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问句中使用语气词“吗”的偏误分析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正反问句时经常出现“吗”语气词杂糅的偏误现象,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正反问句本身的特点、偏误形成原因及“吗”等语气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如何使学生避免这种偏误,习得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正反问句;是非问句;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56-01
  对外汉语教学中正反问句中使用语气词“吗”的偏误,在初级阶段出现频率较高,例如:
  (1)*你那边天气好不好吗? 正:你那边天气好不好(呢)?
  (2)*这附近有没有公交车站吗? 正:这附近有没有公交车站(啊)?
  (3)*你去不去超市吗? 正:你去不去超市(呢)?
  (4)*他汉语说的好不好吗? 正:他汉语说的好不好(啊)?
  正反问句作为汉语独特的疑问句形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因此,研究正反问句特征、这种偏误的成因及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正反问句特征
  黄伯荣、廖序东认为:“正反问由谓语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的格式构成。粗分为三种疑问格式:①V 不 V(来不来),②V 不(来不),省去后一谓词,③先把一句话说出,再后加‘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一类问话格式,常带语气词‘呢、啊’等。”
  齐沪扬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指出“V 不 V”有六种变化形式:
  A.“V……不 V……” B.“V 不 V……”
  C.“V……不 V” D.“V……不”
  E.“V 不” F.“V 不 V”
  邵敬敏《汉语疑问句研究》一书中,详细的分析了正反问句的形式,他认为把正反问句的总体形式看作“X不/没X”,按词类可分为“V不/没V”和“A不A”。
  由此可以看出,正反问句的结尾不用语气词“吗”, “吗”为是非问句的标志,只能出现在是非问句末尾,表疑问功能。
  二、偏误形成的原因
  (一)与是非句“……吗?”句式杂糅。龙娟在《正反問句和“吗”字是非句的对比分析及习得研究》(2011)中认为语言表达形式上,正反问句句式灵活,且常使用删略变式;“吗”字是非问句句式变式较少,表述以带有谓语修饰性成分的句式为主。语用意义方面,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疑问程度上,正反问句的疑问程度普遍高于“吗”字是非问句,前者以高疑问程度表达为主,即纯粹询问,表低疑问程度时,语气较为平和,多强调答案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表说服意;后者多为低疑问程度表述,语气强烈,表反驳、指责、训斥等语意。语用分布上,正反问句较为正式,多分布于书面语体“吗”字;是非问句较为口语化。
  (二)语气词“吗”、“呢”、“啊”的混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语气词“吗”和“呢”、“啊”的区别。语法学界对上述语气词早有研究,且已公认疑问句“吗”和“呢”的对立,即“吗”只能出现在是非疑问句末尾,“呢”只能出现在非是非疑问句末尾,它们形成对立性的互补的关系。
  在“吗”表疑问语气这点上,学界看法一致,都认为“吗”是一个确定的表疑问语气的语气词,因此,不能放在非是非疑问句末尾。但对“呢”是否表疑问语气则存有疑议,说法不一。邵敬敏先生针对各家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呢”在任何疑问格式中都不负载疑问信息,其基本的作用是“提醒”,在疑问句中的派生作用是“深究”,在非是非疑问句的简略式中还兼有“话题”标志的作用。本人同意邵敬敏先生关于“呢”不负载疑问语气的观点,正因为如此,在正反疑问句的末尾才可以加上“呢”。按邵敬敏先生的观,由于“呢”的基本语气义为“提醒”,此时,带“呢”的疑问句就比不带“呢”的多了一层“追根究底”的意思,等于说“到底……?”“究竟……?”,其派生意义是表示“深究”。此外,也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
  (6)秦严又说:“想不想认字呢?”(方方《空中飞鸟》)
  (7)红云也笑,说:“你吃不吃醋呢?”(方方《空中飞鸟》)
  相比之下,加了“呢”的话语就比不加“呢”的更多了一点深刻的意味,好像说话人并不仅仅是表达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话里话外还暗含一层更深的、进一步的动作。
  三、教学探讨
  在正反问句的教学上,通常更重视讲解本体的理论知识,对正反问句与其他疑问句式的辨析不足。正反问句基本形式从表面上看来结构和功能似乎都很简单,容易引起教学上的轻视,学习者在造句时也仅满足于机械套用例句,导致掌握的句式单一,使用功能泛化。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重点。通过对正反问句与是非问句“……吗”杂糅的偏误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先学习是非问句会给学习者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为避免“……吗?”句式的过度强化,可先学习正反问句的句式。汉语正反句式的使用频率高低情况也可以作为教学顺序安排的一个参照,基本思路是先教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再扩展学习使用频率低的句式。
  (二)加强与其他疑问句式的辨析。由于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似,是非问句往往被用来替代正反问句的使用。在学习者消极回避正反问句的使用时,通常也会首选这类句式。因此有必要使学习者加深对正反问句特征与功能的认识。在教学中注重各类句式之间的联系与辨析,减少杂糅与泛化等偏误现象的出现。
