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x76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4382美元,进入中等收入水平,濒临国际上的“中等收入陷阱”,综合2012年“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轮廓,我国要想成为少数的几个成功跨越的范例,必须从环境资源可持续、政府权力下放等方面深化改革。如果说低等收入到中等收入的挺进是轻轻一跃的话,那么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绝对是惊险一跳,所以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增长,必须调整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增长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依据世界上两百多个经济体的发展经验,一般发展中国家由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之列,容易出现经济发展缓慢、金融体系脆弱、社会动荡,也即“中等收入陷阱”。目前为止,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成功过渡,而大部分国家则深陷“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达到4382美元,濒临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飞越“陷阱”利用契机发展经济,成为许多学者和经济学家关心的焦点。
  胡鞍钢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国际等多个因素共同导致的,同时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政治民主化陷阱”,“收入差距陷阱”,诱使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马晓河认为目前国内需求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欠优化是导致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逃离的关键。蔡昉在《中国即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考验》中指出通过扩大高等教育普及度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避免“陷阱”的一剂良方。
  借鉴以上观点后,本文将从财富分配、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我国面临陷阱的原因,并从政府权力的释放、环境的可持续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一、 “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发原因
  (一)贫富差距过大,财富分配欠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1980~2011年GDP从4517.85亿元增加到471564亿元,人均GDP在2010年突破4000美元后,经济增速放缓,而分配不公平一直是中国政府的绊脚石,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沿海内地之间收入差距每况愈下。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可靠指标,0.3~0.4是相对合理的范围,而中国从1997年开始基尼系数由0.37一直上升,并早已超过了0.4这个警戒线。在这个临界点,很容易引发社会动荡,掉入“拉美陷阱”,对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消费、投资、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因债务危机或陷经济衰退,美国也在艰难地复苏,日本又遭遇自然灾害,在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也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的波动导致过度依赖出口的中国难以从容应对。1990~2007年间,我国出口额对GDP的拉动作用逐年稳步上升,然而2007至今这种作用不增反减,主要原因就是国际市场的紧缩。对外部市场过分期望,加剧了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性!
  (三)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当人均收入突破4000美元以后,原本的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的手段已经不是主流了。此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寻找新的增长内生动力非常关键。农业现代化落后;生产性服务业进程迟缓且不平衡,第三产业仍未成为推动经济的中坚力量;传统的制造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未形成主体规模,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退两难。中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时,却面临着美欧国家高端产业“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业“挤出”效应的双重巨大压力。
  (四)人口结构将呈现倒金字塔。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据统计,1995-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一直上升,0~14岁的比例在下降,而中间15~64岁的阶层上升速度自2000年放缓,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间“阶层”所占比例会直线下滑,那么老年社会也将到来。从前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已经向短缺时代转变,“刘易斯”拐点,也初显端倪,而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少。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时期,人口抚养比是下降的,此时人口负担小,人口抚养比探底后上升,人口红利也随之消退,出现人口负债,对经济发展作用减缓。我国到了一个新的和人口转变相关的发展阶段,这和中等收入陷阱有很密切的逻辑关系。
  二、 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说低等收入到中等收入的挺进是轻轻一跃的话,那么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绝对是惊险一跳,此时国内外环境明显不同,单从一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所以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调整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一)适度下放政府权力。
  政府过于集中行政和财政权,使得利益的分配更加偏向于创收能力强的个人、团体,不利于刺激广大群众的创新和干劲,不利于社会公平。下放政府财权,限制对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滥用,让政府参与市场竞争,以阻止寻租蔓延,腐败滋生,发挥市场对资源最大限度的配置作用。既重视初次分配中的效率,也注重公平,适当提高征税标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力度,进一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性,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二)促进中产阶级的崛起。
  中产阶层购买力强劲,构成消费市场的主体,是需求增长的可靠动力,同时也是支撑社会稳态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拔高人均收入的中坚力量。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时其中产阶级所占比例几乎可达70%。中产的崛起壮大可以促进服务部门,完善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形成一个“橄榄型”社会,所以要扶持中产阶级,消除中产的焦虑,使中国冲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向高收入的转型。
  (三) 坚定科教兴国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方。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和韩国的“科技立国”战略都是有力的佐证。增加教育支出、扩大教育覆盖、提高教育普及质量、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的素质能力,需要我国长期坚持。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投资,可以为跨越“陷阱”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源,还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储备人力要素。
  (四)环境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而言,应在考虑发展总效益的前提下,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弧度,或者在倒U形曲线上找到一条水平的通道。我国经济发展如果仍不注重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必会阻碍经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增强节能环保意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向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两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和服务延生,既能创造利润、保护环境,还可以减少国际贸易纷争,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公共服务。
  创新公共服务要着力完善社保制度,加强社保的覆盖率,减少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而带动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既不超前建设福利制度,酿成欧洲国家的“福利病”,阻碍经济改革;也不滞后,妨碍到经济的增长。把握好力度,使得公共服务和经济增长同步进行。
  三、 结语
  我国要想在这惊险的一跳中,成功跨越“陷阱”,必须完成产业结构、对外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增长格局的调整和转换,相信中国能够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入世十一年的智慧,来演绎中国特有方式的“稳健一跳”而非“惊险一跳”,征服“中等收入陷阱”必将成为我国的又一精彩历史。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10(11):3-11
  [2]蔡昉.中国即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考验,财经界,2012年1期.
  [3]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人民论坛,2010.7
  [4]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中国人口科学.2011第1期.
  [5]马晓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关注三大结构转型.中国经济导报,2011.1.
  [6]钱凯.规避“中等收入陷阱”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48期.
  [7]王一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宏观大势.2011.3.
其他文献
期刊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学和实践是两个重要环节,产学结合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产学结合进行相关研究,希望能为学校教育和企业发
期刊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进一步开放,境外传媒集团进入中国的步伐更加迅速,动作越来越大,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我国传媒市场的大门正在一步步被打开,这是大势所趋,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现状问题,对土地利用总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中国第
期刊
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利用对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土地资
期刊
2017年,渝中区以1122.2亿元的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领跑主城经济.这闪光的数字背后,是行动力的支撑,而支撑的背后,解放碑功不可没.目光所致,众望所归,解放碑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