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积极心理元素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yu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育者,常常为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忧心,为走入家庭教育误区的家长担心,更为孩子生活在焦躁不安的家庭环境里痛心。帮助并指导家长,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是教育者不能推卸的责任。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如溺爱、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帮助家长认清问题的实质,笔者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家长改变不正确的教育心态,从而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体验家庭教育的快乐。
  一、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孩子
  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受到基因、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具备不同的智力条件与成长基础。幸运的孩子可能会获得一个良好的成长起点,但有的孩子可能因难产、环境污染等原因遭受大脑损伤、智力低下等不幸的命运。小兵出生时因脐带绕脖导致脑部缺氧,以致在成长中出现注意力低下,轻微多动、阅读障碍和计算障碍等心理疾病。心烦气躁、焦虑不安的母亲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方式,对于小兵的成长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小兵这样的“问题”儿童,也遇到过类似小兵母亲的家长。许多家长是“自然”家长,没有经历过任何“前父母”阶段的相关培训与学习,不具备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家长面对存在智力发展、思维发展水平低下等问题的孩子,不能科学深入地分析问题实质,只是一味地采取训斥责骂的方法,妄图通过高压式管理控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在严格控制下,儿童的不良行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产生新的不良行为。研究表明,常见的儿童焦虑症、抑郁症、狂躁症、抽动症等病症,会在不尊重科学、不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了解问题根本,只以与治疗生理疾病一样的方法,妄图简单地解决问题的家庭背景下出现较多。
  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时候,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孩子,即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解读,改变“以问题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观念。同时,在家庭中建立一种积极的夫妻、亲子关系,并寻找与构建有建设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寻求专业的医生或心理辅导教师介入帮助。
  当问题确诊后,家长务必摆正心态,正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消极逃避;要耐心等待,对症下药,不要急躁焦虑;要主动和家人共同学习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随时跟进问题的发展,清晰掌握孩子的变化。当然,还要与老师加强联系,借助社会、学校、医院等多方力量治疗或帮助孩子。
  二、以积极体验给予孩子真爱
  世界上的爱多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之爱。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生命中分离出来。但反观现实,许多父母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父母之爱的真谛,反而自以为是地自由“诠释”,结果患上了“关爱强迫症”,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不让孩子吃苦受累——这是溺爱。溺爱孩子的父母不愿孩子“受苦”,可能源于自己的苦难童年的经历,表面上,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投射效应,父母将自己内心的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终导致他们在家庭教育中不了解与考虑孩子真实的心理需要与成长需要。理论与现实早已表明,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负面效应。
  小青是一位在娇惯中长大的城市女孩。小学毕业时母亲仍帮忙洗头;初中毕业了母亲还帮忙整理房间;高中住校时因琐碎的日常生活问题无法独立处理而无法正常地学习。为此小青烦恼不已、焦躁不堪。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父母以“爱的名义”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务,致使孩子缺失了学习独立生活的过程,逐步产生了依赖思想,养成了懒惰行为,对家庭、对他人没有责任感,而且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就萎靡不振,寸步难行。更严重的是,责任感的缺失让孩子只为自己活着,只愿享有权利却不愿承担义务,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与合作,与外界社会格格不入,最终还可能导致反社会、退缩、自闭等问题。可以说,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对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是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关键词。通过积极体验,可以挖掘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形成自身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激发孩子的积极体验,如安排家务劳动,让孩子成为劳动的“主角”并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获得对毅力、成就感、责任感等的亲身体验,能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增强其责任意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家长还可带领孩子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或开展互换角色体验活动等。总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得到锻炼与成长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三、以积极沟通构建亲子关系
  凌风在小学时代是一个阳光、聪明、懂事的孩子,老师和家长皆引以为豪。进入青春期后,他成为了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自从初二收到情书后,便开始分心,开始过于关注异性的眼光、自己的形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他的母亲知道后气急败坏,每天像监督坏人似地跟踪、接送。凌风对此极度反感,当苦恼与压力排山倒海而来时,最终的结果是离家躲避。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又称“第二反抗期”,表现为情绪急躁,不愿受他人干涉与约束,最大特征为逆反,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希望他人把其当成大人平等相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尽管具有了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极易出现顶撞父母、冲动等各种问题。此时如果父母没有及时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青春期特性,仍以家长身份高高在上,沟通方式仍停留在啰嗦、命令、威胁、训斥等层面,轻则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破裂,重则酿造出轻生、自杀等悲剧。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青春期正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特殊时期,家长要正确对待青少年的反抗行为,充分相信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作为家长,要引导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就要积极转变亲子沟通的方式。
