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4382美元,进入中等收入水平,濒临国际上的“中等收入陷阱”,综合2012年“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轮廓,我国要想成为少数的几个成功跨越的范例,必须从环境资源可持续、政府权力下放等方面深化改革。如果说低等收入到中等收入的挺进是轻轻一跃的话,那么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绝对是惊险一跳,所以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增长,必须调整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增长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依据世界上两百多个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一般发展中国家由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之列,容易出现经济发展缓慢、金融体系脆弱、社会动荡,也即“中等收入陷阱”。目前为止,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成功过渡,而大部分国家则深陷“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达到4382美元,濒临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飞越“陷阱”利用契机发展经济,成为许多学者和经济学家关心的焦点。
胡鞍钢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国际等多个因素共同导致的,同时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政治民主化陷阱”,“收入差距陷阱”,诱使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马晓河认为目前国内需求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欠优化是导致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逃离的关键。蔡昉在《中国即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考验》中指出通过扩大高等教育普及度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避免“陷阱”的一剂良方。
借鉴以上观点后,本文将从财富分配、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我国面临陷阱的原因,并从政府权力的释放、环境的可持续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一、 “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发原因
(一)贫富差距过大,财富分配欠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1980~2011年GDP从4517.85亿元增加到471564亿元,人均GDP在2010年突破4000美元后,经济增速放缓,而分配不公平一直是中国政府的绊脚石,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沿海内地之间收入差距每况愈下。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可靠指标,0.3~0.4是相对合理的范围,而中国从1997年开始基尼系数由0.37一直上升,并早已超过了0.4这个警戒线。在这个临界点,很容易引发社会动荡,掉入“拉美陷阱”,对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消费、投资、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因债务危机或陷经济衰退,美国也在艰难地复苏,日本又遭遇自然灾害,在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也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的波动导致过度依赖出口的中国难以从容应对。1990~2007年间,我国出口额对GDP的拉动作用逐年稳步上升,然而2007至今这种作用不增反减,主要原因就是国际市场的紧缩。对外部市场过分期望,加剧了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性!
(三)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当人均收入突破4000美元以后,原本的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的手段已经不是主流了。此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寻找新的增长内生动力非常关键。农业现代化落后;生产性服务业进程迟缓且不平衡,第三产业仍未成为推动经济的中坚力量;传统的制造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未形成主体规模,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退两难。中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时,却面临着美欧国家高端产业“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挤出”效应的双重巨大压力。
(四)人口结构将呈现倒金字塔。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据统计,1995-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一直上升,0~14岁的比例在下降,而中间15~64岁的阶层上升速度自2000年放缓,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间“阶层”所占比例会直线下滑,那么老年社会也将到来。从前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已经向短缺时代转变,“刘易斯”拐点,也初显端倪,而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少。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期,人口抚养比是下降的,此时人口负担小,人口抚养比探底后上升,人口红利也随之消退,出现人口负债,对经济发展作用减缓。我国到了一个新的和人口转变相关的发展阶段,这和中等收入陷阱有很密切的逻辑关系。
二、 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说低等收入到中等收入的挺进是轻轻一跃的话,那么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绝对是惊险一跳,此时国内外环境明显不同,单从一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所以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调整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一)适度下放政府权力。
政府过于集中行政和财政权,使得利益的分配更加偏向于创收能力强的个人、团体,不利于刺激广大群众的创新和干劲,不利于社会公平。下放政府财权,限制对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滥用,让政府参与市场竞争,以阻止寻租蔓延,腐败滋生,发挥市场对资源最大限度的配置作用。既重视初次分配中的效率,也注重公平,适当提高征税标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力度,进一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性,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二)促进中产阶级的崛起。
中产阶层购买力强劲,构成消费市场的主体,是需求增长的可靠动力,同时也是支撑社会稳态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拔高人均收入的中坚力量。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时其中产阶级所占比例几乎可达70%。中产的崛起壮大可以促进服务部门,完善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形成一个“橄榄型”社会,所以要扶持中产阶级,消除中产的焦虑,使中国冲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向高收入的转型。
(三) 坚定科教兴国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方。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和韩国的“科技立国”战略都是有力的佐证。增加教育支出、扩大教育覆盖、提高教育普及质量、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的素质能力,需要我国长期坚持。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投资,可以为跨越“陷阱”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源,还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储备人力要素。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而言,应在考虑发展总效益的前提下,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弧度,或者在倒U形曲线上找到一条水平的通道。我国经济发展如果仍不注重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必会阻碍经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增强节能环保意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向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两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和服务延生,既能创造利润、保护环境,还可以减少国际贸易纷争,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公共服务。
创新公共服务要着力完善社保制度,加强社保的覆盖率,减少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而带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既不超前建设福利制度,酿成欧洲国家的“福利病”,阻碍经济改革;也不滞后,妨碍到经济的增长。把握好力度,使得公共服务和经济增长同步进行。
三、 结语
我国要想在这惊险的一跳中,成功跨越“陷阱”,必须完成产业结构、对外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增长格局的调整和转换,相信中国能够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入世十一年的智慧,来演绎中国特有方式的“稳健一跳”而非“惊险一跳”,征服“中等收入陷阱”必将成为我国的又一精彩历史。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10(11):3-11
[2]蔡昉.中国即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考验,财经界,2012年1期.
[3]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人民论坛,2010.7
[4]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中国人口科学.2011第1期.
