。
鲁宾斯坦回到苹果公司,对乔布斯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已经有全部需要的零件了。”
乔布斯回答:“去做吧!”
设计怪才变戏法
2001年10月23日,在加州库布提诺的苹果总部的发布会现场,“这真是一次巨大的、巨大的突破。”乔布斯从牛仔裤口袋里掏出一个小东西说,“这款神奇的设备可以容纳成千上万首歌曲,并且可以装在我的口袋里。”
这就是苹果的iPod。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设计这款产品时,乔布斯不打算采用公司原有的设计班底,他准备外聘一个人来做设计师。这就是安东尼·迈克尔·法德尔,此人显然是数码设计领域的一个怪才。当时此人30岁出头,却故意把头发漂白,他曾在接受《快公司》的采访时称,如果不是生活在计算机时代,他最有可能的下场是坐牢。
法德尔此番与苹果合作,起初签的是8个月的临时合同。为什么采取这种模式?也许法德尔想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这样其设计思路和理念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特立独行的法德尔不懂人情世故,他对乔布斯的心理和做派很了解,也许他们本来就是同一类人。经过数个月的努力,法德尔精心准备了数套方案,准备向乔布斯展现自己的样品。
第一套方案一亮相,就被乔布斯狂贬一通。法德尔不为所动,接着拿出第二套方案,又是一桶冷水自头浇下。大家似乎听见了乔布斯心里发出的叹息,开始为法德尔捏着一把汗,风暴似乎正在会议室里凝聚。法德尔站了起来,从桌子上揽过一堆零部件,然后以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将它们组装起来,呈现在乔布斯的面前。乔布斯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嗯,有点意思了。”
听到乔布斯发出首肯的表示后,会场上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参会的人也开始热烈地讨论。这还没完,法德尔忽然从会议桌中央的一个隐蔽处拿出了一个精细模型呈现在乔布斯的面前,乔布斯嘴角浮现出了笑意。
这就完了吗?没有。法德尔一个手势,有人从门外送进来由这个精细模型演化来的款式各异的型号。灿烂的笑容绽放在乔布斯的脸上。好了,产品上马。
法德尔在此后的一次会议上说:“这项产品将完全改变苹果。在未来的10年内,苹果的业务将集中在音乐领域,而不再是信息产业。”
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波折,由于法德尔的“客座”身份,有些工作磨合不畅。鲁宾斯坦找到法德尔摊牌:要么法德尔加入苹果公司,要么取消iPod研发项目。估计这是在乔布斯的授意下安排的,因为这很符合乔布斯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极致的风格。法德尔当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道:“苹果公司就是用这种方式雇佣你们的吗?”此时的法德尔对iPod用情已深,他同意加入苹果公司。
随后,产品研发基本一帆风顺。当产品定型后,乔布斯曾给了法德尔深深的拥抱,并说iPod“是苹果创造的永远的‘掌上明珠’”。
法德尔作为苹果公司的正式雇员呆到了2010年才“被迫”离开。有媒体这样评价,“乔布斯认为他成功的关键是:寻找、雇佣、保留,最后是解雇这个世界上的天才。就在乔布斯解雇法德尔的同时,他还会说:‘法德尔比地球上的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他现在的工作。’但法德尔最后还是得离开。”
iPod发布之初反响不一。一位名叫蒂姆·迪尔的分析师称:“这玩意儿能赚到什么钱呢?客观地说,这个新品符合苹果公司数码产品的发展战略,但现在不是推出新硬件的好时候。”
歌手Seal称:“你还记得第一次拿到Walkman时的情景吗?你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当你第一次拥有Walkman的时候,你感觉新奇、震撼。从来没有一台MP3播放器能让我有此感受。iPod是第一个。”
U2乐队的前卫歌手Bono在一次采访中评价iPod是“音乐史上继电吉他之后最美丽的艺术品”。
随后人们就开始争相购买iPod。《纽约时报》的记者罗布·沃克曾说,iPod拥有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说的“灵氛”,这是从它独一无二的设计中产生的。
刚出校门的小孩
“如果我是苹果公司股东的话,会高兴得像刚出校门的小孩一样。”市场分析人士菲尔·利对2004年1月惠普决定与苹果合作销售iPod一事这样评价。
2002年5月8日,惠普CEO卡莉·菲奥莉娜推动惠普以210亿美元并购康柏。虽然卡莉·菲奥莉娜并没有注意到在康柏仓库中尘封的数码音乐播放器原型机,但此后的日子里,卡莉开始尝试推动惠普进入数码音乐市场。她计划在2004年第一季度推出惠普品牌的在线音乐商店和一款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与苹果展开竞争。
但不久后卡莉就改变了初衷。当时数码音乐产业正处在多种不兼容技术争执的敏感时期,惠普决定选择一个能主导市场的伙伴,同时也能给惠普注入时尚的元素,这个伙伴就是苹果公司。一直很强势的卡莉坦言,包括惠普在内,许多当时创新能力并不弱的公司都无法击败iPod,既然不能战胜,那就选择加盟。乔布斯对卡莉的决定喜不自胜:当时世界最大的、制造基于Windows系统PC的公司,决定采用苹果的标准!