  第一,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沟通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沟通。
  第二,营造民主、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保证充分的家庭沟通时间,定期举行民主家庭会议,把话语权交给孩子。
  第三,改变亲子之间的说话方式。变命令、训斥、不耐烦的语气为商量、赞美、真诚的语气,艺术地表达,婉转地劝告,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做。
  总之,有效的沟通是真实、真诚、平等的。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质量远比某一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而亲子关系的好坏则在于亲子沟通的实效性如何。当增加了亲子沟通的频率,提高了亲子沟通的效率,构建了一种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则家庭教育可谓成功了一半。
  四、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孩子
  当前,随着离婚率逐年上升,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成为焦点。研究表明,许多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主要原因是在特殊的家庭结构中,家长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孩子,为孩子倾注了所有的心力。小乔的妈妈就是这样,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接送、照顾小乔,没有多余的时间休息、消遣,身心俱疲,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小乔身上。结果,母亲深厚的爱反而成为了小乔沉重的心理负担。感情的负重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压力和内疚心理,以至于发展成焦虑烦躁,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
  众所周知,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影响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只要家长学会积极地面对生活,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心态平和地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影响则是积极的。因为,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体现在家庭生活中,无形会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的家庭环境,同时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榜样。因此,家长要改变心态,学会用优势思维方式面对不幸的婚姻,用积极心理来面对挫折,尽力走出阴影,用“多元眼光”看自己、看他人、看事态发展,并善待自己和他人,为孩子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总之,家庭教育是充满挑战、漫长而繁重的历程。其中,家长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父母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问题,并随着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管教方式,如此,才能收获家庭教育的成功,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作者单位: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研究中心
  广东深圳 51800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其他文献
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或片面对待人文教育与德育、人文科学教育及科技教育的关系,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成功践履,难以达到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因此
每个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反思我的班主任专业成长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只因浮云遮望眼  1999年,我大学毕业成为老师,2000年,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一(1)班班主任。那时,我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只能从自己上学时的班主任身上找参考。回想自己的求学生涯:小学、初中的班主任就一个“严”字,我的成绩还不错;高中在一所普通高中度过,学风较差,三年换了四个班主任。当时,我感到很空虚、无奈,晕乎乎
一位妈妈在一个有钱人家做钟点工,主人周六要举办一场聚会,希望工人能来帮忙。这位妈妈很为难,因为她只有周六才有时间陪儿子。主人便请她带儿子一起来。周六那天,妈妈悄悄把5岁的孩子带到主人家的卫生间,拿了烤鸡翅、水果等摆放在洗漱台,并告诉儿子:“这是主人专门为你准备的餐厅和食物,你要听话,不能乱走动,更不能出去。”出身贫寒的孩子从未见过如此豪华的房子,更不知道这是厕所,开心地吃起来,还高兴地唱起歌。歌声
周中之在《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17期撰文指出,慈善伦理是符合当代中国时代需求的德育新内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面对新世纪频发的自然灾害,需要用慈善伦理精神培育新人。第二,在贫富差距拉大的当代中国,需要培育慈善伦理精神推动社会的道德分配。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培养青少年的现代慈善意识,逐步提高实践慈善行为的自觉性,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第三,在物质生活日益豐富
自从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教育质量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多强调管理部门在其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但往往忽视研究生自我个体的管理。本
从大众现实生产生活中产生的认知流入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厚的根源,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深厚的根源。如果没有新的认知因素的流入,人们的生活就会维持现状,不会发生改变,而向人们
本刊讯 为了加强煤矿建设安全管理,规范煤矿建设程序,保障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近日,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五部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群众化和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