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求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有效教学,是实施江苏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主要课题。本文以增强职中生就业适用力为取向,试从改组政治课程内容、改进教法、改善学生政学评价、改观政治课施教者自身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实现中职政治课有效教学追求。
【关键词】就业观;中职政治课;有效教学
温家宝总理09年3月份在东北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政治课是江苏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规定的三大课程之一(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政治课教学的终极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学会做文明、向善、尚美职中生的“成型性”养成训练,另一方面为走上社会,融入就业岗位奠定思想品德基础。从已就业学生的发展情况反馈表明,思想政治水准如何是决定职中生能否赢得可持继发展的关键。但从在校生的现实观念来看,大多数学生看不到思想政治的导向对就业生涯产生的影响,他们的心境是“只要有专长,政治无用场”,因而出现了对政治课本(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肆意撕坏,对政治课堂消极对待,对政治课老师不屑一顾等不良情形,导致某些政治课老师把政治课当成“训斥课”、“抵触课”、“恐惧课”、“班会课”。以上现象的发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学生的问题,但实质是反映了我们施教政治课的老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上出现了“课堂危机”。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步入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绿色通道”呢?让政治课充满活力?对施教者来说必须施行好以下四个策略。
一、改革政治课内容体感课程“学得起”
政治课教材在内容编制上,往往过于注重理想观念、人生态度、爱国情感、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经济体制、哲学常识等基本观点描述和论证。在教材编排体系上往往是集现象、原理、观点、资料、链接等认知要素交叉组合在一起,学生一看就会,一过就忘。因此,教者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应该在深刻分析学情和生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一个事件或一个概念或一个话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注重教学内容的主流发生于学生身上;教学重、难点主体对生于学生身上;教学的主导价值创生于学生身上,从而进行放射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做到既不冲淡教材中的主题,又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登录”到本课堂教学界面上。如在教自考教材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就应该紧扣一个“想”字,展开“你想什么”、“为什么要想”、“怎样的想”、“说出你已想的”、“议议你未想的”六个中心话题,让学生的在主体功能“想”的基础上再简单赋上“理”的色彩,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参与,课堂上学生精力流失率也就降低了许多。要结合校本实际,将国编、省编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并借鉴外地优秀教材如南京市区职业学校使用的《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融合成本校德育教学内容,形成了高一年级《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常识》,高二年级《就业创业》、《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授课体系和序列,并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校本课程,如《学生必读》、《学校文化手册》、《职海弄潮》、《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社交礼仪规范》,还可以邀请法制副校长、心育专家、联办学校领导、优秀毕业生等“外教”定期来校讲课、讲座、访谈,为学生提供“原型教材”。
二、改进政治课教法满足主体“吃得进”
面对政治课同一个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法,这不仅是一门远无止境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关系到能不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直接享用。因此,在政治课教法上基本遵循“创境激趣、明理思辩、体验导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由拓问、自己开悟的教学形式。从现实社会的“实际点”出发,从学生的道德“水平位”起步,尤其是法制案例,经济现象、人生态度、心理问题等应当充分联系青少年这个角色主体为平台,在摈除“雾里看花”之后加进“政治真面目”、在训练学生政治思维之中点亮“政治火花”。例如在施教“劳动合同法”和“我国的国家制度”这些内容时采取了“三步一课,一课分三段”的教学行为:第一步“学案领头,自助导学”,让学生在学案中着生“课胚”,形成“亲课”关系,学案中主要设有学习目标、学习概要、学法指导、作业练习、请你以与、请你思考、你能自测等栏目,课前(上一课结束前)将导学资料印发给学生;第二步“以生为主,互帮导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弹凑“课谱”,课上第一段序20分钟左右,未上课先“卸载课”,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第二段序10分钟左右让学生“扫描课”,进行互评、互说、互议;第三段序15分钟左右师生共同落实“劳动合同法”和“我国的国家制度”知识要点在就业进程中指导意义,各自形成“备份课”,同时发放下一节的学案。第三步“课后零作业,以学定教”助学生在体验中酿成“课味”。把一些可移植到课外去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进行零对接。如在学习职业理想、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这部分内容时,分别开展了做一个创业人(高二年级开展一场“从学员向员工过渡”主题班会课活动)、一个感恩人(每学期未了开展一期“感恩父母一封信——一件事——一日行”活动)、一个社会人(每次放假期间开展“报达社会十佳好事”评比活动。)“三做人”为主题的立体德育课活动。
