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走进一间屋子或是和别人交谈,突然一种奇怪的感觉油然而生,你觉得自己曾经到过这里,有过这样的谈话,甚至下面将要发生的事情,你都能了如指掌。这难道是你前生的重现?
只要提及“似曾相识”,很多人都会站出来告诉你他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似曾相识”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对曾经见过某人、做过某事的场景的回忆,而是对未曾经历过的场景却有似曾经历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发生在不经意间,更像是一个先兆或是一场梦,还会让人忐忑不安。
科学调查显示,有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觉得很久以前曾被同样的面孔,同样的事物,同样的环境围绕,觉得很清楚再往下去要说些或者做些什么,仿佛突然记起以前这一切曾经发生过一样。似曾相识,它虚无缥缈,发生在瞬间,又让人捉摸不定,这种神秘而又诡异的感觉,激起了心理学家的研究欲望。
源自大脑短路?
科学史上,人们曾用大约20个不同的名字描述这一感觉。1844年,英国医生威廉描述“似曾相识”是“先在的情感”,当时得到不少诗人和作家的赞同。1854年,著名英国诗人但丁曾经在诗作《闪光》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傍晚时分,主人公站在情人身旁,看着燕子飞过,感觉他的前生就是那样站在她的身旁。
19世纪末,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开始研究“似曾相识”。他认为,“似曾相识”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们早期被植入潜意识之中的欲望,而这种被植入的欲望可能来自对已经遗忘事件的错误回忆。弗洛伊德是对“似曾相识”进行定性研究的先驱,然而他对“似曾相识”的论述并没有实验依据。
后来,心理学家试图用“大脑短路”来解释“似曾相识”。认为“似曾相识”是大脑两个半球的信息无法得到同步处理所导致的。正常情况下,大脑的两个半球功能转换周密、协调工作,所以,我们的感觉和经历是被作为一个整体连续处理的。但是,如果一个脑半球开始运转,而另一个还没有“断开”,一种“重影”现象就会出现:在当前的图像里,另一个大脑半球的图像还在继续“频闪”着,这样就造成错觉,似乎我们又一次经历某件事情。即使每个脑半球加工处理各自的图像信息,但我们的意识却能够把这些图像信息天衣无缝地拼接起来,以至于这些图像看起来就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如果我们的意识与这些图像信息无法融合,“重影”就会产生,并被误认为是另一个的拷贝,“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产生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个脑科学的证据来证实大脑两个半球可以暂时“断开”,或者大脑分别在左右半球将所有的事情加工处理两次。
我们梦境再现?
很多人感觉到,他们的“似曾相识”和做梦的感觉非常地相似,有点像以前的某个梦境的碎片,只是大脑突然间记起来了。尤其是一个人第一次产生“似曾相识”时,和做梦的感觉非常相似。我们的记忆是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长期和短期记忆以及对系列事件的记忆。记忆是基于现实的,其形成牵扯到大脑中的不同部位。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记忆是神经突触传递效能的长时程改变,记忆的存在有几个特征,其中重要的是“分布式”存储和“模组分离”特点。“分布式”存储说认为不存在“一个突触对应一个记忆要素”的结构映射,所以,不可能因为一个突触而丢掉某一个记忆。“模组分离”说认为,记忆是分类存储的,声音、图像、色彩、情感、时间、气味…一都存储在不同的地方,记忆再现是把这些要素提取后组合成完整事件。
例如你会对一个看着眼熟的人说:“我们是不是原来在一个学校上过学的啊?”一种情况是你真的忘掉了眼前是谁。那么,他的名字,或者你们上次见面的内容,或者你们共同认识的朋友,都可能成为线索。让你重新拾起记忆,一时反应不出来只是时间太久了,或者大意想不到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紧张,越是紧张就越是想不起来。另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你确确实实根本不认识。
在知觉的研究中常常用到“错觉”,就是你的理解与事实不符。比如,你放一个三角形卡片在~张纸上,以三个顶点做圆心画圆,涂黑,然后拿开这个卡片,结果,虽然纸上剩下的只是三个开口对内的扇形,你却看到了(是理解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个叫做知觉的“闭合规律”。回到我们的问题,“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是知觉的一个小小错误。“想不起来”造成的“似曾相识”是部分记忆要素的激活阈值升高,记忆再现出现了“不完整性”。而与事实不符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则是关联记忆要素的激活阈值降低就有可能激活与之关联的其他要素,甚至在短时间内再现另一个完整故事。然后,重新回到现实,不相关的部分还是被抑制了,另一个故事的“意识残留”(相当于视觉残留)形成了错觉。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神经学家还去除了一只小白鼠的“模组分离”基因,随后将它与正常小白鼠一同放入一个有轻微震动的盒子里,为了保持平衡,它们都一动不动。然后它们又被放入一个相似的但无震动的盒子里,一开始两只小白鼠也都毫无动静。但正常小白鼠很快觉察出两只盒子的区别,而被去除“模组分离”基因的小白鼠还是会一动不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分辨两个盒子的不同。
