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发言人根据授权发布信息、阐述立场,名单及工作机构联系方式要定期向社会公布。
近年,教育部在加强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很显然,要求高校设立新闻发言人,是促进高校公开、透明办学,满足师生和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在信息发布上,国内高校与国际接轨,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让高校新闻发布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从党政机关开始设立的。早在1983年,中央政府部门就开始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04年这一制度在地方政府建立,到2009年,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开始建立。2006年,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曾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从10多年前开始,我国就有部分高校尝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学校,联系校外媒体,统筹学校新闻(校内外)发布。客观而言,有的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回应师生、社会公众关切的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学校的重大政策、成果发布和学校舆论危机应对,改变了以往被动、迟缓的形象,建立了与媒体良好的合作关系,赢得公众的认可,也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但是,还有的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形同虚设,只有其名,而无其实。基本的操作,就在原来的宣传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由党委宣传部部长兼任,新闻发言人几乎“不发言”,尤其在学校出现教育腐败、学术不端丑闻,最需要发言人面对公众的时候,发言人却消失了,就是媒体找上门,有的发言人也“无可奉告”,这让高校在舆论危机中越陷越深,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015年4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14年我国教育舆情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厦大博导诱奸门”事件成为2014年最热“负面”新闻。这和学校处理不当有关,在该校宣布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之后,连续三个月,没有任何消息发布,而在媒体紧追不放之后,学校也只发布概要性的通报,令公众对学校的处理严重不满。
有的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后,反而收紧了对学校新闻的管理,严格限制学校师生,不经允许不得接受校外媒体采访,这是对新闻发言人职责的错误界定。学校的新闻发言人是授权发布学校新闻的权威渠道,对于学校事务,师生没有获得授权,确实不得随意代表学校官方发布,但是,师生可以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观念,不能禁止师生连自己的看法也不能表达。大家所见的是,某高校发生一件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可学校内没有一个师生愿意接受采访发表意见(即使接受,都一再要求匿名),就与学校对师生的要求有关。另外,如果师生发表与学校事务无关、纯属于自己的学术观念,那更不应该受学校限制,但有的高校,还会规定只要师生接受媒体采访,都需要得到新闻中心的同意。开放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却走向封闭办学的结果,这是出乎很多人想象的。
这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新闻发言人没有获得充分的授权,一切都听学校领导的指令,当学校领导对舆论关注的热点事件不表态时,新闻发言人也就没有了方向,不敢说话,更担心说错话。新闻发言人代表学校,对外发布信息必须获得校方授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领导并不支持、不信任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要求任何一个信息的发布,都必须向领导请示,那么,这是很难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的。不少学校的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无可奉告”,是因为学校没有授权他们怎么说。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发言人就变成了为领导服务、对领导负责,而不是为学校服务、对公众负责。在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高校新闻发言人是学校领导的下属,这也很容易让新闻发言人只对领导负责,甚至可能对个别领导负责。这是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时必须注意的。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学校要给新闻发言人足够的处理新闻事务空间,要让他们给予新闻发言人宽松的发言环境,要敢于发言,就是发错言也应给予理解。认识事务总有一个过程,这次发言错误,下次发言纠正就是。应该遴选合适的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在学校重大事件发布时,需要按照学校的意图发布,而在处理日常新闻信息发布、突发新闻事件时,应放权给新闻发言人依据其专业素养和学校的基本规则处理,不能事无巨细都向领导请示,在烦琐的请示之后,重要的发布时机都错过了。
二是高校对新闻发言人没有合理的定位,尤其在面对舆论危机时,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不是发布新闻,而是“堵新闻”,不是和媒体保持沟通,而是想方设法防住记者。有一些高校领导,对学校“负面新闻”曝光,感到十分恼火,都把责任推给新闻中心,指责新闻中心,没有和媒体搞好关系,防止负面新闻被报道。还有一些领导,在学校负面新闻曝光后,不是想着怎样处理,而是想着在媒体上“灭火”,并把“灭火”的责任交给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如果不能完成领导的灭火任务,就可能被调离岗位。更有甚者,有学校在发布重大成果信息之后,媒体要求采访,或者有一些问题要求证,学校却拒绝,所谓只发布信息,不回答问题,结果引来对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这是完全落后于时代的陈旧新闻观。而且,也暴露出高校在用人上存在“人治”的问题,往往由个别领导凭自己的喜好说了算。