三、改善政治课评价还原学科“草根性”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信、行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为职业学校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把政治课的考核同大德育工作体系紧密联系,与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将其分为理论考试、德育感悟、日常行为三大“备份包”作为评分依据,其中理论考试要素占卷面分数(满分100分)50%、德育课小短文要素占20%、导向要素(如校级以上获得的荣誉称号方面“优秀学生”、“优秀实习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和校级以上竞赛获奖奖项)30%。政治课的学业成绩应舍去绝对“分数”符号,给予“成效”评定,一个学生政治成效方面不存在所谓的定性“及格”与“不及格”,评价体系应以学会做人过程生成性、意识流向和物化行为作为考核的要素。及力减少教师主观和主体性的评价,增加学生客观客体性评价。力求把学生的政治学业成效贯穿于五个环节和四个结合上。即:
1、贯穿于政治课学习习惯的各成环节上。
2、贯穿于参与课堂上群动含量环节上。
3、贯穿于德育实践活动环节上。
4、贯穿于政治课跨学科衔接环节上。
5、贯穿于“学案”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上。
同时坚持:课上与课下评价相结合。
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如学习社会公德五个方面的内容时,编制了一张包含五个内容的评议表,课上以同宿舍的学生为评议小组,相互分别做出评价的方式)。
坚持平时与学期中、期末评价相结合。
坚持施教者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相结合。
四、改观政治教师特质创新课堂“饱满力”
发挥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提高政治课有效教学,教师是“万要之源”,职校政治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一些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多数职校政治教师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即“兼职为多,专职为少”;“用非所学的多,学用一致的少”;“沿袭普中教学方法的多、体现职教特色的教法少”;“打杂”的多“专任”的少。因此,加强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迫在眉捷。施教的政治课老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并通过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四新”培训等途径加强对政治课课程和教改的研讨,形成班本、校本、校域政治课程改革和研究的专业固队,为学生学习政治课程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有利条件,担当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排头兵,使之培养出更多更优的具有政治灵魂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朱忠平.中职学校通识教育浅议[J].江苏教育研究,2008(12)44.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Z].教育部.
[3]陈希.紧抓德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科技创业(增刊),2008.
作者简介:吴长春,男,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职德育课改创新探索。
【关键词】就业观;中职政治课;有效教学
温家宝总理09年3月份在东北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政治课是江苏省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规定的三大课程之一(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政治课教学的终极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学会做文明、向善、尚美职中生的“成型性”养成训练,另一方面为走上社会,融入就业岗位奠定思想品德基础。从已就业学生的发展情况反馈表明,思想政治水准如何是决定职中生能否赢得可持继发展的关键。但从在校生的现实观念来看,大多数学生看不到思想政治的导向对就业生涯产生的影响,他们的心境是“只要有专长,政治无用场”,因而出现了对政治课本(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肆意撕坏,对政治课堂消极对待,对政治课老师不屑一顾等不良情形,导致某些政治课老师把政治课当成“训斥课”、“抵触课”、“恐惧课”、“班会课”。以上现象的发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学生的问题,但实质是反映了我们施教政治课的老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上出现了“课堂危机”。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步入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绿色通道”呢?让政治课充满活力?对施教者来说必须施行好以下四个策略。
一、改革政治课内容体感课程“学得起”
政治课教材在内容编制上,往往过于注重理想观念、人生态度、爱国情感、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经济体制、哲学常识等基本观点描述和论证。在教材编排体系上往往是集现象、原理、观点、资料、链接等认知要素交叉组合在一起,学生一看就会,一过就忘。因此,教者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应该在深刻分析学情和生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一个事件或一个概念或一个话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注重教学内容的主流发生于学生身上;教学重、难点主体对生于学生身上;教学的主导价值创生于学生身上,从而进行放射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做到既不冲淡教材中的主题,又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登录”到本课堂教学界面上。如在教自考教材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就应该紧扣一个“想”字,展开“你想什么”、“为什么要想”、“怎样的想”、“说出你已想的”、“议议你未想的”六个中心话题,让学生的在主体功能“想”的基础上再简单赋上“理”的色彩,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参与,课堂上学生精力流失率也就降低了许多。要结合校本实际,将国编、省编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并借鉴外地优秀教材如南京市区职业学校使用的《职业道德与礼仪规范》,融合成本校德育教学内容,形成了高一年级《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常识》,高二年级《就业创业》、《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授课体系和序列,并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校本课程,如《学生必读》、《学校文化手册》、《职海弄潮》、《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社交礼仪规范》,还可以邀请法制副校长、心育专家、联办学校领导、优秀毕业生等“外教”定期来校讲课、讲座、访谈,为学生提供“原型教材”。