可惜的是,这一论据似乎也有些站不住脚,从逻辑上解释似乎有些漏洞。为什么我们以前会做一个与未来场景有关的梦呢?很多的细节都被一一重现,如此吻合的梦,是无法用概率来解释的。而且梦一般也是在重复我们经历过的场景,它不能够预示未来,人很少梦见从未见过的素材。事实上,你从来没有做过也不可能做过这样的梦。
寻找科学依据
最近的问卷调查发现,比较敏感、情绪变化大、工作节奏无规律的人更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似曾相识”是人们处于一种注意力涣散以及心智能力减退的状态。在注意力涣散、心智能力减退的情况下,人们对眼前情境的分析能力减弱、产生幻觉,认为眼前所见是对一件遥远往事的记忆。因此,脑神经专家把“似曾相识”归为一种记忆幻觉。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脑神经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人员先给被试者看一些名人或名胜的名字,然后再给他们看这些名人或名胜的照片。奇怪的是,这些被试者竟然对这些照片非常熟悉,尽管他们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此外,研究人员还给被试者看一些单词,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些与此前那些单词发音类似的单词。没想到,被试者也能对后者产生一种熟悉感。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似曾相识”: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寻找某种联系。当你存储一份记忆时,你可以回忆这份记忆。不过,这种回忆的感觉并不是白日梦或者是现实情境,你可以把现实和梦境区分开来。但是,在某种未知。情况下,你的大脑在处理眼前情境时“搭错了线”,接到了储存记忆的神经回路。这样,你就认为你眼前的情境是从记忆深处调出来的。脑神经专家还发现,在对人脑的内侧颞叶施以微弱的电脉冲时,人们会分不清时间,并产生记忆错位,有些人还会突然对眼前的情境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似曾相识”并不仅仅是一种瞬间产生的熟悉感,而是一种错误的熟悉感。我们首先假设“似曾相识”源于一些零碎的记忆。比如,你参观朋友的新居,却感觉自己曾经来过这里,但又清楚地知道肯定没有来过。这可能只是因为朋友新居的摆设与你之前看到过的房子的摆设类似,刺激了你的一些记忆片段,所以才会错误地产生熟悉感。因为大脑分类存储记忆,所以,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是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的。当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场景时,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这部分的记忆系统,让我们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另外,大脑的记忆系统在识别信息来源时。可能会发生错误,导致在判断信息来源时产生错觉。研究发现,被试者经常把自己从杂志中读到的内容说成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内容。这些记忆错觉常发生在人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比如感到时间压力、精力不集中等等。
和脑神经专家的观点一致,心理学家也认为大脑记忆库里面的信息来自于我们本人,不过他们不认为是神经传输造成的,只是你无意识间接受了某些信息,但自己实际上并不知情。就如同你去朋友家做客,你忽略了朋友家墙上的一幅油画,简单地说,主观上你不认为你看到过这幅画,实际上这幅画的信息已经被你的记忆库所记录,当你再次注意到这幅画的时候,“似曾相识”感就产生了。通过研究“似曾相识”,心理学家发现,它不仅为了解我们的记忆机制打开了一扇窗户,还让我们对区别真实、想象、梦境和回忆这些不同的意识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只要提及“似曾相识”,很多人都会站出来告诉你他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似曾相识”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对曾经见过某人、做过某事的场景的回忆,而是对未曾经历过的场景却有似曾经历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发生在不经意间,更像是一个先兆或是一场梦,还会让人忐忑不安。
科学调查显示,有2/3的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觉得很久以前曾被同样的面孔,同样的事物,同样的环境围绕,觉得很清楚再往下去要说些或者做些什么,仿佛突然记起以前这一切曾经发生过一样。似曾相识,它虚无缥缈,发生在瞬间,又让人捉摸不定,这种神秘而又诡异的感觉,激起了心理学家的研究欲望。
源自大脑短路?
