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宁都县早石村的故事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ng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宁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
  初冬时节,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笔者专程来到宁都县洛口镇洛口村早石村小组和坎下湖小组采访。目睹了当年红军部队的一些遗迹。邀请当地农民座谈,了解当年毛泽东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的故事。此次座谈采访就在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栋三间二层土砖瓦房前展开的,房主李胜友。几位热心的老人回顾了他们孩童时所知晓的关于毛泽东和红军部队驻扎该村的一些情况,讲述了毛泽东在早石村的故事。
  
  亲眼见过毛主席
  
  (口述:李思金,男,83岁,高小四年级文化,世居宁都县洛口村早石村)
  在我7岁那年的夏秋之交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临近午饭时间,我拎着粪箕在村里捡猪屎,当来到这栋房屋前,只见门口坪里摆放着两门炮,门口还站着两个腰间挎着短枪的红军战士。当时房屋的门窗都开着,我往里看了看,屋里有两张床,一张桌子,其中一张床上靠着一人在看书报,另一个在桌子上写字。那时我年幼,不知屋里是什么人,东瞧瞧,西望望。房东见状,神秘地告诉我,床上躺靠看书的,就是我们的毛主席!看房东这样的神秘,我就知道,这是不能告诉别人的。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年我在屋前,久久地盯着地上摆放的两门炮,正当我好奇地一边往屋里探望,一边摸着炮口的时候,远处天空中传来嗡嗡的飞机声。这时,一位红军战士把我挟在腋下,飞快地冲进了村口的一片梨树林里。没想到,一进到梨树林子里面,眼前突然出现很多穿军装的人,一旁还拴着两匹高头大马。原来,这是红军部队集中地方,因树林里隐蔽性好,他们就驻扎在此。当时,有三五架飞机在村子上空来回盘旋,不时还听到远处传来的炸弹爆炸声,受惊的马不时狂叫,吓得我直往红军战士的怀里钻,红军官兵也争着抱住我,约莫过了一个小时,飞机声渐渐消失了,红军战士才将我从林子里带出来。
  我亲眼见到了毛主席,亲密接触了我们的红军。我兴奋得一夜未眠。可是,等我第二天再来到那儿时,禾坪里的炮移走了,屋里的毛主席不见了。我就像失去了什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毛主席离开我们村子很久以后,村民们才知道毛主席在我们村里住过。
  
  庵里开过一次会
  
  (口述 廖林生,男,60岁,小学文化,宁都县洛口村早石村民。其父廖明清,老共产党员,88岁辞世。)
  父亲和我均在本村出生长大,算是世居早石村。父亲也亲眼见过毛主席,我从小就常听父亲讲毛主席在咱村住过的一些故事:当时红军为了保卫毛主席的安全,采取了“三步哨”,即屋前、垛上和村口分别布设了岗哨值勤。
  村子里现在与以前的面貌完全不像了,我小时候村里都还有一大片梨树林,这屋门口是一座小山垛子,垛子下挖有七八个防空洞,据说是专门为毛主席等领导安全备用的,红军战士把一小孩抱进林子里躲避飞机侦察,父亲也给我们讲过多次。
  父亲还讲过,当时毛主席在村里住的时候,一天晚上,在村后的古庵里召开了一次会议,而召开的是什么会议我们不得而知,只听说会议开到很晚。天亮前,红军部队就从屋背乌石下出发开往肖田方向了。可惜的是,村里的古庵早已于1958年被拆,老父亲每次提到古庵被拆,都很伤心,因为他很有文物保护意识,此庵原本很有纪念意义,尽管他竭力劝阻也无济于事,没有能阻止成。父亲还常说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能保护好这一文物,是一生中最为遗憾的一件事,也是我们早石村民一件太可惜的事。
  
  红军曾驻我们村
  
  (口述 李宗邦,男,82岁,高小文化,世居宁都县洛口村坎下湖,参加过解放初期洛口乡、区工作,曾任江西省宁都县团结水库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我五六岁时,红军几度驻扎到我们村。那时看到大伙穿军装的兵,大人告诉我们这些是红军。至今我们村还有很多苏区红军留下的遗迹:村里几处房屋都有红军书写的宣传标语;村屋背宝华山挖有一条近200米长的战壕,战壕间当时还建了两个碉堡,红军撤后,好长期间我们村里的孩子们常去那玩捉迷藏、打野仗;村里一个叫“老学堂子下”屋角边曾被敌机侦察时扔下的弹药炸了一个禾筒样大的大坑,孩童时母亲和姐姐都带我去玩过,这坑经10余年后才慢慢被淤积填平。
  当时我们周边的村庄都驻扎了很多红军,我们坎下湖村距离早石村不到2华里,是通往早石的必经之路,屋背山上当年森林茂密,地势居高临下,处于战略要地,后来,据比我年长一辈的人说,当时红军在我们后山修筑战壕碉堡等工事,就是主要为应对白军的进攻,特别是为了保护毛主席等领导的安全,作为第一防线筑建的。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笔者在采访回来后,在做进一步地核准时间等相关事实背景时,查阅了《江西省宁都人民革命史》等相关史料,对被访者谈及时间推算考究均无法获取佐证资料,这可让我犯愁了,使我在查证资料比采访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从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里查找到重要线索——与老人们所讲的时间相吻资料:“1932年9月5日,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率领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宁都的东韶、洛口一带集中完毕。周恩来致电中共苏区中央局,说目前战役将在东韶、水口、洛口一带,我决集最大力量决战。”○
  题图:本文作者在早石村毛泽东住过的房子前采访村民
  责任编辑 梅 宏
其他文献
精准农业是以信息为基础,利用传感器及现代先进的监测技术,完整、准确、及时地了解土地和作物的详细数据,结合精确时空统计分析,及时迅速地做出决策的一种农业管理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为精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该文从我国传统农业与精准农业的区别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精准农业的基本内涵,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落后的原因,提出了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及实施的路径。
传统的IT业即将进行一场巨大的变革,云计算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该文以云计算与网格计算之间的深入比较作为论述内容,对两种计算技术的异同之处进行研究。
文章简述了电网建设监理安全工作的现状,定位及工作方向,浅述了应明确的几个问题及一些应对措施.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也是张自忠将军殉国70周年。张自忠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当年,张自忠殉国后,身为排长的郭荣昌参加敢死队冒死抢回了他的遗骸。后来,郭荣昌成为地下党员。如今,生活在河南省泌阳县农村的93岁高龄的郭荣昌,成为亲历那段历史的唯一幸存者。    潢川保卫战中双眼受伤    1938年的中国,风雨飘摇,日军铁骑恣意践踏我大好
通过阐述我国公路建设的概况,深入分析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点研究公路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并对公路环境的保护工作提出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