卡莉想透过与苹果、星巴克的合作向外界表示惠普心甘情愿地遵从数码娱乐的时尚准则。卡莉曾说:“当我们走进星巴克时,都能听到喜欢的歌曲,然后我们可以拿出便携电脑,以不到一美元的费用通过无线网络把它下载下来,这说明数字革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离我们更近。”
卡莉在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高举iPod,誓言惠普将进入数码音乐市场,乔布斯则为她站台声援。随后双方约定,从2004年6月开始,惠普在苹果的iPod、iTunes以及音乐在线商店的基础上,推出惠普自己品牌的数码音乐播放器。而且惠普公司的消费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要预装苹果iTunes软件,并在桌面预置一个图标,将用户直接引到苹果iTunes音乐商店。
对于惠普的此项选择,《商业周刊》认为,“其他新的音乐播放器也许将出现,但制造酷的产品不是那么容易。惠普已经表示放弃投入力量研发类似iPod的产品,而直接与苹果合作。”
《新闻周刊》的高级编辑Steven Levy曾问卡莉,惠普版iPod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卡莉自信地说:“我们。”她称惠普版iPod将是蓝色的,而当时苹果iPod是中性白色。Levy又给乔布斯打电话求证惠普版iPod的颜色是否由惠普决定。乔布斯说,“我们走着瞧吧!”半年后,惠普版iPod推出,还是传统的白色。
在卡莉的计划中,惠普在渠道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其1万多个零售点,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惠普版iPod,从而获得丰厚利润。但随着iPod的普及,更大型的、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大卖场也开始经销iPod,他们绕开惠普,直接从苹果进货。
卡莉设想落空。
惠普还是要走自己的路
“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这是马克·赫德挂在嘴边的话。2005年3月,他取代卡莉·费奥莉娜,成为惠普的CEO。上任伊始,赫德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停止与苹果的iPod合作计划,他的理由是利润有限。
苹果公司怅然若失,其发言人納塔利亚·柯里斯表示:“惠普认为转售iPod不符合公司当前的数字媒体战略,因此决定于9月底之前全面停止转售。”
市场研究机构American Technology Research分析师Shaw Wu表示,终止销售协议对惠普来说是个正确的决定。他说:“惠普这样的技术公司,转售别人的产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惠普是一家不断创新的技术公司,因此推出自己的产品才是正事。”
卡莉·费奥莉娜离开惠普后,曾写过一本自传《Tough Choice》,里面没有提到惠普与苹果合作销售iPod的事,但她在最后的一段中写道:“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诚然,我犯过错,但是我也让世界发生了改变……”
记者手记
撇奶油定价与时尚酷
“我觉得这个骗人的把戏只是继承了Dilbert理念,即‘市场中最高级的客户群就是那些富有但愚蠢的人’。因为无论什么东西他们都会买,而且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购买力。”2001年,苹果将新发布的iPod定价为399美元后,Slashdot网站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这种评价尖刻吗?
