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的培育重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素养和价值观为导向,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空间中认知音乐审美、音乐旋律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结合体态律动的特征形式进行拓展,将小学音乐教学与体态律动进行整合,从而提升学生个人对音乐内涵和音乐价值的认知。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体态律动的基本定义,结合音乐教学提出应用建议。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应用建议;小学
一、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所倡导了素质化的教学模式,需结合多元化教学形式进行拓展,从而充分满足音乐教学的发展导向。由此可见,教师务必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度探索,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目标,方可提升学生对音乐旋律、音乐形式的理解。
二、体态律动基本定义
体态律动就是借助音乐的旋律形式,结合音乐内容的节拍特征,从而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中形成肢体律动的内容。因此,体态律动能够借助较为简单的教学模式,将重复的、灵动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使学生从身体的感知中音乐训练的特征。
就体态律动的应用价值而言,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学的空间中进行肢体联动,从而在不同的音意境中进行自主表演和自主表现。通过较为放松的表演形式,凸显学生的情感感知。同时,该形式的教学还具有“游戏”的特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在体验中分析音乐的旋律特征和律动特征,有利于学生在音乐空间中大胆的表现自己对音乐的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另外,体态律动所要求的是身体“体验”的感知,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感知中进行过程学习,方便在合作交流中和音乐创作中认知音乐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
三、基于体态律动模式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建议
1.基于节拍把握的应用
音乐节拍和音乐旋律方面的教学是小学音乐的重点,而这方面的理论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感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将体态律动的形式与音乐教学相互结合,构建有效的感知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理论的理解。例如教师则可以借助画“八”字形式展现不同节拍的特征。如“2/4”拍的律动体现则可以表现为在空中画出一个八字,将这一操作带入实际感知当中。如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小二郎》的歌曲形式,通过认知“Xx|Xx”的节拍强弱模式。通过感知“X”强拍和“x”弱拍的规律,并在歌曲演唱中表现四二拍的规律模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属于“2/4”拍的歌曲,要求学生在演唱中根据旋律进行律动。通過有效的体验感知,让学生充分认知到比划拍子对理解音乐节拍的重要意义。另外,教师需重视探索“游戏”的形式,将音乐感知与旋律律动进行融合,通过在游戏中体会旋律的特征,有利于让学生带入“指挥者”的模式,从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2.基于音调理解的应用
由于不同音乐形式的音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如古诗文中对平仄韵律内容的体现。所以,教师需重视对音调的探索,以合理的教学模式记性项目开展,从而提升了学生对音乐音调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选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通过展示不同音乐音律形式和音调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对音律的理解记忆。此时,教师可以以拍手的形式展示不同音调特征的规律形式,让学生根据音调的高低分析出“2/2”、“4/4”、“8/8”拍所涵盖的歌曲形式。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模仿,深入对音调内容的探索并感知这些音调的高低变化。由此,教师需借助《娃哈哈》的歌曲形式进行讲述,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特征。学生们通过利用拍手的形式,系统演唱了这首歌曲。此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对音调的高低规律进行探索,并结合跳舞的形式展示音乐的空间意境。通过反复的理解与体验,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3.基于高音的应用
高音内容的理解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要求学生对高音的内容进行感受。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手掌触碰至音响的表面上,通过展示高音、低音的频率特征,让学生充分感受旋律的变化规则。此时,教师可借助对应的高音曲目,让学生以刚才所体验的音乐内容进行感知,利用肢体语言做好有效的模仿,从而加深学生对高音律动的认知。此外,教师应告知学生如何才能进行“高音”发声,以游戏的形式区分高音、中心及低音。要求学生听到高音时站立、听到平和的音乐时保持坐立,听到低音音乐时要求学生蹲下;通过游戏实践,从而让学生分析出不同音域的内容。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借此游戏进行联想分析,有利于实现游戏与音乐的目标结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不仅能起到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作用,还能让强化音乐感知能力。因此,教师需构建合理的课堂氛围,将体态律动与小学音乐相互结合,以游戏、多媒体的形式展现不同的音乐理论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宁馨.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儿童音乐,2017(9):53-55.
