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文化底蕴的教学。理想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大智慧、大气度,更需要教师具有亲切自然的人格魅力;理想的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理想的语文课堂,不仅授予学生能力,更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因此,应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灵感。
一、让课堂成为活动室而灵动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一些与儿童生活贴近的内容,一些情节性强的课文,可以变换一下形式,从由教师讲授改为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它生动活泼,把知识、语言、情感联系起来,把语言积累、理解和运用联系起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形有声。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毫无羁绊地驰骋,让学生的心灵空间自由洒脱地拓展。
案例:《鲸》教学片段(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师:我们学习了《鲸》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从书上、网上、电视上收集了不少有关鲸的知识。今天我们以“我是一条 鲸”向大家介绍鲸的知识。
生1:我是一条蓝鲸,在鲸的家族中排老大,我长达3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33头非洲大象,一个舌头就有3吨重,肝脏4.5吨重,我好大啊!我是海兽之王。
生2:我是一条鲸,你知道我是齿鲸,还是须鲸呢?只要看看我们的嘴边有没有硬硬的须就知道了。有须的叫须鲸,须鲸没有牙齿;没须的叫齿鲸,有牙齿,那我是什么鲸呢?(用双手的手指作须表演给同学看)
生3:我是抹香鲸,我要控告人类,利用科学研究为借口,大力捕捉我们的家族成员,我们不得不躲避人类啊!
师:难怪我很少看见你的踪影,人类真不该滥杀你们啊!
生4:啦,啦,啦,我是海洋中的“歌王”,叫座头鲸。我的背不像一般的鲸那样平直,而是向上拱起。我喜欢唱歌,听到歌声,我会摇头摆尾,我喜欢在水面跳跃。在电视里,你们会经常看到我的形象。
生5:你喜欢唱什么歌啊?
生4:实际上,我不是在唱歌,而是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传递信息,是呼唤同伙的。这歌声就是交流的语言,人类听到这声音,以为我们在唱歌。
生5:这下我明白了。
……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以鲸的身份尽情地想,尽情地问,尽情地说,尽情地演。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其中,穿针引线,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鲸的王国里遨游,再从课文里走出来,去补充课文,拓展课文。
二、让课堂成为聊天吧而真实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间几重对话的交织,它应该是互动的、开放的、平等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
如教学《鸟的天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一课时,我以“阅读对话”为理念,按照“独自对话——交互对话——重点对话——朗读对话”的步骤,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对话中,原汁原味地感悟“美”和“真”。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鸟的天堂”成了鸟的天堂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大榕树对话——感知榕村不可计数的枝干,枝上生根,直垂地面,树叶多而密,颜色鲜亮,再用自己的语言去赞美它;与鸟儿对话——聆听鸟声,欣赏鸟影,感受画眉鸟的动听歌声,再用自己的语言去赞美它;与农民对话——感受当地农民爱鸟、护鸟、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人与鸟之间的和谐共生,再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受它;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大榕树的静态美和群鸟纷飞的动态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将作者行文中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
这样,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断循环反复的对话中,学生一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一次次地感知课文内容,一次次地体验课文情感。每对话一次,语言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就加深一层,他们对内容的感受、对情感的体验就丰富一份。
三、让课堂成为游戏场而愉悦
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露的滋润;学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因此,教师要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让他们在游戏场中自由自在地寻找着成长的欢乐。
如教学《菜园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课文里面介绍的蔬菜还有些陌生,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蔬菜带到班里,将情境生活化,将教学过程分为认识蔬菜、探究蔬菜和实践活动。第一步认识蔬菜,让学生简单地自我介绍蔬菜,用教师制作的识字卡片带领同学读拼音,读准蔬菜名称,认识它们。第二步探究蔬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了解蔬菜,尽情地观察、比较、质疑、讨论。第三步实践活动,让学生戴着蔬菜的头饰找朋友,把吃叶的、吃茎的、吃果实的分开。台下面的学生唱着《找朋友》的歌曲,打着节奏,为“蔬菜”找朋友鼓劲,最后让学生读准这些蔬菜名称。课后生活实践,让学生去市场或菜地选自己喜欢的蔬菜,洗一洗,烧一烧,尝一尝,说说感受。
这一教学片段通过“自我介绍”、“观察讨论”、“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学习成了一种自我需要。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励”和“唤醒”学生,才能情动趣生,使学生互动去探索学习。
四、让课堂成为展示台而精彩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灌输,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将课文描述的独特情境、作者表达的独特情感、语言表达的独特技巧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去感受,去感悟,去发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达到心智活动的境界,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点亮个性火炬”的过程。
案例 :《画风》教学片段(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
师: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下一段学习中,你们可以把课文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也可以延伸课外知识。现在小组讨论一下,在下一段的学习中,你们小组打算做些什么,看看哪一个小组既能展示自己的特长,又能收获更多知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生1:我们组想根据课文中三个朋友画的三幅画各写一段话,来个看图写话。
生2:我们组打算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生3:我们组打算画一画风在生活中的表现。
生4:我们组想朗诵一首诗歌《春风吹》。
生5:我给表演的同学建议:要把三个同学的动作、表情、说话的语气尽力表现出来。
生6:我建议画风的小组,给画配上一段文字。
师:我想,同学们的建议对各组都有帮助,老师也建议各组要分工合作,待会儿各组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
在这一段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怎样汇报;学生之间提建议,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灵性。
(责编侯艳星)
一、让课堂成为活动室而灵动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一些与儿童生活贴近的内容,一些情节性强的课文,可以变换一下形式,从由教师讲授改为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它生动活泼,把知识、语言、情感联系起来,把语言积累、理解和运用联系起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形有声。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毫无羁绊地驰骋,让学生的心灵空间自由洒脱地拓展。
案例:《鲸》教学片段(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师:我们学习了《鲸》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从书上、网上、电视上收集了不少有关鲸的知识。今天我们以“我是一条 鲸”向大家介绍鲸的知识。
生1:我是一条蓝鲸,在鲸的家族中排老大,我长达3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33头非洲大象,一个舌头就有3吨重,肝脏4.5吨重,我好大啊!我是海兽之王。
生2:我是一条鲸,你知道我是齿鲸,还是须鲸呢?只要看看我们的嘴边有没有硬硬的须就知道了。有须的叫须鲸,须鲸没有牙齿;没须的叫齿鲸,有牙齿,那我是什么鲸呢?(用双手的手指作须表演给同学看)
生3:我是抹香鲸,我要控告人类,利用科学研究为借口,大力捕捉我们的家族成员,我们不得不躲避人类啊!