二、改进政治课教法满足主体“吃得进”
面对政治课同一个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法,这不仅是一门远无止境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关系到能不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直接享用。因此,在政治课教法上基本遵循“创境激趣、明理思辩、体验导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由拓问、自己开悟的教学形式。从现实社会的“实际点”出发,从学生的道德“水平位”起步,尤其是法制案例,经济现象、人生态度、心理问题等应当充分联系青少年这个角色主体为平台,在摈除“雾里看花”之后加进“政治真面目”、在训练学生政治思维之中点亮“政治火花”。例如在施教“劳动合同法”和“我国的国家制度”这些内容时采取了“三步一课,一课分三段”的教学行为:第一步“学案领头,自助导学”,让学生在学案中着生“课胚”,形成“亲课”关系,学案中主要设有学习目标、学习概要、学法指导、作业练习、请你以与、请你思考、你能自测等栏目,课前(上一课结束前)将导学资料印发给学生;第二步“以生为主,互帮导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弹凑“课谱”,课上第一段序20分钟左右,未上课先“卸载课”,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第二段序10分钟左右让学生“扫描课”,进行互评、互说、互议;第三段序15分钟左右师生共同落实“劳动合同法”和“我国的国家制度”知识要点在就业进程中指导意义,各自形成“备份课”,同时发放下一节的学案。第三步“课后零作业,以学定教”助学生在体验中酿成“课味”。把一些可移植到课外去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进行零对接。如在学习职业理想、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这部分内容时,分别开展了做一个创业人(高二年级开展一场“从学员向员工过渡”主题班会课活动)、一个感恩人(每学期未了开展一期“感恩父母一封信——一件事——一日行”活动)、一个社会人(每次放假期间开展“报达社会十佳好事”评比活动。)“三做人”为主题的立体德育课活动。
三、改善政治课评价还原学科“草根性”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信、行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为职业学校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把政治课的考核同大德育工作体系紧密联系,与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将其分为理论考试、德育感悟、日常行为三大“备份包”作为评分依据,其中理论考试要素占卷面分数(满分100分)50%、德育课小短文要素占20%、导向要素(如校级以上获得的荣誉称号方面“优秀学生”、“优秀实习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和校级以上竞赛获奖奖项)30%。政治课的学业成绩应舍去绝对“分数”符号,给予“成效”评定,一个学生政治成效方面不存在所谓的定性“及格”与“不及格”,评价体系应以学会做人过程生成性、意识流向和物化行为作为考核的要素。及力减少教师主观和主体性的评价,增加学生客观客体性评价。力求把学生的政治学业成效贯穿于五个环节和四个结合上。即:
1、贯穿于政治课学习习惯的各成环节上。
2、贯穿于参与课堂上群动含量环节上。
3、贯穿于德育实践活动环节上。
4、贯穿于政治课跨学科衔接环节上。
5、贯穿于“学案”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上。
同时坚持:课上与课下评价相结合。
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如学习社会公德五个方面的内容时,编制了一张包含五个内容的评议表,课上以同宿舍的学生为评议小组,相互分别做出评价的方式)。
坚持平时与学期中、期末评价相结合。
坚持施教者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相结合。
四、改观政治教师特质创新课堂“饱满力”
发挥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提高政治课有效教学,教师是“万要之源”,职校政治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而且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一些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多数职校政治教师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即“兼职为多,专职为少”;“用非所学的多,学用一致的少”;“沿袭普中教学方法的多、体现职教特色的教法少”;“打杂”的多“专任”的少。因此,加强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迫在眉捷。施教的政治课老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成长发展规划,并通过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四新”培训等途径加强对政治课课程和教改的研讨,形成班本、校本、校域政治课程改革和研究的专业固队,为学生学习政治课程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有利条件,担当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排头兵,使之培养出更多更优的具有政治灵魂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朱忠平.中职学校通识教育浅议[J].江苏教育研究,2008(12)44.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Z].教育部.
[3]陈希.紧抓德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科技创业(增刊),2008.
作者简介:吴长春,男,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职德育课改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