也许。可还有更刻薄的,当时网上流传着一种对iPod这个名字缩写的解读:“iPod,就是Idiots Price Our Devices(傻瓜在为我们定价)。”
虽然有人认为iPod是个没有珍珠的贝壳,但麦金塔(Mac)电脑的粉丝们却对乔布斯提供的新玩具很喜欢,他们一直期待着苹果公司推出这样一款新一代的MP3播放器。自1985年,乔布斯推出Mac电脑后,苹果公司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粉丝群,他们对非Mac电脑嗤之以鼻。
乔布斯对iPod的定价明显采用了撇奶油定价法,这种策略是在产品生命的初期,把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就像从牛奶中撇取其中所含的奶油一样,取其精华。
实施撇奶油定价法的企业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包括:市场上存在购买力很强且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同时这样的消费者数量足够多;自己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竞争对手暂时无法望其项背;自己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上有较大的影响力。
这种定价策略多用于奢侈品行业,而当时乔布斯显然要把iPod打造成一种时尚的酷品。iPod发布时,苹果公司邀请了当时一批知名艺术家参与产品推介,当时很火的歌手Seal和Moby出演了苹果公司的宣传短片。Seal说:“我一共有3个MP3播放器,但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他们的使用方法。然而,iPod与众不同,我把它拿在手上,没过一会儿就明白该怎么用了。”
设计学家弗吉尼亚·波斯特雷曾在她的著作《时尚的实质》中说:“一样事物可以因为稀有而显得很酷,如果你是它的早期拥有者,那么你会因此显得很酷,别人会觉得你要不很有钱,要不就拥有一种不同于凡夫俗子、领先于时代的品味。”
后来的发布会显示,那次是iPod。
不过,让乔布斯引以为傲的iPod的雏形其实不是诞生在苹果,苹果公司承认iPod之父是一位英国人。
饱受打击的研发先驱
“当时我正在一个梯子上刷油漆,我接到了一位带美国口音的女士的电话,她自称是苹果的法律事务代表,他们希望承认我所做的那些工作。”英国人肯恩·克莱默(Kane Kramer)这样回忆2007年某天发生的这一幕。
当时,Burst.Com起诉苹果公司iPod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苹果公司于是远赴重洋把肯恩·克莱默请来作证,以证明这项专利是失效的公共财产。
原来,15岁就辍学的肯恩·克莱默于1979年发明了iPod前身的专利技术,那时他才23岁。克莱默为这项设计申请了一个世界范围的专利,并且创办了一间公司加以发展。但是在1988年公司董事会分裂之后,他无力支付在120个国家更新专利所需的6万英镑费用,被迫放弃了专利,这项技术便成为了公共财产。
靠着肯恩·克莱默当年的专利存档和设计草图,苹果公司基本上打赢了这场官司。但肯恩·克莱默仅仅从苹果公司获得了一点咨询费,这位穷困潦倒的iPod技术发明人称自已经济拮据,“我甚至没钱为自己买一部iPod,苹果倒是曾经送给我一部,但只用了8个月就坏了。”2007年他不得不结束掉苦苦挣扎的家具设计生意并卖掉房子,和妻子及3个孩子租房居住。
肯恩·克莱默的故事让人唏嘘,但也有人对这个故事提出异议。他们认为苹果推出这个对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iPod之父,是为了避免被商业对手抓住把柄,因为肯恩·克莱默30年前的发明太过原始,太过粗糙,很难说是iPod的鼻祖。
业界比较公认的iPod技术研发先驱是DEC公司的两位工程师:安德鲁·比勒尔和特德·沃伯。他们从1998年5月开始研发新一代数码音乐播放器,并迅速取得了进展。期间,DEC公司被康柏收购,但这没有影响两位工程師的热情,沃伯说他觉得自己在研发一种非常酷的东西,他本人就很想拥有一个。
沃伯他们解决了产品的能量控制、声音处理、导航点播,以及产品与电脑互动等问题。当时这个产品已经可以容纳100张CD歌曲,同时产品体积已经缩小到可以托在手上。当然,它还不能像后来的iPod那样放进口袋。
沃伯他们希望新东家康柏能够重视他们的产品,可是不幸的是,康柏公司的高层根本没有商业远见,认为这个玩意太大,难以吸引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沃伯的一位同事戴夫·雷德尔称:“他们用一种很草率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心血。”
和DEC公司相比,康柏非常重视营销,但疏于对前瞻性技术的研究,他们对技术研发人员也不像对销售人员那样呵护有加。沃伯他们经常会面对康柏高管的冷脸。
大量DEC公司技术研发人员纷纷离职,去了英特尔、惠普、微软,去苹果的还不多,因为当时苹果公司正处于艰难的恢复期。不过,沃伯他们的“孩子”—— 新一代数码音乐播放器还处于孕育期,他们舍不得离开,因此“忍辱”继续呆在康柏,并抓住一切机会向康柏高层推介这个未来之星。
1998年圣诞节这一天,康柏公司的高管开了一次会,准备给沃伯他们一次陈述的机会。
康柏让机会白白流失
“他们急着要赶回家去跟家人过圣诞节了。”戴夫·雷德尔这样回忆康柏公司高层在评估会上漫不经心的态度。
那一天,沃伯、雷德尔、比勒尔知道这是新产品的最后一次机会。因此,为了这次会议,他们加班加点,精心准备了多种产品样本。可急于回家过节的康柏公司高管却无心听他们做详细阐述,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
不予生产?