高校必须意识到,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避免出现所谓的“负面新闻”。校外公共媒体有责任报道学校的负面新闻,让公众知情,进行舆论监督,以让高校对负面新闻事件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校内的新闻机构(包括学校官方主办的媒体以及学生媒体),也应该履行舆论监督职责,否则,就只有赞扬声,在表扬与自我表扬中让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近年,我国高校内部的媒体,几乎没有任何的批评报道,全是一团和气的内容,如果某校内媒体报道批评校内不良风气,引起校外媒体关注,在高校内会成为严重的“事故”。正是由于这方面原因,高校新闻发言人“谨小慎微”,还限制禁止师生发言,担心师生发言给自己“添乱”。
反观国外一流大学的校内学生媒体,不少是针对学校办学中的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有的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学校“丑闻”,比如,大批学生作业抄袭,就是被校内学生媒体曝光的,从近期看,这似乎有损学校形象,可是,从学校办学的长远看,这却是十分有益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让校园更加开放、自由、透明的制度。
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开放心态,以及以“问题导向”来推进学校办学质量、水平提高的意识,这和大学没有现代学校制度有关。在现代制度治理中,高校处理各类事务,有明确的原则和程序,权责分明,而且,要求处理过程公开透明。比如,处理学术不端事件,这由学术委员会独立启动调查、处理,不会受制于行政领导,学校新闻发言人会按照规范的流程,向社会公开学术委员会启动调查的情况。在我国,处理学术不端事件,不是由学术委员会做主,而是要看行政领导眼色,行政领导如果不愿意启动,学术委员会也就没有声音,进而学校新闻发言人也失语,这时的新闻发言人就被放在“火山”上烤。——要知道,明知是学校的问题,却不按正常的逻辑去处理,反而要粉饰,这不该是现代大学新闻发言人的作为,却在行政领导追求所谓的政绩要求下不得不为。这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必须直面的问题。
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学校的用人决策,也不是某个领导拍板,学校聘用、考核、评价教职员工的能力与贡献,不是只看领导意愿,而是要看同事和学生的评价。目前的学校人事制度,却由行政主导,主管领导掌握着评价、晋升的大权,因此,唯“领导之命”是从、“官本位”的风气十分严重。倡导开放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很难和“官本位”融合的。近年,有的高校,就围绕领导打造新闻,搞行为艺术和新闻炒作。
新闻发言人制度,说到底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我国大学,要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新闻发言人作用,促进学校开放、公开办学,以此来推进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确学校各类事务的议事原则,为新闻发言人拓宽空间,让大学有良好的舆论环境。
责编:赵 东
近年,教育部在加强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很显然,要求高校设立新闻发言人,是促进高校公开、透明办学,满足师生和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在信息发布上,国内高校与国际接轨,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让高校新闻发布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从党政机关开始设立的。早在1983年,中央政府部门就开始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004年这一制度在地方政府建立,到2009年,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开始建立。2006年,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曾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从10多年前开始,我国就有部分高校尝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学校,联系校外媒体,统筹学校新闻(校内外)发布。客观而言,有的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回应师生、社会公众关切的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学校的重大政策、成果发布和学校舆论危机应对,改变了以往被动、迟缓的形象,建立了与媒体良好的合作关系,赢得公众的认可,也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但是,还有的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形同虚设,只有其名,而无其实。基本的操作,就在原来的宣传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由党委宣传部部长兼任,新闻发言人几乎“不发言”,尤其在学校出现教育腐败、学术不端丑闻,最需要发言人面对公众的时候,发言人却消失了,就是媒体找上门,有的发言人也“无可奉告”,这让高校在舆论危机中越陷越深,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015年4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14年我国教育舆情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厦大博导诱奸门”事件成为2014年最热“负面”新闻。这和学校处理不当有关,在该校宣布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之后,连续三个月,没有任何消息发布,而在媒体紧追不放之后,学校也只发布概要性的通报,令公众对学校的处理严重不满。
