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将小时读《四书》的心理追记下来,算得儿童时期的日记。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我记得我读到这两句“人焉廋哉”,很喜悦,其喜悦的原因有二,一是两句书等于一句,(即是一句抵两句的意思)我们讨了便宜;二是我们在书房里喜欢廋人家的东西,心想就是这个“廋”字罢?
读“大车无,小车无”很喜悦,因为我们乡音车猪同音,大“猪”小“猪”很是热闹了。
先读“林放问礼之本”,后又读“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仿佛知道林放是一个人,这一个人两次见,觉得喜悦,其实孔子弟子的名字两次见的多得很。不知何以无感触,独喜林放两见。
读子入太庙章见两个“入太庙每事问”并写着,觉得喜悦,而且有讨便宜之意。
读“赐也尔爱其羊”觉得喜悦,心里便在那里爱羊。
读“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觉得喜悦,不知何故?又读“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亦觉喜悦,岂那时能赏识《论语》句子写得好乎?又读“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亦觉喜悦。
先读“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后又读“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觉得喜悦,又是讨便宜之意。
读“暴虎冯河”觉得喜悦,因为有一个“冯”字,这是我的姓了。但偏不要我读“冯”,又觉得寂寞了。
读“子钓而不网”仿佛也懂得孔子钓鱼。
读“鸟之将死”觉得喜悦,因为我们捉着鸟总是死了。
读“乡人傩”喜悦,我已在别的文章里说过,联想到“打锣”,于是很是热闹。
读“山梁雌雉子路共之”觉得喜悦,仿佛有一种戏剧的动作,自己在那里默默地做子路。
读“小子鸣鼓而攻之”觉得喜悦,那时我们的学校是设在一个庙里,庙里常常打鼓。
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觉得喜悦,因为我们的学校面对着城墙,城外又是一大绿洲,城上有草,绿洲又是最好的草地,那上面又都最显得有风了,所以我读书时是在那里描画风景。
读“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觉得好玩,又讨便宜,一句抵两句。
读樊迟问仁“子曰,举直错诸枉”句,觉得喜悦,大约以前读上论时读过“举直错诸枉”句。故而觉得便宜了一句。底下一章有两句“不仁者远矣”,又便宜了一句。
读“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仿佛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不知何故。
读“斗筲之人”觉得好玩,因为家里煮饭总用筲箕滤米。
读“子击磬于卫”觉得喜欢,因为家里祭祖总是击磬。又读“深则厉,浅则揭”喜欢,大约因为先生一时的高兴把意义讲给我听了,我常在城外看乡下人涉水进城,(城外有一条河)真是“深则厉,浅则揭”。
读“老而不死是为贼”喜欢。
读“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觉得奇怪。又读上论“觚不觚,觚哉觚哉”亦觉奇怪。
读“某在斯某在斯”觉得好玩。
读“割鸡焉用牛刀”觉得好玩。
读“子路拱而立”觉得喜欢,大约以前曾有“子路共之”那个戏剧动作。底下“杀鸡为黍”更是亲切,因为家里常常杀鸡。
上下论读完读《大学》《中庸》,读《大学》读到“秦誓曰,若有一个臣……”很是喜欢,仿佛好容易读了“一个”这两个字了,我们平常说话总是说一个两个。我还记得我读“若有一个臣”时把手指向同位的朋友一指,表示“一个”了。读《中庸》“鼋鼉蛟龍魚鱉生焉”,觉得这么多的难字。
读《孟子》,似乎无可记忆的,大家对于《孟子》的感情很不好,“孟子孟,打一头的洞!告子告,打一頭的皰”!是一般读《孟子》的警告。我记得我读孟子时也有过讨便宜的欢喜,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那么一大段文章,有两次读到,到得第二次读时,大有胜任愉快之感了。
(月照林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少时读书》)
我到底为什么要教法律
/罗翔
我在读博士期间就在外从事法律职业资格的辅导培训工作。讲了十年之后,我曾经想告别这个课堂。后来,有位朋友跟我说:“如果你真的想传播法治的理念,也许这个舞台比学校的受众更多,每年有几十万的人要参加法考,这些人真正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法律,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会从事法律职业,他们是法治建设最直接的力量。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影响他们呢?”
这个问题,打中了我。我到底为什么要讲课?
法律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专业,在最早的大学里只有三个专业,神学、医学和法学。当一个人的灵魂出了问题,他需要神学;当身体出了状况,需要医学;而当社会出现了问题,那就需要法学。
法律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社会的问题,维护社会秩序。但是,法律本身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它一方面要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异化为破坏社会的力量。
我研究的领域是刑法,一方面它通过最严厉的惩罚措施来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对于惩罚犯罪的国家权力又要加以最为严格的限制。如培根所言,一次犯罪不过污染了水流,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却是污染了永源。如果惩罚犯罪的权力不受限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悲剧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我是一个书斋里的法律人,真正在法律工作一线的,是我在法考课堂上的学生们。我要通过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才能一点点走近自己的梦想。
(狗狗赢摘自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