不,同意立即投入市场。
这表面上看起来满足了沃伯他们的愿望,但高管们很随意的决定意味着公司对这个产品并不重视,因此沃伯他们并没有得到公司有力的资源支持。随后,他们陷入了公司官僚审批迷宫中,产品迟迟不能进入生产环节。一个战略机遇摆在康柏公司面前,可惜无人识货。
曾任英特尔公司掌门人的格鲁夫曾这样说:“大多数战略转折点并非轰然而至,而是像小猫咪一样毫无声息地悄然逼近,通常只有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豁然开朗。”
眼看自己公司生产无望,沃伯他们为了让“孩子”出生,不惜采取找人“代孕”的方式。他们说服公司将这项技术授权给别的消费型电子制造商。他们联系了一大批这样的公司,但这些公司都没有看到这个产品的潜力。他们心灰意冷,好在当时一家没什么名气的韩国电子株式会社最后承接了这项工作。
这家韩国公司倒是把它“生”了出来,这就是PJB-100。它于1999年11月被投放市场。作为早期产品,它存在许多不足,譬如体积过大、音乐效果差强人意,康柏高管对这款产品的后续研发与升级也不上心。
看着PJB-100湮没在市场中,沃伯等人只能一声叹息。
《连线》创始执行主编凯文·凯利曾说过:“你知道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仔细看它们,你就会发现其实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因此,我把技术归为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而技术正是我们尚未熟知的一种新生命形态。”
借用凯利的观点来说,数字音乐播放器技术已经出生,它必然会“找”一个宿主进行生命的演化。
“我不知道是谁想到去做一台音乐播放器,但是史蒂夫(乔布斯)很快地参与了进来,并且叫我密切注意这件事。”时任苹果公司硬件部高级副总监的乔恩·鲁宾斯坦这样回忆。
2001年2月,在东京Macworld展会上,鲁宾斯坦访问了当时苹果公司的硬盘供货商东芝,东芝高管向他展示了他们刚刚研发出来的一个非常小巧的硬盘。这款硬盘对角尺寸只有1.8英寸,大幅小于市面流行播放器产品所使用的2.5英寸富士通硬盘。但是东芝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利用这款产品,也许是将它放到小型的笔记型电脑内”,鲁宾斯坦回忆。
鲁宾斯坦回到苹果公司,对乔布斯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已经有全部需要的零件了。”
乔布斯回答:“去做吧!”
