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及国家对普通高校转型的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建立起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路径为,以岗位设置和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并构建岗位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制定保障措施。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地方向校;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16-04
作者简介
崔莹(1978- ),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长春,130052)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吉林省旅游资源禀赋优厚,相关旅游产业带动能力强,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14年7月,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视频会议在长春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的王儒林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要把旅游业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吉林旅游业要树立现代理念”等重要讲话。随后《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不断扩大全省旅行社的总量,扩大A级以上景区数量,扩大星级饭店总量,推动旅游企业的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同时,要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做文章,努力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业是否能蓬勃发展必然依赖于旅游人才的质量。吉林省旅游产业建设任务势必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大批旅游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当下吉林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
1.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与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吉林省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了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重复设置了很多课程,如有的高校同时开设管理学、饭店管理学、旅行社管理学、旅游景区管理学等。显然,这些课程的开设没有针对企业的具体岗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只是泛泛讲述一些理论,所开课程既脱离了行业实际需求,又在知识上互有交叉,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与培养手段之间的矛盾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仍以传统理论授课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事实上,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集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于一身,传统理论学习固然可以传授知识,却往往忽视了未来岗位需求的实际特征,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丧失实践意识,最终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近年来,虽然高校的实践教学意识有所增强,也建设了一些专业实训室,但是实训室的设置更多的却是在模拟企业基层岗位的操作程序。如有的学校设置中餐宴会摆台实训室,这种实训室只能训练学生基本的摆台操作能力,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的职业能力应是管理者的综合管理能力,包括现场管理、员工培训与管理、基本业务管理等,仅停留在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训,难以满足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三)吉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分析
2014年,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全国近1200所普通高校中的600所转向应用型大学。此次高校转型是对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再次划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本省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致力于解决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对接,致力于转变观念,努力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服务产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标准。因此,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按照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以岗位驱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强调岗位所需能力运用。笔者对基于旅行社和酒店两大类旅游企业的调研,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1.现代旅行社岗位要求分析与课程体系设计
(1)现代旅行社岗位设置分析
传统旅行社岗位往往按照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方式进行设置,主要有计调岗位、导游岗位、外联销售岗位、门市接待岗位、旅行社经理人等。鉴于目前旅行社行业受到电子信息技术影响,竞争压力加大,线上平台对线下实体旅行社冲击加剧,使得很多旅行社被迫将实体店转变成了服务体验店,并加大力度健全自己的网站,以实现O2O模式运营,同时移动终端APP的大量运用也改变了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与传统旅行社岗位比较,当前旅行社企业在岗位设置上与以往有了较大不同,具体设置及所需能力见表1。
(2)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根据当前旅行社的新业务开展情况以及岗位设置情况,针对旅行社岗位设计三大课程群,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职业素质课程群和职业拓展课程群。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主要以岗位直接对接,包括《旅行社线路设计》《旅行社计调业务与管理》《旅行社门市接待与管理》等课程;职业素质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行社岗位知识,并使学生了解各岗位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导游讲解实务》《跨文化旅游翻译》《旅行社职业道德》等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群则根据旅行社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设置,包括《个性旅游产品设计与运行》《旅行社线上产品经营管理》等课程。三大课程群的设置,能够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基本业务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业务管理能力。
2.酒店岗位需求与课程体系设计
(1)酒店岗位群分析
基于调研,酒店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见表2、表3。
(2)课程设置
基于酒店各个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主要设置的课程包括《酒店产品营销》《旅游公共关系管理》《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服务心理学》《酒店信息系统操作》《前厅客房服务操作与管理》《餐饮服务操作与管理》《茶事服务与管理》《会议与展览服务与管理》《领班实务》《酒店应用文写作》等。这些应用型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酒店各岗位领班、主管等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技能。
3. 英语能力课程设置
在指导学生实习中发现,每一届实习生到实习酒店或者实习旅行社后,旅游企业的负责人第一个关注点往往都是学生的英语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当开设《旅游英语会话》《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口译实务》《英语导游词写作》《旅游专业词汇》等课程。同时,还应在《前厅客房服务操作与管理》《餐饮服务操作与管理》《导游讲解实务》等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所提高。
(二)基于岗位驱动采用CBE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式开放课堂,运用辩论、演讲等方式辅助教学。具体措施有:针对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设计类课程采用野外考察的方式,直接让学生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针对酒店岗位课程,通过全程案例分析的方式完成教学;针对旅行社业务、管理岗位的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通过分小组模拟设立旅行社、模拟设计产品、模拟销售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综合能力。具备条件的课程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开发成慕课、微课,向学生开放。
2.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可以将企业负责人请进课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鼓励学生成为项目开发和完成的主体,在课堂上,实现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对话。同时,还可以按照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将学生分组,设计不同岗位,引导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也可在实训室中,利用实训模拟企业环境,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和体验。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和协助“双证书”制度的推行,目前,国内旅游行业的资格证书主要有导游、旅游规划师、旅游咨询师等,获取资格证书是对个人学识和能力的肯定,教师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证书,可以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