科学史上,人们曾用大约20个不同的名字描述这一感觉。1844年,英国医生威廉描述“似曾相识”是“先在的情感”,当时得到不少诗人和作家的赞同。1854年,著名英国诗人但丁曾经在诗作《闪光》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傍晚时分,主人公站在情人身旁,看着燕子飞过,感觉他的前生就是那样站在她的身旁。
19世纪末,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开始研究“似曾相识”。他认为,“似曾相识”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人们早期被植入潜意识之中的欲望,而这种被植入的欲望可能来自对已经遗忘事件的错误回忆。弗洛伊德是对“似曾相识”进行定性研究的先驱,然而他对“似曾相识”的论述并没有实验依据。
后来,心理学家试图用“大脑短路”来解释“似曾相识”。认为“似曾相识”是大脑两个半球的信息无法得到同步处理所导致的。正常情况下,大脑的两个半球功能转换周密、协调工作,所以,我们的感觉和经历是被作为一个整体连续处理的。但是,如果一个脑半球开始运转,而另一个还没有“断开”,一种“重影”现象就会出现:在当前的图像里,另一个大脑半球的图像还在继续“频闪”着,这样就造成错觉,似乎我们又一次经历某件事情。即使每个脑半球加工处理各自的图像信息,但我们的意识却能够把这些图像信息天衣无缝地拼接起来,以至于这些图像看起来就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如果我们的意识与这些图像信息无法融合,“重影”就会产生,并被误认为是另一个的拷贝,“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产生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个脑科学的证据来证实大脑两个半球可以暂时“断开”,或者大脑分别在左右半球将所有的事情加工处理两次。
我们梦境再现?
很多人感觉到,他们的“似曾相识”和做梦的感觉非常地相似,有点像以前的某个梦境的碎片,只是大脑突然间记起来了。尤其是一个人第一次产生“似曾相识”时,和做梦的感觉非常相似。我们的记忆是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长期和短期记忆以及对系列事件的记忆。记忆是基于现实的,其形成牵扯到大脑中的不同部位。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记忆是神经突触传递效能的长时程改变,记忆的存在有几个特征,其中重要的是“分布式”存储和“模组分离”特点。“分布式”存储说认为不存在“一个突触对应一个记忆要素”的结构映射,所以,不可能因为一个突触而丢掉某一个记忆。“模组分离”说认为,记忆是分类存储的,声音、图像、色彩、情感、时间、气味…一都存储在不同的地方,记忆再现是把这些要素提取后组合成完整事件。
例如你会对一个看着眼熟的人说:“我们是不是原来在一个学校上过学的啊?”一种情况是你真的忘掉了眼前是谁。那么,他的名字,或者你们上次见面的内容,或者你们共同认识的朋友,都可能成为线索。让你重新拾起记忆,一时反应不出来只是时间太久了,或者大意想不到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紧张,越是紧张就越是想不起来。另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你确确实实根本不认识。
在知觉的研究中常常用到“错觉”,就是你的理解与事实不符。比如,你放一个三角形卡片在~张纸上,以三个顶点做圆心画圆,涂黑,然后拿开这个卡片,结果,虽然纸上剩下的只是三个开口对内的扇形,你却看到了(是理解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个叫做知觉的“闭合规律”。回到我们的问题,“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是知觉的一个小小错误。“想不起来”造成的“似曾相识”是部分记忆要素的激活阈值升高,记忆再现出现了“不完整性”。而与事实不符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则是关联记忆要素的激活阈值降低就有可能激活与之关联的其他要素,甚至在短时间内再现另一个完整故事。然后,重新回到现实,不相关的部分还是被抑制了,另一个故事的“意识残留”(相当于视觉残留)形成了错觉。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神经学家还去除了一只小白鼠的“模组分离”基因,随后将它与正常小白鼠一同放入一个有轻微震动的盒子里,为了保持平衡,它们都一动不动。然后它们又被放入一个相似的但无震动的盒子里,一开始两只小白鼠也都毫无动静。但正常小白鼠很快觉察出两只盒子的区别,而被去除“模组分离”基因的小白鼠还是会一动不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分辨两个盒子的不同。
