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是指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以本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进和解决本校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目的的行动研究。校本指的是“师本”(教师为研究主体)、“生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文本”(教材处理和课堂教学),概括起来就是针对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处理好年段工作与教研组工作的关系,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力度
教学的校本教研,离不开教研组、备课组的支持,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即我们所说的“师本”,教研组是校本研究的推动者、实施者,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师专业的成长。我们要加大对教研组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它与年段工作并驾齐驱,成为带动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两辆马车。年段做好组织管理学生的工作,为教学工作创造稳定的环境和秩序,我们的年段长、班主任大多数是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有些还兼任备课组长,他们也都是教研组的中坚力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要发挥教研组的力量,首先要抓住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调动他们服务教学的积极性。他们是学校教学的领头羊,我们学校的教研组长,在教学上是非常有经验的,大多是外地引进的名师,本校培养出来的也很优秀,在教学上完全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在组里说话也是有份量的。我们的组长善于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尤为难能可贵。教研组长熟知本学科各位老师的习惯性格、教学特点、教学能力,如果教研组长肯卖力,而不只是做一些常规的工作,时常关心询问各年段本学科的教学情况,必要时组织力量互帮互助,那么这个学科的成绩就会上来。历史组就是一个例子,从惠琴到我到龙文,大家都有高度的责任感,整个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组员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教研活动、备课活动、听课评课活动坚持真正落到实处,相互之间及时交流,取长补短。组内资料共享,前一届的经验传给下一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下一届在吸收前一届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提高,所以中考、会考和高考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历史组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尤其是去年,从省级教学设计一等奖到市、区微课堂、听评课比赛、论文比赛、课题研究,历史组全面开花结果,取得优异成绩。校本教研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教师自由的进行思想交流,可以产生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不断受到一些启发。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发挥集体智慧,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疑惑,将这些困难和疑惑拿出来和整个教研组的老师进行讨论,集众人的智慧寻找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教师的个人提高,还能够促进整个教研组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处理好教材与课堂的关系,打造高效课堂
校本研究中的“文本”研究,就是要处理好教材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是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鉴于高中历史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紧,教材专题模块架构体系导致中外混编、时序颠倒,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必要时要重新整合教材,补充通史知识,以使学生知识脉络清晰,结构体系完整。高一教学中,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我们很重视对初中教材和课标的钻研并利用教研活动与初中教师交流。通过钻研,我们对哪些是旧知识(即初中教材和课标已经有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即初中教材和课标没有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充分利用起来。对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史实,做略讲处理。或者在课堂上请学生起来描述他们所知道的某一历史事实,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纠正。或者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内容,完成知识的衔接工作。还可以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挖掘深入,在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接受、理解新知识。这样就充分地利用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为高中教学服务,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分析历史理论方面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先研究课标和考纲,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最佳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得到思想教育。
一定要抓住课堂,使之简约高效,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一听就理解,一听就记住,尽量减少学习障碍,减轻学习负担。讲到一点新知识,只要可以前后联系的,就一定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不断反复滚动,学生就有印象了,慢慢就掌握了,课堂还要注意讲练结合,学会知识运用,随时随地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引导他们学会抓关键词,规范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千万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想方设法围绕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把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新课改的核心在課堂教学,教师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满堂灌”,而应是课堂的主导者,引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思维。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有问题探究、史料教学、图示教学、学案教学、历史剧表演、课堂辩论……,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图片、地图、表格、各类文字材料以及相关影音材料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历史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还可以引进历史研究新成果、新观点、新信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点拨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对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探究、认识历史,变知识灌输为智能开发。
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后落实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