有的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后,反而收紧了对学校新闻的管理,严格限制学校师生,不经允许不得接受校外媒体采访,这是对新闻发言人职责的错误界定。学校的新闻发言人是授权发布学校新闻的权威渠道,对于学校事务,师生没有获得授权,确实不得随意代表学校官方发布,但是,师生可以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观念,不能禁止师生连自己的看法也不能表达。大家所见的是,某高校发生一件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可学校内没有一个师生愿意接受采访发表意见(即使接受,都一再要求匿名),就与学校对师生的要求有关。另外,如果师生发表与学校事务无关、纯属于自己的学术观念,那更不应该受学校限制,但有的高校,还会规定只要师生接受媒体采访,都需要得到新闻中心的同意。开放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却走向封闭办学的结果,这是出乎很多人想象的。
这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新闻发言人没有获得充分的授权,一切都听学校领导的指令,当学校领导对舆论关注的热点事件不表态时,新闻发言人也就没有了方向,不敢说话,更担心说错话。新闻发言人代表学校,对外发布信息必须获得校方授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领导并不支持、不信任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要求任何一个信息的发布,都必须向领导请示,那么,这是很难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的。不少学校的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无可奉告”,是因为学校没有授权他们怎么说。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发言人就变成了为领导服务、对领导负责,而不是为学校服务、对公众负责。在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高校新闻发言人是学校领导的下属,这也很容易让新闻发言人只对领导负责,甚至可能对个别领导负责。这是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时必须注意的。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学校要给新闻发言人足够的处理新闻事务空间,要让他们给予新闻发言人宽松的发言环境,要敢于发言,就是发错言也应给予理解。认识事务总有一个过程,这次发言错误,下次发言纠正就是。应该遴选合适的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在学校重大事件发布时,需要按照学校的意图发布,而在处理日常新闻信息发布、突发新闻事件时,应放权给新闻发言人依据其专业素养和学校的基本规则处理,不能事无巨细都向领导请示,在烦琐的请示之后,重要的发布时机都错过了。
二是高校对新闻发言人没有合理的定位,尤其在面对舆论危机时,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不是发布新闻,而是“堵新闻”,不是和媒体保持沟通,而是想方设法防住记者。有一些高校领导,对学校“负面新闻”曝光,感到十分恼火,都把责任推给新闻中心,指责新闻中心,没有和媒体搞好关系,防止负面新闻被报道。还有一些领导,在学校负面新闻曝光后,不是想着怎样处理,而是想着在媒体上“灭火”,并把“灭火”的责任交给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如果不能完成领导的灭火任务,就可能被调离岗位。更有甚者,有学校在发布重大成果信息之后,媒体要求采访,或者有一些问题要求证,学校却拒绝,所谓只发布信息,不回答问题,结果引来对成果真实性的质疑。这是完全落后于时代的陈旧新闻观。而且,也暴露出高校在用人上存在“人治”的问题,往往由个别领导凭自己的喜好说了算。
高校必须意识到,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避免出现所谓的“负面新闻”。校外公共媒体有责任报道学校的负面新闻,让公众知情,进行舆论监督,以让高校对负面新闻事件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校内的新闻机构(包括学校官方主办的媒体以及学生媒体),也应该履行舆论监督职责,否则,就只有赞扬声,在表扬与自我表扬中让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近年,我国高校内部的媒体,几乎没有任何的批评报道,全是一团和气的内容,如果某校内媒体报道批评校内不良风气,引起校外媒体关注,在高校内会成为严重的“事故”。正是由于这方面原因,高校新闻发言人“谨小慎微”,还限制禁止师生发言,担心师生发言给自己“添乱”。
反观国外一流大学的校内学生媒体,不少是针对学校办学中的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有的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学校“丑闻”,比如,大批学生作业抄袭,就是被校内学生媒体曝光的,从近期看,这似乎有损学校形象,可是,从学校办学的长远看,这却是十分有益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让校园更加开放、自由、透明的制度。
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开放心态,以及以“问题导向”来推进学校办学质量、水平提高的意识,这和大学没有现代学校制度有关。在现代制度治理中,高校处理各类事务,有明确的原则和程序,权责分明,而且,要求处理过程公开透明。比如,处理学术不端事件,这由学术委员会独立启动调查、处理,不会受制于行政领导,学校新闻发言人会按照规范的流程,向社会公开学术委员会启动调查的情况。在我国,处理学术不端事件,不是由学术委员会做主,而是要看行政领导眼色,行政领导如果不愿意启动,学术委员会也就没有声音,进而学校新闻发言人也失语,这时的新闻发言人就被放在“火山”上烤。——要知道,明知是学校的问题,却不按正常的逻辑去处理,反而要粉饰,这不该是现代大学新闻发言人的作为,却在行政领导追求所谓的政绩要求下不得不为。这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必须直面的问题。
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学校的用人决策,也不是某个领导拍板,学校聘用、考核、评价教职员工的能力与贡献,不是只看领导意愿,而是要看同事和学生的评价。目前的学校人事制度,却由行政主导,主管领导掌握着评价、晋升的大权,因此,唯“领导之命”是从、“官本位”的风气十分严重。倡导开放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很难和“官本位”融合的。近年,有的高校,就围绕领导打造新闻,搞行为艺术和新闻炒作。
新闻发言人制度,说到底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我国大学,要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新闻发言人作用,促进学校开放、公开办学,以此来推进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确学校各类事务的议事原则,为新闻发言人拓宽空间,让大学有良好的舆论环境。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