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开始,“数字安徽”已转入全面建设阶段(2008年~2012年),未来五年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时期。
建设目标
到2012年,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电子商务普遍开展,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政务信息化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息共享程度显著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完备,电话“村通工程”延伸到20户以上的自然村,所有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数字电视总体转换基本完成。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30%,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知识和应用进一步普及,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上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六个方面的工作
今后五年,“数字安徽”建设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全省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党政机关网上办公系统逻辑互联和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覆盖街道、社区和乡村,各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推进各级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大力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推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业务网络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基础网络和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安全可控。稳步推进教育、卫生、劳动保障、就业、社会应急、旅游等领域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民生工程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工业强省”进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信息化的带动效应,选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工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提高效率,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推进工业相关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推进企业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推进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建立现代工业流通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在推进融合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实现千亿元目标的新跨越。重点引导和推进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及元器件、软件、汽车电子、微电子等优势产业发展,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基地和园区的集聚化、专业化、特色化,坚持创新发展,打造一批自主创新知名品牌。
三是广泛开展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电话“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乡乡有网站”目标。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县、乡(镇)公共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推进面向“三农”的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普及。大力发展和传播面向农村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推进国家相关部委实施的各类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加以推广。
四是创新发展信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信息服务业,鼓励企业和居民开展网上营销、网上购物,引导公众在文化、教育、娱乐等领域的信息消费。积极发展信息咨询和网络服务业,开拓电子新闻出版、数字媒体、网上医疗等信息增值服务新领域,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内容产业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为软件服务外包开辟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重点培育本省已有较好基础的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信息化手段优化社区服务,创新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依托数字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支持合肥市“城市一卡通”工程、黄山风景区“刷卡无障碍示范区”等项目建设。
五是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大幅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完善全省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间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财政、税务、银行、国库间的税款信息共享,以及个人征信、企业征信等方面的信息共享。组织制定全省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建立统一的目录交换体系,为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信息主体意识和信息活动能力。
六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应对和防范能力。组织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规范和推行电子认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建立全省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技术中心和信息灾难备份中心,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建设目标
到2012年,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电子商务普遍开展,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政务信息化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息共享程度显著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完备,电话“村通工程”延伸到20户以上的自然村,所有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数字电视总体转换基本完成。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30%,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省信息化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知识和应用进一步普及,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体上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六个方面的工作
今后五年,“数字安徽”建设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全省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党政机关网上办公系统逻辑互联和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覆盖街道、社区和乡村,各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推进各级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大力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推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业务网络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基础网络和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安全可控。稳步推进教育、卫生、劳动保障、就业、社会应急、旅游等领域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民生工程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工业强省”进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信息化的带动效应,选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工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提高效率,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推进工业相关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推进企业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推进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建立现代工业流通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在推进融合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实现千亿元目标的新跨越。重点引导和推进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及元器件、软件、汽车电子、微电子等优势产业发展,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基地和园区的集聚化、专业化、特色化,坚持创新发展,打造一批自主创新知名品牌。
三是广泛开展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电话“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乡乡有网站”目标。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县、乡(镇)公共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推进面向“三农”的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普及。大力发展和传播面向农村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推进国家相关部委实施的各类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加以推广。
四是创新发展信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信息服务业,鼓励企业和居民开展网上营销、网上购物,引导公众在文化、教育、娱乐等领域的信息消费。积极发展信息咨询和网络服务业,开拓电子新闻出版、数字媒体、网上医疗等信息增值服务新领域,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内容产业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为软件服务外包开辟进出境通关“绿色通道”。重点培育本省已有较好基础的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信息化手段优化社区服务,创新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依托数字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支持合肥市“城市一卡通”工程、黄山风景区“刷卡无障碍示范区”等项目建设。
五是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大幅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完善全省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间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财政、税务、银行、国库间的税款信息共享,以及个人征信、企业征信等方面的信息共享。组织制定全省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建立统一的目录交换体系,为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开展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信息主体意识和信息活动能力。
六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应对和防范能力。组织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规范和推行电子认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建立全省网络信息安全应急技术中心和信息灾难备份中心,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