师:难怪我很少看见你的踪影,人类真不该滥杀你们啊!
生4:啦,啦,啦,我是海洋中的“歌王”,叫座头鲸。我的背不像一般的鲸那样平直,而是向上拱起。我喜欢唱歌,听到歌声,我会摇头摆尾,我喜欢在水面跳跃。在电视里,你们会经常看到我的形象。
生5:你喜欢唱什么歌啊?
生4:实际上,我不是在唱歌,而是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传递信息,是呼唤同伙的。这歌声就是交流的语言,人类听到这声音,以为我们在唱歌。
生5:这下我明白了。
……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以鲸的身份尽情地想,尽情地问,尽情地说,尽情地演。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其中,穿针引线,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鲸的王国里遨游,再从课文里走出来,去补充课文,拓展课文。
二、让课堂成为聊天吧而真实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间几重对话的交织,它应该是互动的、开放的、平等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神与神的交融,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
如教学《鸟的天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一课时,我以“阅读对话”为理念,按照“独自对话——交互对话——重点对话——朗读对话”的步骤,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对话中,原汁原味地感悟“美”和“真”。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鸟的天堂”成了鸟的天堂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大榕树对话——感知榕村不可计数的枝干,枝上生根,直垂地面,树叶多而密,颜色鲜亮,再用自己的语言去赞美它;与鸟儿对话——聆听鸟声,欣赏鸟影,感受画眉鸟的动听歌声,再用自己的语言去赞美它;与农民对话——感受当地农民爱鸟、护鸟、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人与鸟之间的和谐共生,再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受它;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及大榕树的静态美和群鸟纷飞的动态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将作者行文中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
这样,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断循环反复的对话中,学生一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一次次地感知课文内容,一次次地体验课文情感。每对话一次,语言在学生心中留下的痕迹就加深一层,他们对内容的感受、对情感的体验就丰富一份。
三、让课堂成为游戏场而愉悦
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露的滋润;学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因此,教师要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让他们在游戏场中自由自在地寻找着成长的欢乐。
如教学《菜园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课文里面介绍的蔬菜还有些陌生,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蔬菜带到班里,将情境生活化,将教学过程分为认识蔬菜、探究蔬菜和实践活动。第一步认识蔬菜,让学生简单地自我介绍蔬菜,用教师制作的识字卡片带领同学读拼音,读准蔬菜名称,认识它们。第二步探究蔬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了解蔬菜,尽情地观察、比较、质疑、讨论。第三步实践活动,让学生戴着蔬菜的头饰找朋友,把吃叶的、吃茎的、吃果实的分开。台下面的学生唱着《找朋友》的歌曲,打着节奏,为“蔬菜”找朋友鼓劲,最后让学生读准这些蔬菜名称。课后生活实践,让学生去市场或菜地选自己喜欢的蔬菜,洗一洗,烧一烧,尝一尝,说说感受。
这一教学片段通过“自我介绍”、“观察讨论”、“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学习成了一种自我需要。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励”和“唤醒”学生,才能情动趣生,使学生互动去探索学习。
四、让课堂成为展示台而精彩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灌输,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将课文描述的独特情境、作者表达的独特情感、语言表达的独特技巧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去感受,去感悟,去发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达到心智活动的境界,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点亮个性火炬”的过程。
案例 :《画风》教学片段(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
师: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下一段学习中,你们可以把课文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也可以延伸课外知识。现在小组讨论一下,在下一段的学习中,你们小组打算做些什么,看看哪一个小组既能展示自己的特长,又能收获更多知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生1:我们组想根据课文中三个朋友画的三幅画各写一段话,来个看图写话。
生2:我们组打算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生3:我们组打算画一画风在生活中的表现。
生4:我们组想朗诵一首诗歌《春风吹》。
生5:我给表演的同学建议:要把三个同学的动作、表情、说话的语气尽力表现出来。
生6:我建议画风的小组,给画配上一段文字。
师:我想,同学们的建议对各组都有帮助,老师也建议各组要分工合作,待会儿各组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
在这一段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怎样汇报;学生之间提建议,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灵性。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