要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研究“生本”,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仅要精心备教材,还要精心备学生。众所周知,禾山中学高中部的生源每年都是岛内最差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更是薄弱。学习自觉性不足,学习非常被动,不是他们要学,是家长和老师要他们学,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我们只有面对现实,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一定要从学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在一个什么层次、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学内容中的哪些“兴趣点”可以大做文章、设置哪些由浅入深,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哪些知识学生可能会混淆或产生误解、点拨哪些学习方法、如何运用史料论从史出、怎样实现德育渗透、语言如何表达才能通俗易懂,化难为易……这都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让学生动起来,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交流,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是新课改的理念,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导学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把重要的知识点都转化成填空题和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先看书,自己动手做,上课再听讲、更正,课后再复习,这样知识点反复强调,学生基础就比较扎实了。
课上得好,不一定成绩就好,千万不能忽略课后落实的工作。首先要搞好与学生关系,历史组有一个不成文的认识:“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先让学生喜欢你”,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扎实基础,抓导学案的落实,导学案用于文科教学和复习是很好用的,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依据,可以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导学案我都是提前两天就发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预习时间,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会有促进,学生慢慢也就养成自觉看书预习的习惯。现在高一、高二、高三历史都有比较完整的导学案,连初三也有。导学案我们尽量做到高度概括,浓缩精华,使学生觉得原来一本书这么多的内容,现在只要掌握这么一点点,心里负担大大减轻,也就会比较愿意去学了。再次抓作业练习的落实。作业少而精,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先做、然后发正确答案,要求自己先更正,然后收上来全批全改,发现学生错在哪里,课堂重点讲解,注意解题能力的指导和解题技巧的点拨,同时训练学生规范答题。还有我们抓学习小组的落实, “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学生在学习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助,相互检查落实。最后我们抓导优辅差工作的落实,尤其是每次考试过后,我就很清楚每个班哪个学生学习有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关注他们,一点点地提升教学成绩。抓落实是很辛苦的,也需要时间。老师需要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抓学生,所以学校在这个方面一定要休养生息,清静无为,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有人说,“校本教研”是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课程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校本教研又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甚至是共享情感体验,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校本教研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就是要研究万事万物得到真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就是做学问、搞研究要能解决现实问题,两者相结合,正是我们加强校本教研的目的所在。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既能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使教师人人爱教研,个个都进步,团结合作共发展,把学校建设成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办学的好学校。
一、处理好年段工作与教研组工作的关系,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力度
教学的校本教研,离不开教研组、备课组的支持,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即我们所说的“师本”,教研组是校本研究的推动者、实施者,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师专业的成长。我们要加大对教研组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它与年段工作并驾齐驱,成为带动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两辆马车。年段做好组织管理学生的工作,为教学工作创造稳定的环境和秩序,我们的年段长、班主任大多数是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有些还兼任备课组长,他们也都是教研组的中坚力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要发挥教研组的力量,首先要抓住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调动他们服务教学的积极性。他们是学校教学的领头羊,我们学校的教研组长,在教学上是非常有经验的,大多是外地引进的名师,本校培养出来的也很优秀,在教学上完全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在组里说话也是有份量的。我们的组长善于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尤为难能可贵。教研组长熟知本学科各位老师的习惯性格、教学特点、教学能力,如果教研组长肯卖力,而不只是做一些常规的工作,时常关心询问各年段本学科的教学情况,必要时组织力量互帮互助,那么这个学科的成绩就会上来。历史组就是一个例子,从惠琴到我到龙文,大家都有高度的责任感,整个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组员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教研活动、备课活动、听课评课活动坚持真正落到实处,相互之间及时交流,取长补短。组内资料共享,前一届的经验传给下一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下一届在吸收前一届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提高,所以中考、会考和高考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历史组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尤其是去年,从省级教学设计一等奖到市、区微课堂、听评课比赛、论文比赛、课题研究,历史组全面开花结果,取得优异成绩。校本教研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教师自由的进行思想交流,可以产生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不断受到一些启发。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发挥集体智慧,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疑惑,将这些困难和疑惑拿出来和整个教研组的老师进行讨论,集众人的智慧寻找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教师的个人提高,还能够促进整个教研组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处理好教材与课堂的关系,打造高效课堂