[5]马晓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关注三大结构转型.中国经济导报,2011.1.
[6]钱凯.规避“中等收入陷阱”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48期.
[7]王一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宏观大势.2011.3.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增长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依据世界上两百多个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一般发展中国家由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之列,容易出现经济发展缓慢、金融体系脆弱、社会动荡,也即“中等收入陷阱”。目前为止,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成功过渡,而大部分国家则深陷“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达到4382美元,濒临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飞越“陷阱”利用契机发展经济,成为许多学者和经济学家关心的焦点。
胡鞍钢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国际等多个因素共同导致的,同时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政治民主化陷阱”,“收入差距陷阱”,诱使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马晓河认为目前国内需求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欠优化是导致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逃离的关键。蔡昉在《中国即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考验》中指出通过扩大高等教育普及度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避免“陷阱”的一剂良方。
借鉴以上观点后,本文将从财富分配、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我国面临陷阱的原因,并从政府权力的释放、环境的可持续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一、 “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发原因
(一)贫富差距过大,财富分配欠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1980~2011年GDP从4517.85亿元增加到471564亿元,人均GDP在2010年突破4000美元后,经济增速放缓,而分配不公平一直是中国政府的绊脚石,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沿海内地之间收入差距每况愈下。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可靠指标,0.3~0.4是相对合理的范围,而中国从1997年开始基尼系数由0.37一直上升,并早已超过了0.4这个警戒线。在这个临界点,很容易引发社会动荡,掉入“拉美陷阱”,对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消费、投资、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因债务危机或陷经济衰退,美国也在艰难地复苏,日本又遭遇自然灾害,在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也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的波动导致过度依赖出口的中国难以从容应对。1990~2007年间,我国出口额对GDP的拉动作用逐年稳步上升,然而2007至今这种作用不增反减,主要原因就是国际市场的紧缩。对外部市场过分期望,加剧了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性!
(三)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当人均收入突破4000美元以后,原本的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的手段已经不是主流了。此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寻找新的增长内生动力非常关键。农业现代化落后;生产性服务业进程迟缓且不平衡,第三产业仍未成为推动经济的中坚力量;传统的制造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未形成主体规模,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退两难。中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时,却面临着美欧国家高端产业“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挤出”效应的双重巨大压力。
(四)人口结构将呈现倒金字塔。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据统计,1995-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一直上升,0~14岁的比例在下降,而中间15~64岁的阶层上升速度自2000年放缓,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间“阶层”所占比例会直线下滑,那么老年社会也将到来。从前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已经向短缺时代转变,“刘易斯”拐点,也初显端倪,而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少。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期,人口抚养比是下降的,此时人口负担小,人口抚养比探底后上升,人口红利也随之消退,出现人口负债,对经济发展作用减缓。我国到了一个新的和人口转变相关的发展阶段,这和中等收入陷阱有很密切的逻辑关系。
二、 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说低等收入到中等收入的挺进是轻轻一跃的话,那么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绝对是惊险一跳,此时国内外环境明显不同,单从一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所以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调整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一)适度下放政府权力。
政府过于集中行政和财政权,使得利益的分配更加偏向于创收能力强的个人、团体,不利于刺激广大群众的创新和干劲,不利于社会公平。下放政府财权,限制对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滥用,让政府参与市场竞争,以阻止寻租蔓延,腐败滋生,发挥市场对资源最大限度的配置作用。既重视初次分配中的效率,也注重公平,适当提高征税标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力度,进一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性,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二)促进中产阶级的崛起。
中产阶层购买力强劲,构成消费市场的主体,是需求增长的可靠动力,同时也是支撑社会稳态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拔高人均收入的中坚力量。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时其中产阶级所占比例几乎可达70%。中产的崛起壮大可以促进服务部门,完善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形成一个“橄榄型”社会,所以要扶持中产阶级,消除中产的焦虑,使中国冲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向高收入的转型。
(三) 坚定科教兴国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方。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和韩国的“科技立国”战略都是有力的佐证。增加教育支出、扩大教育覆盖、提高教育普及质量、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的素质能力,需要我国长期坚持。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投资,可以为跨越“陷阱”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源,还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储备人力要素。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而言,应在考虑发展总效益的前提下,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弧度,或者在倒U形曲线上找到一条水平的通道。我国经济发展如果仍不注重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必会阻碍经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增强节能环保意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向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两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和服务延生,既能创造利润、保护环境,还可以减少国际贸易纷争,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公共服务。
创新公共服务要着力完善社保制度,加强社保的覆盖率,减少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而带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既不超前建设福利制度,酿成欧洲国家的“福利病”,阻碍经济改革;也不滞后,妨碍到经济的增长。把握好力度,使得公共服务和经济增长同步进行。
三、 结语
我国要想在这惊险的一跳中,成功跨越“陷阱”,必须完成产业结构、对外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增长格局的调整和转换,相信中国能够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入世十一年的智慧,来演绎中国特有方式的“稳健一跳”而非“惊险一跳”,征服“中等收入陷阱”必将成为我国的又一精彩历史。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10(11):3-11
[2]蔡昉.中国即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考验,财经界,2012年1期.
[3]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人民论坛,2010.7
[4]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中国人口科学.2011第1期.
[5]马晓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关注三大结构转型.中国经济导报,2011.1.
[6]钱凯.规避“中等收入陷阱”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48期.
[7]王一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宏观大势.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