3.推行“新式”考核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倾向于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将学生平时的项目完成、小组合作、实训室模拟任务完成等过程中的表现记入期末考核当中,评价体系中再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显然,这种“新式”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真正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
(三)构建岗位驱动实践教学模式
1.重视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当前旅游企业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要求很高,如酒店企业中应用的预订系统、结账收银系统、商务中心电子商务处理系统、旅行社当中的线上产品运行与管理系统,及线上活动策划、旅行社网站维护与管理等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旅游企业所需的计算机相关软件系统,以锻炼学生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实训室建设
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建设校内全仿真模拟实训室,如酒店餐饮部、客房部,建立3D导游仿真讲解系统、旅游企业软件模拟系统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旅游企业的内部流程和业务规律,有了这样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具体岗位。同时,高校可组建学校实习酒店、实习旅行社,建立酒水实验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网络实训室、语音实训室,还要在这些实训实验室建设CRM、ERP、网络营销等管理系统。
3.进一步引入虚拟教学软件
虚拟教学软件是指能够配合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于旅游企业环境的教学软件,如旅游景区规划、经营和管理、旅游企业业务管理程序等,这些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到行业当中的最新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4.切实引入校企合作制度
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一定时间赴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者将高星级酒店、旅行社企业挂牌作为实习基地外,落实校企合作还应进行“企业进课堂” “课堂进企业”的模式。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请进课堂,针对岗位工作流程、能力要求与学生进行直接沟通交流,还要将所讲授的课堂知识适时地带入企业,为企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基于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的,这种态势随着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变化而变化,因此,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贴近市场需求。为保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校首先要转变思路,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管理方法。根据旅游企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将职业素养考核、职业道德考核纳入到学生的考核标准当中,出台奖励政策,对在实践环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在实践类教学环境的营造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努力为学生创造最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促进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最后,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要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根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专业课程安排、教材选用、优秀课件的制作与发布上下功夫,努力为学生提供最有效、最丰富的教学资源。致力于开发慕课和移动终端APP,将现代化手段移植到传统教学当中,并尽量任用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授课,保障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 考 文 献
[1]刘玉凤.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6):69-72.
[2]赵晶.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反思[J].旅游纵览月刊,2015(7):265-266.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ng Mode for Applied Tal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The Case of Jilin Province
Cui Ying
Abstract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地方向校;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16-04
作者简介
崔莹(1978- ),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长春,130052)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吉林省旅游资源禀赋优厚,相关旅游产业带动能力强,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14年7月,吉林省旅游业发展视频会议在长春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的王儒林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要把旅游业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吉林旅游业要树立现代理念”等重要讲话。随后《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不断扩大全省旅行社的总量,扩大A级以上景区数量,扩大星级饭店总量,推动旅游企业的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同时,要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做文章,努力提高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业是否能蓬勃发展必然依赖于旅游人才的质量。吉林省旅游产业建设任务势必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大批旅游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当下吉林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分析
1.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与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吉林省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了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重复设置了很多课程,如有的高校同时开设管理学、饭店管理学、旅行社管理学、旅游景区管理学等。显然,这些课程的开设没有针对企业的具体岗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只是泛泛讲述一些理论,所开课程既脱离了行业实际需求,又在知识上互有交叉,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与培养手段之间的矛盾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仍以传统理论授课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事实上,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集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于一身,传统理论学习固然可以传授知识,却往往忽视了未来岗位需求的实际特征,长此以往,必然使学生丧失实践意识,最终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近年来,虽然高校的实践教学意识有所增强,也建设了一些专业实训室,但是实训室的设置更多的却是在模拟企业基层岗位的操作程序。如有的学校设置中餐宴会摆台实训室,这种实训室只能训练学生基本的摆台操作能力,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的职业能力应是管理者的综合管理能力,包括现场管理、员工培训与管理、基本业务管理等,仅停留在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训,难以满足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三)吉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分析
2014年,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全国近1200所普通高校中的600所转向应用型大学。此次高校转型是对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再次划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本省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致力于解决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对接,致力于转变观念,努力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服务产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标准。因此,吉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按照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实际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以岗位驱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强调岗位所需能力运用。笔者对基于旅行社和酒店两大类旅游企业的调研,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1.现代旅行社岗位要求分析与课程体系设计