  (三)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教师的教学还必须辅以练习的巩固,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应用中掌握语法知识的学习。因此,正反问句的教学过程,除课本相应练习外,教师还应结合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易发生偏误的正反问句使用,编写有针对性的单独练习,使学生在应用中形成自我认识,给以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机会,并形成深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 J].中国语文,1989,(3).
  [2]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 J].中国语文,1984,(5).
  [3]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 J].汉语学习,1988,(6).
  作者简介:蔡玉婷(1988.2-)女,汉族,四川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开发区想要搞好自己的建筑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是离不开土地资源的,尤其是对于以有限的土地为基本载体进行建设的单位来讲,土地既是其发展的根本又是其发展的瓶颈。近些
摘要:VI设计中人性化的表现手法是设计师对社会以及受众的需求的敏锐观察的体现,从而在设计之中体现了人性化,并随着形成了全新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并随着时代与文化的发展在今后的VI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呈现。  关键词:VI设计;人性化;表现手法;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87-01  现代社会是一个极为崇尚人性的社会。人们在
民事自助行为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又现代的权利救济方式,从血亲复仇的古老形态发展至今天诸如使用暴力收回出租房屋的样式,自助行为几乎贯穿了人类文明觉醒以后的整个历史.本文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分别形成于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和英国,随殖民扩张而影响全世界,并最终成为世界性两大法系.两大法系虽都形成于欧洲,却在历史起源、法律渊源以及司法在法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学需要强调学生亲自参
所谓“藏借阅查咨习一体化”布局,是将文献资料的收藏、外借、阅览、检索、咨询、自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全开架的流通管理模式。它是一种馆藏布局,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统仓管理的方式”——大开间、少间隔的建筑布局,整个图书馆只设一个进出口,在书库内设有足够多的检索终端和阅览桌椅,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内随意浏览、任意检索、自由取书、随时借阅的综合功能空间。近年来为图书馆界所大力倡导,逐渐在高校图书馆得以推
1、 引言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位于浦东境内,属于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该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当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已运行一年多,国际国内都寄予了广泛关注。上海自贸区是中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无疑将带动湖州市等长三角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完善。纺织产业是湖
期刊
目的 探讨MMP9、Bcl-2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以及黄酮对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MP9、Bcl-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缺血再灌注20 min后CAI区的MMP9表达明显增加,其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黄酮可使其表达显著降低;黄酮组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Bcl-2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海马CAl区的MMP9表达增加,MMP9表达增加可能是脑
党建工作作为国有企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资源,成为区别于民营企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如何实现企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杜绝“两张皮”现象的
一、新诗传播的使命担当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新诗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生机盎然的势头受到了阻遏,跌入了低谷。如果说《新青年》时代新诗的阻力来自于旧体诗的拥护者,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