设计怪才变戏法
2001年10月23日,在加州库布提诺的苹果总部的发布会现场,“这真是一次巨大的、巨大的突破。”乔布斯从牛仔裤口袋里掏出一个小东西说,“这款神奇的设备可以容纳成千上万首歌曲,并且可以装在我的口袋里。”
这就是苹果的iPod。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设计这款产品时,乔布斯不打算采用公司原有的设计班底,他准备外聘一个人来做设计师。这就是安东尼·迈克尔·法德尔,此人显然是数码设计领域的一个怪才。当时此人30岁出头,却故意把头发漂白,他曾在接受《快公司》的采访时称,如果不是生活在计算机时代,他最有可能的下场是坐牢。
法德尔此番与苹果合作,起初签的是8个月的临时合同。为什么采取这种模式?也许法德尔想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这样其设计思路和理念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特立独行的法德尔不懂人情世故,他对乔布斯的心理和做派很了解,也许他们本来就是同一类人。经过数个月的努力,法德尔精心准备了数套方案,准备向乔布斯展现自己的样品。
第一套方案一亮相,就被乔布斯狂贬一通。法德尔不为所动,接着拿出第二套方案,又是一桶冷水自头浇下。大家似乎听见了乔布斯心里发出的叹息,开始为法德尔捏着一把汗,风暴似乎正在会议室里凝聚。法德尔站了起来,从桌子上揽过一堆零部件,然后以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将它们组装起来,呈现在乔布斯的面前。乔布斯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嗯,有点意思了。”
听到乔布斯发出首肯的表示后,会场上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参会的人也开始热烈地讨论。这还没完,法德尔忽然从会议桌中央的一个隐蔽处拿出了一个精细模型呈现在乔布斯的面前,乔布斯嘴角浮现出了笑意。
这就完了吗?没有。法德尔一个手势,有人从门外送进来由这个精细模型演化来的款式各异的型号。灿烂的笑容绽放在乔布斯的脸上。好了,产品上马。
法德尔在此后的一次会议上说:“这项产品将完全改变苹果。在未来的10年内,苹果的业务将集中在音乐领域,而不再是信息产业。”
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波折,由于法德尔的“客座”身份,有些工作磨合不畅。鲁宾斯坦找到法德尔摊牌:要么法德尔加入苹果公司,要么取消iPod研发项目。估计这是在乔布斯的授意下安排的,因为这很符合乔布斯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极致的风格。法德尔当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道:“苹果公司就是用这种方式雇佣你们的吗?”此时的法德尔对iPod用情已深,他同意加入苹果公司。
随后,产品研发基本一帆风顺。当产品定型后,乔布斯曾给了法德尔深深的拥抱,并说iPod“是苹果创造的永远的‘掌上明珠’”。
法德尔作为苹果公司的正式雇员呆到了2010年才“被迫”离开。有媒体这样评价,“乔布斯认为他成功的关键是:寻找、雇佣、保留,最后是解雇这个世界上的天才。就在乔布斯解雇法德尔的同时,他还会说:‘法德尔比地球上的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他现在的工作。’但法德尔最后还是得离开。”
iPod发布之初反响不一。一位名叫蒂姆·迪尔的分析师称:“这玩意儿能赚到什么钱呢?客观地说,这个新品符合苹果公司数码产品的发展战略,但现在不是推出新硬件的好时候。”
歌手Seal称:“你还记得第一次拿到Walkman时的情景吗?你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当你第一次拥有Walkman的时候,你感觉新奇、震撼。从来没有一台MP3播放器能让我有此感受。iPod是第一个。”
U2乐队的前卫歌手Bono在一次采访中评价iPod是“音乐史上继电吉他之后最美丽的艺术品”。
随后人们就开始争相购买iPod。《纽约时报》的记者罗布·沃克曾说,iPod拥有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说的“灵氛”,这是从它独一无二的设计中产生的。
刚出校门的小孩
“如果我是苹果公司股东的话,会高兴得像刚出校门的小孩一样。”市场分析人士菲尔·利对2004年1月惠普决定与苹果合作销售iPod一事这样评价。
2002年5月8日,惠普CEO卡莉·菲奥莉娜推动惠普以210亿美元并购康柏。虽然卡莉·菲奥莉娜并没有注意到在康柏仓库中尘封的数码音乐播放器原型机,但此后的日子里,卡莉开始尝试推动惠普进入数码音乐市场。她计划在2004年第一季度推出惠普品牌的在线音乐商店和一款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与苹果展开竞争。
但不久后卡莉就改变了初衷。当时数码音乐产业正处在多种不兼容技术争执的敏感时期,惠普决定选择一个能主导市场的伙伴,同时也能给惠普注入时尚的元素,这个伙伴就是苹果公司。一直很强势的卡莉坦言,包括惠普在内,许多当时创新能力并不弱的公司都无法击败iPod,既然不能战胜,那就选择加盟。乔布斯对卡莉的决定喜不自胜:当时世界最大的、制造基于Windows系统PC的公司,决定采用苹果的标准!