(1)现代旅行社岗位设置分析
传统旅行社岗位往往按照旅行社的主要业务方式进行设置,主要有计调岗位、导游岗位、外联销售岗位、门市接待岗位、旅行社经理人等。鉴于目前旅行社行业受到电子信息技术影响,竞争压力加大,线上平台对线下实体旅行社冲击加剧,使得很多旅行社被迫将实体店转变成了服务体验店,并加大力度健全自己的网站,以实现O2O模式运营,同时移动终端APP的大量运用也改变了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与传统旅行社岗位比较,当前旅行社企业在岗位设置上与以往有了较大不同,具体设置及所需能力见表1。
(2)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根据当前旅行社的新业务开展情况以及岗位设置情况,针对旅行社岗位设计三大课程群,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职业素质课程群和职业拓展课程群。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主要以岗位直接对接,包括《旅行社线路设计》《旅行社计调业务与管理》《旅行社门市接待与管理》等课程;职业素质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行社岗位知识,并使学生了解各岗位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导游讲解实务》《跨文化旅游翻译》《旅行社职业道德》等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群则根据旅行社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设置,包括《个性旅游产品设计与运行》《旅行社线上产品经营管理》等课程。三大课程群的设置,能够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基本业务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业务管理能力。

2.酒店岗位需求与课程体系设计
(1)酒店岗位群分析
基于调研,酒店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见表2、表3。

(2)课程设置
基于酒店各个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主要设置的课程包括《酒店产品营销》《旅游公共关系管理》《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服务心理学》《酒店信息系统操作》《前厅客房服务操作与管理》《餐饮服务操作与管理》《茶事服务与管理》《会议与展览服务与管理》《领班实务》《酒店应用文写作》等。这些应用型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酒店各岗位领班、主管等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技能。
3. 英语能力课程设置
在指导学生实习中发现,每一届实习生到实习酒店或者实习旅行社后,旅游企业的负责人第一个关注点往往都是学生的英语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当开设《旅游英语会话》《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口译实务》《英语导游词写作》《旅游专业词汇》等课程。同时,还应在《前厅客房服务操作与管理》《餐饮服务操作与管理》《导游讲解实务》等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所提高。

(二)基于岗位驱动采用CBE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式开放课堂,运用辩论、演讲等方式辅助教学。具体措施有:针对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设计类课程采用野外考察的方式,直接让学生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针对酒店岗位课程,通过全程案例分析的方式完成教学;针对旅行社业务、管理岗位的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通过分小组模拟设立旅行社、模拟设计产品、模拟销售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综合能力。具备条件的课程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开发成慕课、微课,向学生开放。
2.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可以将企业负责人请进课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鼓励学生成为项目开发和完成的主体,在课堂上,实现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对话。同时,还可以按照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将学生分组,设计不同岗位,引导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也可在实训室中,利用实训模拟企业环境,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和体验。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和协助“双证书”制度的推行,目前,国内旅游行业的资格证书主要有导游、旅游规划师、旅游咨询师等,获取资格证书是对个人学识和能力的肯定,教师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证书,可以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
3.推行“新式”考核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倾向于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将学生平时的项目完成、小组合作、实训室模拟任务完成等过程中的表现记入期末考核当中,评价体系中再加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显然,这种“新式”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真正做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
(三)构建岗位驱动实践教学模式
1.重视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当前旅游企业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要求很高,如酒店企业中应用的预订系统、结账收银系统、商务中心电子商务处理系统、旅行社当中的线上产品运行与管理系统,及线上活动策划、旅行社网站维护与管理等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旅游企业所需的计算机相关软件系统,以锻炼学生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实训室建设
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建设校内全仿真模拟实训室,如酒店餐饮部、客房部,建立3D导游仿真讲解系统、旅游企业软件模拟系统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旅游企业的内部流程和业务规律,有了这样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具体岗位。同时,高校可组建学校实习酒店、实习旅行社,建立酒水实验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网络实训室、语音实训室,还要在这些实训实验室建设CRM、ERP、网络营销等管理系统。
3.进一步引入虚拟教学软件
虚拟教学软件是指能够配合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于旅游企业环境的教学软件,如旅游景区规划、经营和管理、旅游企业业务管理程序等,这些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到行业当中的最新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4.切实引入校企合作制度
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一定时间赴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者将高星级酒店、旅行社企业挂牌作为实习基地外,落实校企合作还应进行“企业进课堂” “课堂进企业”的模式。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请进课堂,针对岗位工作流程、能力要求与学生进行直接沟通交流,还要将所讲授的课堂知识适时地带入企业,为企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基于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的,这种态势随着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变化而变化,因此,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贴近市场需求。为保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校首先要转变思路,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管理方法。根据旅游企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将职业素养考核、职业道德考核纳入到学生的考核标准当中,出台奖励政策,对在实践环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在实践类教学环境的营造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努力为学生创造最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促进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最后,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要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根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专业课程安排、教材选用、优秀课件的制作与发布上下功夫,努力为学生提供最有效、最丰富的教学资源。致力于开发慕课和移动终端APP,将现代化手段移植到传统教学当中,并尽量任用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授课,保障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 考 文 献
[1]刘玉凤.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6):69-72.
[2]赵晶.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反思[J].旅游纵览月刊,2015(7):265-266.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ng Mode for Applied Tal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The Case of Jilin Province
Cui Ying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