校本研究中的“文本”研究,就是要处理好教材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是教课程,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鉴于高中历史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紧,教材专题模块架构体系导致中外混编、时序颠倒,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必要时要重新整合教材,补充通史知识,以使学生知识脉络清晰,结构体系完整。高一教学中,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我们很重视对初中教材和课标的钻研并利用教研活动与初中教师交流。通过钻研,我们对哪些是旧知识(即初中教材和课标已经有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即初中教材和课标没有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充分利用起来。对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史实,做略讲处理。或者在课堂上请学生起来描述他们所知道的某一历史事实,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纠正。或者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内容,完成知识的衔接工作。还可以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挖掘深入,在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接受、理解新知识。这样就充分地利用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为高中教学服务,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分析历史理论方面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先研究课标和考纲,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最佳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得到思想教育。
一定要抓住课堂,使之简约高效,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一听就理解,一听就记住,尽量减少学习障碍,减轻学习负担。讲到一点新知识,只要可以前后联系的,就一定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不断反复滚动,学生就有印象了,慢慢就掌握了,课堂还要注意讲练结合,学会知识运用,随时随地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引导他们学会抓关键词,规范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千万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想方设法围绕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把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新课改的核心在課堂教学,教师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满堂灌”,而应是课堂的主导者,引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思维。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有问题探究、史料教学、图示教学、学案教学、历史剧表演、课堂辩论……,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图片、地图、表格、各类文字材料以及相关影音材料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历史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还可以引进历史研究新成果、新观点、新信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点拨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对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探究、认识历史,变知识灌输为智能开发。
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后落实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
要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研究“生本”,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仅要精心备教材,还要精心备学生。众所周知,禾山中学高中部的生源每年都是岛内最差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更是薄弱。学习自觉性不足,学习非常被动,不是他们要学,是家长和老师要他们学,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我们只有面对现实,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了解学生,认真分析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一定要从学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在一个什么层次、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学内容中的哪些“兴趣点”可以大做文章、设置哪些由浅入深,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哪些知识学生可能会混淆或产生误解、点拨哪些学习方法、如何运用史料论从史出、怎样实现德育渗透、语言如何表达才能通俗易懂,化难为易……这都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让学生动起来,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交流,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是新课改的理念,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导学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把重要的知识点都转化成填空题和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先看书,自己动手做,上课再听讲、更正,课后再复习,这样知识点反复强调,学生基础就比较扎实了。
课上得好,不一定成绩就好,千万不能忽略课后落实的工作。首先要搞好与学生关系,历史组有一个不成文的认识:“要让学生喜欢历史,先让学生喜欢你”,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扎实基础,抓导学案的落实,导学案用于文科教学和复习是很好用的,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依据,可以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导学案我都是提前两天就发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预习时间,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会有促进,学生慢慢也就养成自觉看书预习的习惯。现在高一、高二、高三历史都有比较完整的导学案,连初三也有。导学案我们尽量做到高度概括,浓缩精华,使学生觉得原来一本书这么多的内容,现在只要掌握这么一点点,心里负担大大减轻,也就会比较愿意去学了。再次抓作业练习的落实。作业少而精,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先做、然后发正确答案,要求自己先更正,然后收上来全批全改,发现学生错在哪里,课堂重点讲解,注意解题能力的指导和解题技巧的点拨,同时训练学生规范答题。还有我们抓学习小组的落实, “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学生在学习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助,相互检查落实。最后我们抓导优辅差工作的落实,尤其是每次考试过后,我就很清楚每个班哪个学生学习有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关注他们,一点点地提升教学成绩。抓落实是很辛苦的,也需要时间。老师需要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抓学生,所以学校在这个方面一定要休养生息,清静无为,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有人说,“校本教研”是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课程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校本教研又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甚至是共享情感体验,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校本教研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就是要研究万事万物得到真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就是做学问、搞研究要能解决现实问题,两者相结合,正是我们加强校本教研的目的所在。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既能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使教师人人爱教研,个个都进步,团结合作共发展,把学校建设成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办学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