可惜的是,这一论据似乎也有些站不住脚,从逻辑上解释似乎有些漏洞。为什么我们以前会做一个与未来场景有关的梦呢?很多的细节都被一一重现,如此吻合的梦,是无法用概率来解释的。而且梦一般也是在重复我们经历过的场景,它不能够预示未来,人很少梦见从未见过的素材。事实上,你从来没有做过也不可能做过这样的梦。
寻找科学依据
最近的问卷调查发现,比较敏感、情绪变化大、工作节奏无规律的人更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似曾相识”是人们处于一种注意力涣散以及心智能力减退的状态。在注意力涣散、心智能力减退的情况下,人们对眼前情境的分析能力减弱、产生幻觉,认为眼前所见是对一件遥远往事的记忆。因此,脑神经专家把“似曾相识”归为一种记忆幻觉。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脑神经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人员先给被试者看一些名人或名胜的名字,然后再给他们看这些名人或名胜的照片。奇怪的是,这些被试者竟然对这些照片非常熟悉,尽管他们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此外,研究人员还给被试者看一些单词,然后再给他们看一些与此前那些单词发音类似的单词。没想到,被试者也能对后者产生一种熟悉感。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似曾相识”: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寻找某种联系。当你存储一份记忆时,你可以回忆这份记忆。不过,这种回忆的感觉并不是白日梦或者是现实情境,你可以把现实和梦境区分开来。但是,在某种未知。情况下,你的大脑在处理眼前情境时“搭错了线”,接到了储存记忆的神经回路。这样,你就认为你眼前的情境是从记忆深处调出来的。脑神经专家还发现,在对人脑的内侧颞叶施以微弱的电脉冲时,人们会分不清时间,并产生记忆错位,有些人还会突然对眼前的情境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似曾相识”并不仅仅是一种瞬间产生的熟悉感,而是一种错误的熟悉感。我们首先假设“似曾相识”源于一些零碎的记忆。比如,你参观朋友的新居,却感觉自己曾经来过这里,但又清楚地知道肯定没有来过。这可能只是因为朋友新居的摆设与你之前看到过的房子的摆设类似,刺激了你的一些记忆片段,所以才会错误地产生熟悉感。因为大脑分类存储记忆,所以,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是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的。当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场景时,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这部分的记忆系统,让我们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另外,大脑的记忆系统在识别信息来源时。可能会发生错误,导致在判断信息来源时产生错觉。研究发现,被试者经常把自己从杂志中读到的内容说成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内容。这些记忆错觉常发生在人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比如感到时间压力、精力不集中等等。
和脑神经专家的观点一致,心理学家也认为大脑记忆库里面的信息来自于我们本人,不过他们不认为是神经传输造成的,只是你无意识间接受了某些信息,但自己实际上并不知情。就如同你去朋友家做客,你忽略了朋友家墙上的一幅油画,简单地说,主观上你不认为你看到过这幅画,实际上这幅画的信息已经被你的记忆库所记录,当你再次注意到这幅画的时候,“似曾相识”感就产生了。通过研究“似曾相识”,心理学家发现,它不仅为了解我们的记忆机制打开了一扇窗户,还让我们对区别真实、想象、梦境和回忆这些不同的意识提供有价值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