[2]刘长秀.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72):179-179.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应用建议;小学
一、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所倡导了素质化的教学模式,需结合多元化教学形式进行拓展,从而充分满足音乐教学的发展导向。由此可见,教师务必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度探索,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目标,方可提升学生对音乐旋律、音乐形式的理解。
二、体态律动基本定义
体态律动就是借助音乐的旋律形式,结合音乐内容的节拍特征,从而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中形成肢体律动的内容。因此,体态律动能够借助较为简单的教学模式,将重复的、灵动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使学生从身体的感知中音乐训练的特征。
就体态律动的应用价值而言,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学的空间中进行肢体联动,从而在不同的音意境中进行自主表演和自主表现。通过较为放松的表演形式,凸显学生的情感感知。同时,该形式的教学还具有“游戏”的特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在体验中分析音乐的旋律特征和律动特征,有利于学生在音乐空间中大胆的表现自己对音乐的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另外,体态律动所要求的是身体“体验”的感知,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进行情感交流,并在感知中进行过程学习,方便在合作交流中和音乐创作中认知音乐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
三、基于体态律动模式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建议
1.基于节拍把握的应用
音乐节拍和音乐旋律方面的教学是小学音乐的重点,而这方面的理论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感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将体态律动的形式与音乐教学相互结合,构建有效的感知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理论的理解。例如教师则可以借助画“八”字形式展现不同节拍的特征。如“2/4”拍的律动体现则可以表现为在空中画出一个八字,将这一操作带入实际感知当中。如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小二郎》的歌曲形式,通过认知“Xx|Xx”的节拍强弱模式。通过感知“X”强拍和“x”弱拍的规律,并在歌曲演唱中表现四二拍的规律模式。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属于“2/4”拍的歌曲,要求学生在演唱中根据旋律进行律动。通過有效的体验感知,让学生充分认知到比划拍子对理解音乐节拍的重要意义。另外,教师需重视探索“游戏”的形式,将音乐感知与旋律律动进行融合,通过在游戏中体会旋律的特征,有利于让学生带入“指挥者”的模式,从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2.基于音调理解的应用
由于不同音乐形式的音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如古诗文中对平仄韵律内容的体现。所以,教师需重视对音调的探索,以合理的教学模式记性项目开展,从而提升了学生对音乐音调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选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通过展示不同音乐音律形式和音调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对音律的理解记忆。此时,教师可以以拍手的形式展示不同音调特征的规律形式,让学生根据音调的高低分析出“2/2”、“4/4”、“8/8”拍所涵盖的歌曲形式。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模仿,深入对音调内容的探索并感知这些音调的高低变化。由此,教师需借助《娃哈哈》的歌曲形式进行讲述,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特征。学生们通过利用拍手的形式,系统演唱了这首歌曲。此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对音调的高低规律进行探索,并结合跳舞的形式展示音乐的空间意境。通过反复的理解与体验,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3.基于高音的应用
高音内容的理解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要求学生对高音的内容进行感受。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手掌触碰至音响的表面上,通过展示高音、低音的频率特征,让学生充分感受旋律的变化规则。此时,教师可借助对应的高音曲目,让学生以刚才所体验的音乐内容进行感知,利用肢体语言做好有效的模仿,从而加深学生对高音律动的认知。此外,教师应告知学生如何才能进行“高音”发声,以游戏的形式区分高音、中心及低音。要求学生听到高音时站立、听到平和的音乐时保持坐立,听到低音音乐时要求学生蹲下;通过游戏实践,从而让学生分析出不同音域的内容。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借此游戏进行联想分析,有利于实现游戏与音乐的目标结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不仅能起到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作用,还能让强化音乐感知能力。因此,教师需构建合理的课堂氛围,将体态律动与小学音乐相互结合,以游戏、多媒体的形式展现不同的音乐理论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宁馨.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儿童音乐,2017(9):53-55.
[2]刘长秀.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72):17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