卡莉想透过与苹果、星巴克的合作向外界表示惠普心甘情愿地遵从数码娱乐的时尚准则。卡莉曾说:“当我们走进星巴克时,都能听到喜欢的歌曲,然后我们可以拿出便携电脑,以不到一美元的费用通过无线网络把它下载下来,这说明数字革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离我们更近。”
卡莉在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高举iPod,誓言惠普将进入数码音乐市场,乔布斯则为她站台声援。随后双方约定,从2004年6月开始,惠普在苹果的iPod、iTunes以及音乐在线商店的基础上,推出惠普自己品牌的数码音乐播放器。而且惠普公司的消费电脑和笔记本电脑要预装苹果iTunes软件,并在桌面预置一个图标,将用户直接引到苹果iTunes音乐商店。
对于惠普的此项选择,《商业周刊》认为,“其他新的音乐播放器也许将出现,但制造酷的产品不是那么容易。惠普已经表示放弃投入力量研发类似iPod的产品,而直接与苹果合作。”
《新闻周刊》的高级编辑Steven Levy曾问卡莉,惠普版iPod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卡莉自信地说:“我们。”她称惠普版iPod将是蓝色的,而当时苹果iPod是中性白色。Levy又给乔布斯打电话求证惠普版iPod的颜色是否由惠普决定。乔布斯说,“我们走着瞧吧!”半年后,惠普版iPod推出,还是传统的白色。
在卡莉的计划中,惠普在渠道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其1万多个零售点,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惠普版iPod,从而获得丰厚利润。但随着iPod的普及,更大型的、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大卖场也开始经销iPod,他们绕开惠普,直接从苹果进货。
卡莉设想落空。
惠普还是要走自己的路
“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这是马克·赫德挂在嘴边的话。2005年3月,他取代卡莉·费奥莉娜,成为惠普的CEO。上任伊始,赫德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停止与苹果的iPod合作计划,他的理由是利润有限。
苹果公司怅然若失,其发言人納塔利亚·柯里斯表示:“惠普认为转售iPod不符合公司当前的数字媒体战略,因此决定于9月底之前全面停止转售。”
市场研究机构American Technology Research分析师Shaw Wu表示,终止销售协议对惠普来说是个正确的决定。他说:“惠普这样的技术公司,转售别人的产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惠普是一家不断创新的技术公司,因此推出自己的产品才是正事。”
卡莉·费奥莉娜离开惠普后,曾写过一本自传《Tough Choice》,里面没有提到惠普与苹果合作销售iPod的事,但她在最后的一段中写道:“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诚然,我犯过错,但是我也让世界发生了改变……”
记者手记
撇奶油定价与时尚酷
“我觉得这个骗人的把戏只是继承了Dilbert理念,即‘市场中最高级的客户群就是那些富有但愚蠢的人’。因为无论什么东西他们都会买,而且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购买力。”2001年,苹果将新发布的iPod定价为399美元后,Slashdot网站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这种评价尖刻吗?
也许。可还有更刻薄的,当时网上流传着一种对iPod这个名字缩写的解读:“iPod,就是Idiots Price Our Devices(傻瓜在为我们定价)。”
虽然有人认为iPod是个没有珍珠的贝壳,但麦金塔(Mac)电脑的粉丝们却对乔布斯提供的新玩具很喜欢,他们一直期待着苹果公司推出这样一款新一代的MP3播放器。自1985年,乔布斯推出Mac电脑后,苹果公司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粉丝群,他们对非Mac电脑嗤之以鼻。
乔布斯对iPod的定价明显采用了撇奶油定价法,这种策略是在产品生命的初期,把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就像从牛奶中撇取其中所含的奶油一样,取其精华。
实施撇奶油定价法的企业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包括:市场上存在购买力很强且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同时这样的消费者数量足够多;自己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竞争对手暂时无法望其项背;自己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上有较大的影响力。
这种定价策略多用于奢侈品行业,而当时乔布斯显然要把iPod打造成一种时尚的酷品。iPod发布时,苹果公司邀请了当时一批知名艺术家参与产品推介,当时很火的歌手Seal和Moby出演了苹果公司的宣传短片。Seal说:“我一共有3个MP3播放器,但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他们的使用方法。然而,iPod与众不同,我把它拿在手上,没过一会儿就明白该怎么用了。”
设计学家弗吉尼亚·波斯特雷曾在她的著作《时尚的实质》中说:“一样事物可以因为稀有而显得很酷,如果你是它的早期拥有者,那么你会因此显得很酷,别人会觉得你要不很有钱,要不就拥有一种不同于凡夫俗子、领先于时代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