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6在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来源 :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通过MTF法检测IL-6刺激QBC939细胞后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采用电泳迁移变动试验(EMSA)和Westernblot观察IL-6刺激前后QBC939细胞中IL-6相关转录因子Stat3和参与IL-6信号传导功能的蛋白激酶Jakl的诱导活化状态,并确定该细胞中的IL-6信号传导通路;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定磷酸化Stat3在QBC939细胞内的定位。结果IL-6可显著促进QBC939细胞的增殖;转录因子Sta
其他文献
miRNAs是一类短序列、非编码、具有调控功能的单链小分子RNA,长约18~24nt,最早是1993年Lee等报道在秀丽线虫(C.elegants)体内发现的一种呈时间特异性表达的小分子RNA,即可调节线虫发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的外科疾病,发病率不高,尤以小儿多见,少数病例由于各种原因亦可在成年前发病,但在成年后才被确诊和治疗的报道也不少。临床表现茎不典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突飞猛进的发展,尤以腹腔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发展最为突出,其技术日趋成熟。以腹腔镜手术为核心内容,多种内镜综合应用的微创检查
肝包虫囊肿是西部地区常见多发病,而肝包虫囊肿破人胆道致梗阻性黄疸少见。文献报道约占肝包虫病的1.7~6.0%,我院1987年2月~2007年12月收治肝包虫病人1893例,其中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
目的对56例胆囊癌患者进行术后预后分析,旨在发现影响预后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因素,探讨提高疗效的措施。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胆囊癌PTTG蛋白表达、先后用Logrank检验及COX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